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科考行卷:暗箱操作损害公正

唐代科考行卷:暗箱操作损害公正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科举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在当时负有名望的人士推荐。因当时的文字是制作成卷轴的形式,这一风尚也被称为“行卷”。唐代科考产生的诗作流传到今天的也有,其中却罕有佳作。但它并不是一项规范的制度,而属于暗箱操作,损害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按照惯例,举子不能向主考官直接投献行卷,必须通过他人转交、推荐。其中,太常博士吴武陵更是随身携带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考试结束,杜牧果然中了第五名进士。

唐代科考行卷:暗箱操作损害公正

唐代科举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在当时负有名望的人士推荐。应试的举子为了增加自己及第的可能性和争取好的名次,多将自己平日写得比较好的诗文进行编辑,在科考之前呈送给有影响的名公巨卿,以求得到推荐,后来便形成了风尚。因当时的文字是制作成卷轴的形式,这一风尚也被称为“行卷”。

行卷现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一定程度地避免了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情况,通过以往的作品让考官对考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诗赋这一项出现在科考中之后。写诗是需要灵感和情感体验的,考场气氛紧张,很难产生诗歌创作的情感冲动,即便是高水平的诗人也难以在考场上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唐代科考产生的诗作流传到今天的也有,其中却罕有佳作。白居易初入长安之时,曾带着自己的诗作拜访当时的著名文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便打趣地说:“长安米贵,欲居不易啊!”但当他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动,说:“写得如此好诗,居亦不难。”由此,年轻的白居易声名鹊起。

行卷的存在的确让一些有才能的人得以崭露头角,牛僧孺以《说乐》得到韩愈、皇甫湜的赏识,杜牧因《阿房宫赋》得到吴武陵的大力推荐,都是很突出的事例。但它并不是一项规范的制度,而属于暗箱操作,损害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无德官员因人情托请或收受贿赂而徇私,荐举资质平庸的无能之辈,导致真正的有才之士落选或等级降低。另外,也有不良考生剽窃他人作品,弄虚作假,欺世盗名。考试与推荐相结合,对选拔人才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制度上的漏洞则为达官贵人徇私舞弊打开了方便之门。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它把人才选拔和官员任命的大权集中在中央,庶族地主出身的读书人得以通过科举进入官僚机构,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相对于之前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唐代的科举制还存在诸多缺陷,官宦子弟实际上仍享有部分特权。同时,科举也不是唐代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门荫入仕的途径始终都存在。(www.xing528.com)

知识链接

杜牧“被”第五名

《唐摭言·卷六》记载一则故事: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大诗人杜牧将参加进士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按照惯例,举子不能向主考官直接投献行卷,必须通过他人转交、推荐。杜牧出身长安名门,是名相杜佑的孙子,所以有不少朝廷官员主动为他奔走。其中,太常博士吴武陵更是随身携带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这一年的考场设在东都洛阳,当崔郾从长安启程赴洛阳时,众多公卿大夫在长乐驿为他饯行。吴武陵得知后,急忙赶来,对崔郾说:“先生正要为天子选求奇才,我也做点贡献。这是太学生杜牧写的《阿房宫赋》,您看看,真是王佐之才啊!”崔郾读完之后大为感叹:“真是绝世好文章!”吴武陵顺势说:“杜牧正巧要参加考试,可以给个第一名吧。”崔郾说:“不行,第一名已经内定了。”吴武陵又说:“实在不行,那第五名总可以吧?”崔郾仍犹豫不答,吴武陵勃然大怒,说:“不行的话,把赋还给我。”崔郾舍不得放弃,忙说:“那就照您说的办吧!”考试结束,杜牧果然中了第五名进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