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读后感:蔺相如和司马迁的妥协与智慧

《史记》读后感:蔺相如和司马迁的妥协与智慧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先是以“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拿到了和氏璧,然后让从者怀璧抄小路回到赵国,保全了和氏璧,这是其智慧的一种表现。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妥协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始终坚守理想,而正是这般心胸,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名将。面对强大的楚军,晋文公选择了妥协,退避三舍,避其锋芒,然后攻其不备,最终成为一代霸主;面对惨遭宫刑的现实,司马迁选择了妥协,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读后感:蔺相如和司马迁的妥协与智慧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才观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可是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游侠刺客、贩夫走卒,都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此,都可以被称作人才。那么,从这些人物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有着怎样的人才观呢?

首先,时势造英雄。也就是说,人才的出现必须有他发挥才能的环境。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出场时正是秦赵矛盾加剧的时候,而赵国因缺乏人才,才有缪贤荐贤,这是蔺相如得以施展才华的外部条件。《陈涉世家》中的陈涉也是在“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的情况下,抓住时机发动起义才成就一番伟业。而若没有遇到有利的外部环境,甚至与外部环境作对,那么即使是人才也会失利。《李将军列传》中李广难以封侯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获得施展才华的外部环境。他在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的时候,先是“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然后“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结果“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其次,人才必须能够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例如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先是以“璧有瑕,请指示王”的理由拿到了和氏璧,然后让从者怀璧抄小路回到赵国,保全了和氏璧,这是其智慧的一种表现。而面对秦王的有意欺骗,他能够在秦廷痛斥秦王,则充分表现了他的见识与胆量。渑池之会中,秦王戏弄赵王鼓瑟,他前进威逼秦王,让“秦王为赵王击缻”,以此维护国家尊严。《陈涉世家》中的陈涉,处于“大雨失期,当斩”的严酷境况,他没有选择束手就擒,引颈就死,而是奋起反抗,揭竿而起,发动起义,为自己赢得了生机。

第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需要各种才能,不能偏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会上蔺相如在外交舞台的胜利和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的军事保证分不开。《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能够从秦国逃出,与鸡鸣狗盗之徒施展的才能脱离不了关系。

第四,发现人才,还要善于使用人才。缪贤是蔺相如的伯乐,他发现了这个人才,并推荐给了赵王,而赵王通过三问三对,大胆使用,破格提拔,让蔺相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可以说,赵王对蔺相如的任用和提拔是恰如其分的。刘邦在评论自己获胜的原因的时候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也就是说他因善用人才而得胜,而项羽则因浪费人才而致败。

分析司马迁笔下的各式人才,一方面对于指导、启发我们成为人才、成为怎样的人才有很大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也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价值。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可以以先人为师,学其优秀品质,锤炼坚定信念,使自己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名师点评】

文章结合《史记》的具体篇章,从分析解读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入手,揭示了司马迁蕴含其中的人才观。分析具体,有理有据。

妥协为盾,坚守是矛(www.xing528.com)

面对他人的辱骂、指责,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快意恩仇、针锋相对;选择妥协,选择忍气吞声好像成了一种有失尊严的做法。然而,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韩信少有大志,却一直没有遇上合适的机会。一天,他被一帮混混阻拦,这些人以胯下之辱向他发出挑衅。是奋起反抗,还是忍气吞声?自己所追求的还没有得到,为一时的快意而与一群连生命都不当回事的挑衅者一争高下完全没有意义,所以韩信选择了妥协。这种妥协不是懦弱,是一种大智慧。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妥协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始终坚守理想,而正是这般心胸,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妥协并不代表失败,有时反而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极佳途径。越王勾践在面对兵败国破的现实的时候,没有孤注一掷,他选择向吴王夫差妥协,为了打消吴王的疑虑,他甘愿做吴王的奴仆,穿粗衣,吃劣粮,甚至为吴王尝粪……这样的屈辱,勾践忍受下来了。不仅如此,回到越国后,他卧薪尝胆,砥砺意志,最终在吴越之战中,大破吴军,一雪前耻。显然,勾践的妥协就是一种迂回战术,是他迈向成功的策略。

与勾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兵败溃逃至乌江畔时,项羽自认为愧对江东父老,坚守自己所谓的气节,选择了自刎。但正如杜牧的诗中所慨叹的那样:“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坚守着他的信仰,却不知道妥协和坚守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有时甚至可以说相辅相成。只有像勾践那样,坚守灵台一片清明的同时也懂得妥协,才能在绝境中力挽狂澜。

面对强大的楚军,晋文公选择了妥协,退避三舍,避其锋芒,然后攻其不备,最终成为一代霸主;面对惨遭宫刑的现实,司马迁选择了妥协,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些事例无不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坚守住自己目标的前提下,适度妥协是助力成功的一种手段。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不争”就是妥协,“利万物”就是坚守,所以水才会“几于道”。所以以妥协为盾,以坚守为矛,我们便更加容易在人生的困境中拼搏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名师点评】

文章以古今众多的事例论证了适度的妥协是成功的一种手段。的确是这样,因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强大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地步,所以,适时的妥协可以让我们重整旗鼓,获得成功。作者论证较为严密,说明了妥协的前提是坚守住自己的目标,且应适度,因为无原则的妥协会让我们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文章的标题“妥协为盾,坚守是矛”道出了妥协的真谛,发人深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