首页 理论教育 齐风鲁韵:山东文化魅力

齐风鲁韵:山东文化魅力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辛文化中人死以后多以单人仰身直肢葬,头东脚西,表示要使灵魂向着太阳或返回故土,儿童多以瓮棺葬,意味着保护幼小灵魂免遭各种侵害。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宗教有同有异。从较早的文献资料来看,鲁国有祭祀“上帝”的情况。古人认为,日月星辰的异常,意味着天灾人祸即将来临。佛教的传入中国及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逐渐排挤了土生土长的道教。钟鼓二楼位于寺院山门两侧,系元代建筑,山门正面是大雄宝殿。

齐风鲁韵:山东文化魅力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歪曲的反映,它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仙、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现代宗教是从原始宗教发展、演变而来的,原始宗教中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等。在原始人眼中,强大的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鸟兽鱼虫等,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霓虹云雾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类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不能征服和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只好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灵魂不灭,是产生鬼魂崇拜的基础。古人认为人活在世上时,魂魄附身支配着人一生的活动,但是不对别人构成威胁或起庇护作用。然而,人一旦死亡,灵魂所变的鬼却能具有非凡的能力和作用,可以对亲戚、朋友或者其它人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甚至决定这些人的命运。

山东的古代先民很早就有了原始宗教的萌芽。北辛文化中人死以后多以单人仰身直肢葬,头东脚西,表示要使灵魂向着太阳或返回故土,儿童多以瓮棺葬,意味着保护幼小灵魂免遭各种侵害。大汶口文化之后的原始宗教的材料更多更清楚了。山东的东夷部族崇拜太阳,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陶罐上经常可以看到朱彩绘制的太阳图案。除崇拜自然力以外,东夷部族还以鸟作为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下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即伯劳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且鸟鸠氏、卩鸟鸠氏、爽鸠氏、鹘鸠氏,五鸠九扈,即以各种鸟为图腾的氏族。商朝起源于东方,商的始祖契相传就是他的母亲吞食玄鸟(燕子)的卵而怀孕出生的。

原始宗教在史前东夷部族中表现得繁复多样。由于受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东夷人围绕着与自己的生存密切相关的事情,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习俗,这些习俗有的消失,有的传承下来并影响到附近地区,同时东夷人也逐渐接受了来自中原地区史前部落的一些宗教习俗。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宗教有同有异。从较早的文献资料来看,鲁国有祭祀“上帝”的情况。《鲁颂》表明,鲁人心目中的“上帝”或“后帝”即是“帝喾”,是他降身于姜女原生育了周的先祖稷。而齐人对“上帝”祭礼的文献记载则不多。但是对日月星辰的崇拜两地仍是相同的。古人认为,日月星辰的异常,意味着天灾人祸即将来临。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太阳象征着君主,如果有日食发生,君主会有灾祸降临。

随着时代的发展,鲁地被儒学所控制,其宗教信仰主要是“上帝”,鬼神,日月山川等。而齐地则逐渐产生了原始的道教。齐地滨海,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滨海地带常可看见海市蜃楼,幻映出山川草树,城廓人物,人们结合传说中的海外国度,便组合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神仙境界,那儿有“三神山”,仙山上有金宫银阙、有不死之药、有能凌空飞渡的仙人,有太真大帝东王公,从而形成一个有等级差别、有生活秩序的神仙世界。宽阔而幽深的大海,使人们联想到海底有水晶宫,有龙王和虾兵蟹将,有夜明珠。齐人经商者多,见多识广,又机敏善辩,造就了齐人丰富的想象力远古太阳神和鸟的传说,以及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瀛蓬仙境,说明了齐人幻想仙界、追求自然的神异,不安于现实的平凡,从而在精神生活中求得补偿的心态。春秋时期,齐学中形成了道家传统,道术成为齐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战国时,燕齐一带神仙观念和方术盛行,统治者也热衷于求仙活动。在动荡时代,人的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人们幻想超脱这纷扰、短促、恶浊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即便是在封建大统一的社会中,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求仙、炼丹一类的活动仍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乐此不疲,并且一直沿续到近代。

佛教的传入中国及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逐渐排挤了土生土长的道教。因为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在传教方式及内容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使之更适合于在中国生根发芽,佛教教义中的某些内容又适合中国人的思想、心理特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两千多年来,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建筑及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做出了贡献,给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注入了新的成分。

相传,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时期,约公元67年左右。这一说法至今仍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东汉桓、灵二帝时(147—189 年),佛教在社会上的传播已相当广泛。而佛教何时东渐进入位于中国最东的齐鲁地区至今尚不明了,估计不会太晚,因为齐鲁之地是中国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齐地的人思想又比较开放。根据现有的史料和史迹来推测,至迟在两晋时期,佛教就到了齐鲁;北魏时期,齐鲁地区的佛教已广为人民所接受。隋唐之际达到了极盛。从现存的佛教建筑可以看出这一点。

佛教建筑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是寺、塔及石窟造像。齐鲁大地这种遗迹很多。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了”,那么,齐鲁地区的名山大川首先就是这些实物的荟萃之地。

位于济南市西南长清县有一座方山,又名玉符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方山之阳座落着一座古老的寺院,这就是灵岩寺。《灵岩志》记载,苻秦永兴中竺僧朗来此说法,“猛兽归伏,乱不点头”,故名灵岩。寺始建于东晋,盛于唐宋,以后历代多有修葺。最鼎盛的时代,寺院中拥有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人们把它与天台山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同称天下“四绝”。寺院布局宏伟,主要建筑有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钟鼓楼、辟支塔等。钟鼓二楼位于寺院山门两侧,系元代建筑,山门正面是大雄宝殿。千佛殿建于唐代,现在的殿宇是明代建成的。殿内陈列着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与真人大小相同,塑造技法精湛,人物喜怒哀乐各具神态,或怒或喜,或合掌静坐,或争论禅法……形态逼真,无一雷同,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这是我国古代塑像艺术中的杰作。

千e佛殿西是辟支塔,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造。塔身为砖砌,八角九层,通高54米。塔四面辟门,塔基有精美浮雕。该塔是灵岩寺的象征,雄伟挺拔,登临远眺,灵岩胜景尽入眼底。墓塔林在寺的西面,保存了自唐至清灵岩寺历代住持僧的墓塔、墓碑248座,其形制多样,造型优美,数量众多,为国内罕见。其中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的慧崇塔,为一重檐单层石塔,造型古朴优美,是亭阁或墓塔的典型建筑。另有志铭古碑81 通。其中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的《息庵禅师道行碑》系日本僧人邵元模书,为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济南南郊的千佛山是济南的一处名山,因山上凿有无数佛像而得名,亦是一处形胜之地。清代山东提学使翁方纲有《登千佛山寺》。“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曾巩文章久,开皇凿像成。历亭遥远处,寤寐倚栏情。”

千佛山古称历山、舜耕山。传说虞舜曾在此耕种过庄稼。《史记》记载,齐晋交战即在此山,当时叫靡笄山,因“靡”与“历”音相近,后人讹为历山。隋开皇年间山东佛教盛行,就在此兴建了兴国禅寺,同时还在历山北麓一带随山势雕凿了许多佛像,因此历山又被称为“千佛山”。

兴国禅寺建在绿树丛中,是一处幽美僻静所在。走近寺院,首先看到的是寺门上的一副对联: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这副对联或许能触动人的内心深处,令人有所思、有所想。进入寺院,迎面看到的是南面山壁上大大小小的石刻佛像。这些佛像,有的凝神伫立,若有所思,有的合掌而坐,心无杂念。个个神彩生动,活灵活现。这些佛像是从隋至唐陆续镌凿的。

千佛山东的黄石崖崖壁上随山就势,摩崖凿窟,雕刻了大小七十多尊佛像和一些侍者、飞天,都是北魏的作品。其中两尊雕刻佛像和两尊浮雕菩萨像年代最久,是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的作品,保存尚算完好。还有六块铭文和题记,都是北魏书体,苍劲潇洒、工整豪放。清人杨恩祺的《黄石崖一百韵》中对这些书法珍品特意加以描绘;“快睹惊奇迹,群观叹异珍。笔姿参篆隶,字意近周秦。朴拙工弥巧,粗疏气更淳。不图今日眼,获见古精神。”

千佛山附近的群山中还有一些石窟佛造像,大都开凿于隋唐至北宋年间。

玉函山东侧的佛峪寺,又名岩若窟,建在山腰绝壁处的一个半月形的石台上。现在寺已不复存在,只剩断石残垣和84尊佛像,多为隋代所作,但是也有唐代的作品。

大佛寺造像在青铜山南壁的悬崖上,佛像为唐朝时候开凿的,通高9.05米,身着披肩式长衣,胸前博带飘然下垂,衣纹流畅。佛像旁侧有2.2米高的菩萨雕像及供奉比丘像。(www.xing528.com)

大佛头造像在文笔峰山,佛头像依山石而凿,仅露半胸,通高7.8米,宽5.35米,丰腴圆朗、气韵流动,俗称“大佛头”,开凿于北宋景 二年(1035年)。

济南南郊历城区的柳埠有九塔寺和神通寺两处佛教文化遗址。九塔寺中有玲珑精巧的九顶塔,塔高13.3米,6米以下为方砖砌成的实心八棱柱体。6米处有塔檐,向上排出17层,似花瓣层层展开,中部有一塔顶突兀而出,周围还有八座小塔环绕竞立、远远望去如满塔花朵。明代许邦才的《重修九塔寺记》碑文中写道:“其塔一茎而上,九顶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有。”此塔为唐代所建。神通寺古称朗公寺,隋唐时代香火极盛。寺中有四门塔和龙虎塔。四门塔为方形,单层佛塔,塔高15.4米,每边宽7.4米。塔墙全部用雕有几何花纹的大块浅灰色含有泥质的石灰岩石块砌成,厚0.8米。塔檐向外挑出,塔顶用板状石灰岩块一层一层收缩叠筑,砌成四角方锥形。塔的顶端是高大的塔刹(即塔尖),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构成。塔的四面底部各有一门,故名四门塔。门内各有石雕佛像一尊。塔内正中有石砌方形塔柱,用十六根石梁托住拱板、塔顶。四门塔建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 年),距今已有近1400 年的历史了。此塔造型简洁、朴实无华,落落大方,颇有汉代建筑的遗风。四门塔西北有龙虎塔,塔是砖石混合建筑,高11米。塔身雕有龙虎,故名。塔座上雕有复莲、狮子和伎乐。塔身由四块完整的石灰岩块筑成,除雕有龙虎外,还有罗汉、力士、伎乐、飞天等。塔内有石雕四面佛龛,龛额上雕有云纹、飞天。龛内佛像优美,栩栩如生。龙虎塔建于唐代,建筑造型别具一格,是艺术中的珍品。此外,神通寺有210多尊千佛崖石窟造像和造像题记46块,多为唐代初期的遗物。

莒县城西有浮来山,山坳中有一座古刹,名叫“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现在的殿宇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建。定林寺依山势而建,分前、中、后三个院落,面积为五千四百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佛殿、校经楼和三教堂青砖灰瓦,丹梁红柱,古朴雅致。

聊城铁塔在古运河的西岸,是一座八角八面十三级铁塔,塔高15.8米,纯生铁铸造,立于雕刻精美的石筑须弥座上。须弥座的南北两面饰以龙凤浮雕,东西两面浮雕着乐舞人物,边沿雕刻着鸟兽图案。须弥座占地10.6 平方米,刻石造型成莲花瓣式。第一级塔身中径1.53米,向上逐级收分,塔身的高度和体积也自然逐渐缩小。除顶端呈莲花宝葫芦型外,每级塔身上都铸有门窗、斗拱、瓦垄檐、栏杆等装饰。

从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看,铁塔尚属宋代建筑,后塔倒圯,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立。

临朐县城西18里处,有山峰耸立,对峙如门,故称石门。据清光绪十四年石门坊重修碑记载:“自唐迄元,殿宇巍峨,廓舍连云,僧僚动以百计。”这里峰峦连绵,迭曲峻峭,古迹颇多,风景优美,有崇圣寺遗址。

益都县城南五里的云门山的山阳有大小石窟五个,造像272尊。经过近1300余年的沧桑变化,这些造像仍基本完好,已成为我们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

益都县城西南六公里处的驼山,因有石窟造像和昊天宫等古迹而著称于世。

驼山石窟造像位于主峰东南悬崖处,有大小六个石窟和摩崖造像群一处,共有雕刻佛像638尊。这些造像,有的高达5米多(佛座除外),有的不足10厘米,但都刻工精细,形象优美。驼山与云门山石窟造像是现存山东最大的石窟造像群,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和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南北朝时期,青州地区佛教极盛,寺院林立,青州的贵族开始捐钱在驼山营造石窟,这就是驼山第三窟。窟中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造像,雕刻刀法为平直式,具有极浓的北朝风格。其中观世音菩萨头戴化佛高冠,冠径小于头径,面目较为清瘦,颈部无横线,项链呈箭头状,其内衣在乳房以上,外袍宽大,肥袖拖于地面,璎珞较为简单。它上裙拽地,下摆整齐,摆褶较为生硬,变化较少。它宽肩,上身过长,下肢极短,右手过膝,此例严重失调。第三窟主体造像开凿时间在北周末年以前。

第二、五窟的菩萨造像较为复杂,头上刻有复杂花纹的高冠,冠两旁有较大的如翅、如翅上引出下垂的冠带。佛像面目较为丰满,颈部开始出现横纹,并佩有连珠状的项链和极为精致的璎珞。长裙拽地,下摆变化较多,正中有宽博的裙带下垂至脚面。这种衣饰与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的隋代菩萨像装饰相同。简淡稀疏的装饰,婷婷玉立的身材,充分表现了隋代造像的特征。

第四窟的菩萨造像头部已残,但胸前兽头形的装饰和没有下垂的裙带,以及腰部稍有曲线的样子,可以依稀看出初唐的影子。第一窟的菩萨像,前面的两尊为初唐作品,后面的两尊,则造型极为优美,它头梳螺形发髻,面目丰满秀丽,颈下佩带极为精美的璎珞充作项链,手臂佩钏,上身袒露,胸部丰满。它的帔帛从左肩斜垂向下,紧贴上身缠至身后,然后分为两条,一条上卷至肘部,一条从腿部上卷至垂下的左手指间,然后再飘然下垂。它右手弯曲向上,手持鲜花一朵,下身着紧贴腿有似出水芙蓉的长裙,裙外腰间又裹以抹肚。它有欹斜的、具有曲线美的身材,亭亭玉立于莲花座上。这种式样是唐代社会较为风行的优美形象,是艺术水平较高的盛唐时期的典型雕像。

佛教在中国流传范围虽广,但道教依然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发展着。而且当统治者大力抑佛的同时,又把道教抬高到一定的地位。在齐鲁之邦,由于是道教的发源之地,所以香火一直未见衰落。

崂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被誉为“神仙窟宅”。其中又以太清宫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据《太清宫志》称:早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就在此创建了一座三官庙,两年后,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名曰太清宫。唐代的李哲玄,又于天 元年(904年)扩建,供奉三皇神像,名曰“三皇殿”。宋代时三皇殿已具相当规模。三皇殿里奉祀的是轩辕黄帝、伏羲氏、神农氏。殿内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殿外廓壁上镶嵌着两块石碑,刻的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颁发给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圣谕,其中一块写着:“邱神仙奏知来底公事,是也煞好,我前时也有圣旨文字与你来,教你天下应有底出家善人,都管着者,好底歹底,邱神仙你就便理会……”另一块是成吉思汗颁给邱处机的金虎符牌上的文字:“真人到处,如朕亲临……”可见元代帝王对邱处机的器重,这也反映了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

长清县的五峰山是金元以来的道教胜地,目前尚在开发之中。

临沂的蒙山,又称东蒙山、东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指的就是蒙山。蒙山南麓有万寿宫,始建于宋,初称玉虚观。现存殿宇是清康熙年间重修。雕梁画栋虽历尽沧桑,仍不失昔日风采。

泰山也是道教文物荟萃之地。泰山上供奉的碧霞元君、玉皇大帝等神仙都是道教传说中的人物。岱庙的天贶殿的壁画,就是以道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绘画。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形成过程中继承了相当一部分古代巫术和神仙方术的内容,因而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特别是下层民众中有较大影响。它的一部分宗教思想、它所尊奉的神仙名目很多已溶入民俗,家喻户晓。在山东,民间供奉的财神、福禄寿三仙,腊月二十三的送灶习俗等都与道教有关。“八仙过海”的传说更是妇孺皆知。

如今,这些被重塑金身的仙、佛们,端坐在宝座上,带着满足而怡然的微笑,笑眯眯地看着香雾缭绕之中那些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