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匡胤的和平政策及其重要性

赵匡胤的和平政策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匡胤对此看得非常明白,所以他上台后,能够吸取这一教训,采取了不乱杀人的和平政策,不论是对战败的割据之主,还是失宠的亲信大臣以及普通百姓,都一视同仁,采取和平的宽容政策,基本上一个不杀。他的这种和平主义的宽容政策,是他上台后为巩固政权而策划的治国大谋中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赵匡胤的和平政策,首先表现在他对前朝君臣的优礼与留用上。至于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表现了赵匡胤和平政策的另一面。

赵匡胤的和平政策及其重要性

后周世宗柴荣,在五代时期可算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用刑峻急,诛杀过当。赵匡胤对此看得非常明白,所以他上台后,能够吸取这一教训,采取了不乱杀人的和平政策,不论是对战败的割据之主,还是失宠的亲信大臣以及普通百姓,都一视同仁,采取和平的宽容政策,基本上一个不杀。只有那些敢于贪赃枉法的贪官,赵匡胤才处以极刑,但这又是得人心的事,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批评。他的这种和平主义的宽容政策,是他上台后为巩固政权而策划的治国大谋中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

对于赵匡胤的和平宽容,宋代苏轼曾给予高度评价:“汉高祖、后汉光武帝、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所以能统一天下,为后人留下长治久安的大业,是因为他们都不嗜杀人。历史上的其余皇帝,杀人越多,天下越乱。秦、晋及隋能靠武力征服天下,但此后仍好杀不已,所以或合而复分,或直接灭亡。”

赵匡胤的和平政策,首先表现在他对前朝君臣的优礼与留用上。赵匡胤即位后,曾立一誓词碑,上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柴氏子孙,就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赵匡胤在兵变的拥立下,以禅让方式从后周恭帝的手上接过皇权。按照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禅让的惯例,都是在前朝皇帝禅让之后不久就派人杀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怕忠于前朝的人们再以前朝皇帝为号召,起兵推翻新皇帝,因此总要斩草除根,把前朝皇室的子孙杀个一干二净。赵匡胤却能立下誓词碑,表示不杀柴氏子孙,不仅自己不杀,也不准自己的后人杀,可见他是真心不杀,这是其和平政策出于真心的反映。

至于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表现了赵匡胤和平政策的另一面。他相信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一般而言是现实的,会忠于赵家王朝,所以他们才会对朝廷提出批评。对这些批评,不管你听不听,都不会影响到国家天下的安全,所以根本不必对他们的批评无法容忍而杀害他们。

赵匡胤曾在宫中设宴,翰林学士王著乘醉喧哗,赵匡胤因他是前朝学士,并不怪罪他的喧哗,令人扶他而出。王著不肯出,并移近屏风,掩袂痛哭,左右拽着才把他拉出宫。第二天,有人上奏:“王著逼宫门而大恸,这是他心里还在思念周世宗,是对皇帝的不满。”赵匡胤说:“他不过是喝醉了酒,当年在世宗幕府里,我与他很熟,何况一书生哭世宗,何能为也?”

赵匡胤兵变代周之时,真正起兵进行反抗者,只有韩通一人,而韩通的死,也非赵匡胤的本意,乃是其手下王彦升擅作主张所杀,所以赵匡胤并不奖赏王彦升,反而从此不再重用王彦升,可知赵匡胤实行和平政策完全出于真心,而非做样子给世人看。

赵匡胤称帝后,在外地进行反抗的,有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赵匡胤在攻击他之前,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希望不以兵戎相见,但李筠在其手下的鼓动下,还是走上武装反抗之路,最后战败而死。其后又有淮南军节度使李重进,不听安抚,赵匡胤率军攻之,战败自焚而死。对二李,赵匡胤称帝后,都加安抚,对李筠加中书令,对李重进也加中书令,并派人赐铁券,但二人都不能归顺而起兵,故赵匡胤攻灭之。其余的地方节镇或表示归顺,或战败后投降,都受到优待而不杀,且可继续担任重要职务,保其终年。所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不像五代的各个短命王朝,一个新皇帝上台后,天下仍然危机四伏,往往不过几十年,甚至只有几年工夫,就被人赶下了台。

对后周旧臣,赵匡胤不是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不满和对前朝皇恩的怀念,但他更知道对这种怀旧的心情不能硬性压制或用杀戮政策恐吓,只能用和平温和的宽容政策,使他们认识到新的王朝一样可以使他们活得很好,从而逐步产生对新王朝的忠心。如对后周的三位老宰相,赵匡胤就非常优礼,使他们从一开始的不合作甚至敌对心理,很快转变为合作与顺从。

赵匡胤兵变上台,正好在后周的三位宰相当政时,三位老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当时确实被赵匡胤的假情报迷惑,做出了派赵匡胤率禁卫军北征的决定,从而使赵匡胤顺利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因此,范质等人非常后悔自己的决定,他们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承认了赵匡胤的上台。

对此赵匡胤岂能不知,但他上台后对三位老相并不敌视,而是采取优礼政策,继续让他们担任很高的官爵。让范质任司徒、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让王溥任右仆射、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加司空,让魏仁浦任枢密使、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右仆射。也就是说,仍让三人担任三相之职。自唐以来,朝廷的三大馆职,即昭文馆、集贤殿、国史馆的大学士之职,都由宰相兼任,第一宰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第二宰相为国史馆监修,第三宰相为集贤殿大学士,现在赵匡胤上台了,范、王、魏三人仍然兼此三大馆职,表明赵匡胤对他们的优礼与重用。这一步棋是赵匡胤上台后非常重要的一步,起到了稳定人心的重大作用,使人们从兵变中的恐慌心理,转变为平和安详。当然,此三人毕竟不是赵匡胤的心腹之臣,所以其后也逐步减其实权,首先是罢其参知枢密,其次是废除宰相的坐议之礼,使他们最后感到不宜再担任此职而主动提出辞职,于是赵匡胤就用和平的方式稳妥地将相权也转移到自己人的手里。

在废除宰相坐议之礼上,赵匡胤也用了一点小手段。所谓坐议之礼,是唐及五代以来沿用多年的老规矩,皇帝凡与宰相等人议论重大政事,必要安排座位,让宰相等人坐着议事,议毕还要赐茶,然后才退朝。这是皇帝对宰相等人尊重,是君臣之间的破例之举。但范质等人继续担任宰相之后,他们自以为都是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外惮赵匡胤的英睿,每次坐议之时,都心怀忐忑,颇不自安。赵匡胤也看出了其中的问题,他有心要废除此礼,以重新提高皇帝的威势。在一次坐议政事之时,故意说:“朕眼睛发昏,请把奏章拿到我跟前来看。”范质三人于是起身上前,趁此时,赵匡胤示意左右撤去了三人的座位。三人见此情景,也就顺水推舟,提出不宜再行坐议之礼,于是赵匡胤点头,正式废除了这个实行多年的制度。

后来,范质等人自知不宜再居相位,于是一再上表请求退位,赵匡胤在推让几次后予以同意,但在他们辞去相位之后,仍不忘给以很高的名誉与地位,即以范质为太子太傅,王溥为太子太保,魏仁浦为左仆射,虽然都不再参知政事,但仍受到高规格的待遇,都能安度晚年。

赵匡胤以和平方式收了禁军将领的兵权以及前朝老臣的相位之后,又用和平手段收回了外地各节度使的统兵之权。这一系列的收权行动,都能以和平方式进行,表现了赵匡胤控制政治局势的手腕,也证明了他的和平政策的正确。

杯酒释兵权之后,王彦超及外地的节度使们也入朝晋见皇上,赵匡胤在后苑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他们。当喝到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以非常关心的口气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宿旧之将,长久在各个藩镇担任重要职务,事务繁重,十分辛苦,实非优待贤才之意。”

王彦超当然明白赵匡胤的话外之意,当即上前奏请:“臣等本无勋劳,久享皇上荣宠,今已衰朽,不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职务,请皇上允许我们告老还乡,安度晚年。这是我们的愿望,请皇上恩准。”接着,安远节度使武行德、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定国节度使白重赞、保大节度使杨廷璋等人,都向赵匡胤讲起自己一辈子的战场生涯和所经历的种种艰苦与危险。

赵匡胤也知道他们的意思,无非是多要些钱财与待遇罢了,便说:“这都是以前的事了,大家都辛苦了,请放心,我不会亏待各位的。”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尽欢而散,到了第二天,都呈上辞职书,赵匡胤一律批准,同时给予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安安心心地养老去了。

然而赵匡胤的收兵权,并不是毫不给武将兵权,而是任得其人。首先是让前朝老将们都解甲归田,安心养老,其次是任用一批年轻有为的将领,并赋予重任,如在对北方和西北边境戍边的将领时,郭进、董遵诲等人都是此一类人。由此可知,赵匡胤收兵权不是出于猜忌而不假人以柄,乃是有步骤地改造军队将领,把一批人事关系复杂且与前朝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老将请出部队,而让一批忠于自己而又年富力强的将领统率军队。(www.xing528.com)

但赵匡胤的后世子孙却未能深思此意,只以杯酒释兵权为美谈,只知让将领不带兵,兵不知将,不知培养将领的忠诚之心和选择能干之将卫国守边,结果造成宋朝军队战斗力非常低下。直至北宋灭亡后,南宋奸臣还以杯酒释兵权为理由,罢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帅的兵权,以此为条件与一心要灭宋的金人联合,这难道是赵匡胤的原意吗?当然,赵匡胤此时的用意还是加强君主的权势,将天下精兵尽聚京师,使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逐渐削弱,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使得君主势强而国势反弱,最终还是影响了后代子孙对收兵权的错误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始料不及的后遗症吧!

赵匡胤的和平政策,不仅用于文臣武将,还用于败于自己手下的割据之王。如在攻打南唐之前,对率军的统帅曹彬说:“城陷之日,慎无杀戮。如果他们还做困兽之斗,不得不杀,也必须记着,对南唐国主李煜一门不可加害。”

对后蜀孟昶也是同样,赵匡胤派王全斌率军伐蜀,只用六十六天就使孟昶投降。之后孟昶来到汴京,赵匡胤在崇元殿备礼与之相见,赏赐甚厚,还拜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

吴越王钱椒来汴京朝见,赵匡胤为他置宴,宴席上叫出宫内歌妓,为吴越王弹奏琵琶。吴越王有感而献词说:“金凤欲飞遭掣搦,情脉脉,行即玉楼云雨隔。”向赵匡胤表示顺从奉藩之意。赵匡胤听了,起身拍着他的背说:“誓不杀钱王。”又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

南唐李煜、南汉刘鋹投降后,都送至汴京,赵匡胤赐给冠带器币鞍马,分别授为检校太傅和检校太保、右千牛卫上将军,封为违命侯、恩赦侯,他们的宗室和从官,皆照样做官。刘鋹在南汉时,经常置毒酒害臣下。一天,他跟从赵匡胤到讲武池,其他从官尚未来到,刘鋹先到了,赵匡胤赐他一杯酒。刘鋹疑有毒,哭泣说:“臣承祖父基业,违拒朝廷,劳王师致讨,罪固当诛。陛下既待臣以不死,愿为大梁布衣,观太平之盛,未敢饮此酒。”赵匡胤笑道:“朕推赤心于人腹中,安有此事!”命人取过刘鋹的酒自饮,而另酌一杯以赐刘鋹,刘鋹大为惭谢。

赵匡胤将伐北汉时,宴近臣于禁中,刘鋹进言说:“朝廷威灵及远,四方僭伪之主,今日尽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得执梃为诸国降王长。”赵匡胤大笑,看来这正是他的心愿,能将割据之人全部召到汴京,统一天下,这是他的根本目的,至于这些割据之人,只要不再割据,仍可让他们活命。

赵匡胤的和平,还包括对待广大民众。他尤其痛恨那些随便拿民众的性命不当回事的官员。周翰监管绫绵院时,对锦工用刑过分,赵匡胤大为愤怒,当面斥之:“尔岂不知人之肤血与己无异,而忍肆其酷毒!”他即位后,派遣王全斌、曹彬、沈义伦等人攻伐西蜀。攻入西蜀后,王全斌杀了蜀国降兵三千人。当时曹彬并不同意,只是收下王全斌的命令文件,但不在上面签署自己的名字。王、曹、沈等人返回汴京,太祖命将当时下令杀害降兵的文件送到宫内,并召见此数将,要治他们的罪。

此时赵匡胤身边的人说:“他们刚刚攻克西蜀返回,都是有功之臣,虽杀降兵,亦不可马上案劾。不然,今后陛下如何用人?”

赵匡胤说:“怎能这样说?现在北汉、南唐都还没有归顺,如果不及时治罪,恐怕今后带兵的人,都要乱杀人。所以非要及时案验,以防效尤。”经赵匡胤亲自案验,大家都供认不讳,赵匡胤就让他们到后殿,严厉责问:“如何敢乱杀人?”又说:“曹彬且退,不干你事。”曹彬不退,只是叩头服罪,说:“是臣一同商议杀戮降兵,朝廷问罪,臣首当诛戮。”赵匡胤见曹彬如此说,便都宽恕了诸将。

事后忽然又宣曹彬、潘美入宫,问:“将命你二人率军收复江南。”又对曹彬说:“再不许似往时西川乱杀人。”曹彬于是报告:“臣若不奏明情况,又恐陛下未知。昔日西川,原不是臣要杀降兵,因臣参加商量此事,当时虽然不同意,但争执不下。臣现收得当日文案,原未签名。”赵匡胤说:“你呈上来,让我看看。”

赵匡胤看后,又对曹彬说:“你既商量不下,为何那日又坚自服罪?”曹彬说:“臣与王全斌等人,当初同奉陛下委任,若王全斌等人治罪,臣独清白无罪,就不为稳便,臣所以一起服罪。”

赵匡胤又问:“你既自己愿意服罪,又安用留此文字?”曹彬说:“臣初谓陛下必行诛戮,留此文书令老母进呈,乞全老母一身。”赵匡胤由此知道曹彬是个人才,更加器重他。

赵匡胤对曹彬说:“此次征讨南唐,全权托付于你,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烦急击。”又说:“只要他们归服,慎勿杀人,这些人都无罪过,卿切记取。”曹彬说:“谨奉诏旨,不敢违越。”

为了防止诸将不听曹彬指挥而乱杀人,赵匡胤又以剑授曹彬:“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同行诸将皆失色。

赵匡胤的和平之谋,在当时并不能为人们理解,这也说明常人都没有他那般高瞻远瞩。如宋军平定后蜀后,将送蜀主孟昶赴京。宋军大将曹彬密奏:“孟昶在蜀称王三十年,且蜀道千里,若送他至京,恐怕路上有变,请擒孟氏而杀其臣以防变。”赵匡胤在他的奏章后批示说:“你好雀儿肠肚!”

太祖的和平之谋,不仅臣子不能了解,就连继任的太宗也理解得不深。南唐国主李煜投降宋朝后,赵匡胤待他不薄,赵匡胤在世之时,他都安全无事。赵匡胤死后,太宗即位,对李煜不放心,特意让南唐旧臣徐铉探望李煜,知道李煜还有后悔之情,于是借口给他治病,赐了一种药,李煜服药后死于非命。

正因为赵匡胤有如此高人一等的和平之谋,所以他能在长期的乱世之后,很快统一中国,奠定了宋朝数百年帝业。在赵匡胤之前,后周的太祖与世宗都有统一之志,但未能成功,所以宋代学者欧阳修将宋太祖赵匡胤与周世宗柴荣相比,他说:“五代之初,天下分为十三四,到赵匡胤建隆初年,分裂诸国或灭或微,其在者犹有七国,以西蜀与南唐地最大。以周世宗之雄,三至淮上,不能克南唐李氏,而蜀亦恃险为阻,秦陇山南,皆被侵夺,而人缩手归峡,不敢西窥以争故地。及太祖受天命,用兵不过万人,举两国如一郡县吏,何其伟欤!”所以能成此伟业,一个嗜杀,一个和平,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赵匡胤的和平政策,难道不是最高明的建国之谋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