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居住空间设计:从融合期到成熟期的发展

中国居住空间设计:从融合期到成熟期的发展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建筑居住空间设计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融合期后,于唐宋进入了成熟期。这种南北分裂的局面,在造成社会不稳定、经济严重破坏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对居住空间设计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南北分裂局面。佛寺建筑遍及全国,多采取殿阁为主体的布局形式。五代至宋辽金时期,中国又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

中国居住空间设计:从融合期到成熟期的发展

魏晋至唐宋的1000余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分裂与统一不断反复的局面。无论是分裂还是统一,此时期的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居住空间设计在经过了魏晋北朝的融合期后,于唐宋进入了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十分动荡的局面,首先是三国鼎立,然后是西晋与东晋十六国,再后是北朝与南朝的分裂与对峙。这种南北分裂的局面,在造成社会不稳定、经济严重破坏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对居住空间设计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此时期,随着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在先进技术文化的带动下,推动了江南建筑的发展。佛教自东汉初年通过西域传入中国,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佛教建筑大量兴建,到南北朝时,南朝建康有佛寺500多所,北魏洛阳有佛寺1000余所,而北魏共有佛寺达30000多所。虽然此期的城市、宫殿、陵墓、住宅等建筑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佛寺建筑显然是此期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当时居住空间艺术与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的居住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这时期的佛教建筑中。塔院石窟常把雕刻成佛塔形象的塔柱置于室内空间的几何中心,这种布置形式可看成是对中心塔式寺院的模仿,如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4窟、云冈石窟北魏第6窟等。佛殿石窟,室内取消了中心塔柱,在后壁和左、右两壁凿有佛龛,以佛像为主要内容构成室内空间的主体,这种布置形式又可看成是对宅院式寺院的模仿,如太原天龙山北齐第3窟等。僧院石窟,室内后壁凿有佛龛,左、右两壁凿有小窟,供僧人打坐修行之用,这种石窟相对较少,仅见于北朝。佛教建筑的室内装饰,常采用外来的装饰构件和装饰图案,如须弥座作为一种特有的装饰构件,先是用于室内的佛像座,以后逐渐用于佛塔和殿堂的基座;火焰纹、莲花纹、卷草纹等装饰图案广泛用于室内,把莲花用作藻井的“圆光”,莲瓣用作柱基装饰,火焰纹用作券面雕饰,而卷草纹是各种条形装饰的常见画题。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南北分裂局面。尽管隋朝时间短暂,但兴建了都城大兴和东都洛阳,为唐代长安和洛阳两京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巩固、强大、昌盛的王朝。唐代初年大力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科技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唐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形成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唐代建都长安后,沿用隋代宫殿。其中,大明宫的麟德殿,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三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木构殿堂。武则天在洛阳兴建的明堂,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宫殿建筑群。佛寺建筑遍及全国,多采取殿阁为主体的布局形式。尤其是佛光寺大殿,虽然比南禅寺大殿的建造年代稍晚,但更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此期木构技术已趋成熟,大体量建筑已不再像汉代以前那样依靠夯土高台建造小型木构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如麟德殿即是如此;木构件的形式和用料已呈现规格化的现象,斗拱在木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隋唐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主要包括四方面特点。第一,空间规模宏大,秦汉建筑已具有这一特点,隋唐建筑达到高峰,如隋东都紫微宫的乾元殿,面阔13间,进深29间,高50m;唐大明宫的麟德殿,面阔11间,58.2m,进深17间,86m,面积约5000m2;唐明堂,方88.2m,高86.4m,三层,是唐代所建最高大的木构建筑。第二,建筑组群空间布局水平提高,形成了以中央殿堂为主体的回廊院式布局,它是以回廊院作为布局单元,由数个或数十个回廊院组成,每个回廊院内都有一座主体殿堂,并以回廊连接各单体建筑的室内空间,这种布局形式在《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均可见到。第三,单体建筑空间布局水平提高,以内外槽空间的使用较多,这种布局可以获得较为宽敞、突出重点的内部空间,如佛光寺大殿即是如此,它把室内分为内槽空间与外槽空间两个部分,通过对内外槽空间的巧妙处理以及空间与佛像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在简单的平面里创造丰富的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第四,室内装饰与木架结构高度统一,从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看,结构构件柱、梁、枋、斗拱等都得到真实的表达,没有为了装饰而附加上去的构件,中国建筑的这一特点,在唐朝建筑中表现得更为显著。(www.xing528.com)

五代至宋辽金时期,中国又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北宋在政治上采取对外妥协的政策,但在经济上,农业有所发展,商业手工业发达。南宋时,随着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都得到较快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兴盛,文化上也超越了北方。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朝建筑继续向前发展,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崛起于华北、东北的契丹女真族,通过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技术,在建筑上也有所发展。此期的宫殿建筑与唐代相比变化较大,宫殿规模明显缩小,布局紧凑,实用要求提高。佛教建筑经过唐朝的发展,到宋代已经中国化,各地普遍建造佛寺和佛塔。佛寺常以高阁主体建筑作为全寺的布局中心,这是唐中叶以后追求侍奉高大佛像的结果,如北宋正定兴隆寺的慈氏阁、辽代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等。佛塔中最有名的是建于辽代的应县木塔,它也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的木构建筑。住宅建筑仍沿用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北方住宅以土木混合结构为主,而南方住宅以全木结构为主。木结构的两种主要形式在此期都有使用,抬梁式用于重要建筑,穿斗式主要用于南方的一般建筑。宋朝建筑留存至今的仍然很少,还不能全面反映当时建筑的面貌。宋辽金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空间规模缩小。此期的宫殿建筑再也没有出现过像隋唐乾元殿、麟德殿那样宏大的殿堂,空间规模和尺度明显缩小。第二,空间向垂直方向发展。佛教建筑为了满足容纳高大佛像的功能要求,常把室内做成高直空间,其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容纳一尊大佛像,把佛殿建成两三层的高阁,如辽代独乐寺的观音阁、北宋兴隆寺的慈氏阁;另一种是为了容纳数尊小佛像,把佛塔建成高达数层的楼阁,如辽代应县木塔。第三,建筑组群空间布局水平进一步提高,由原有的回廊发展为廊庑,廊庑院中央的主体殿堂,也由原来横长形平面,发展为工字形平面,以廊庑连接各单体建筑的室内空间,显得更加实用、完整,这种布局形式在北宋汴京宫殿、汾阴后土庙、宋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住宅中均可见到。第四,单体建筑空间布局水平进一步提高,布局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殿堂型构架的空间布局,另一种是厅堂型构架的空间布局。厅堂型与殿堂型完全不同,它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内柱的位置、数量也可以不同,以适应“减柱”“移柱”做法,如南禅寺大殿、镇国寺大殿、佛光寺文殊殿和善化寺三圣殿,都属于厅堂型构架。第五,室内装修发展成熟,装修已从“大木作”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小木作”,说明宋朝室内装修的发达与成熟。现存宋、辽、金建筑中,也可以见到各种装修遗物,如独乐寺观音阁的平阖、藻井,净土寺大殿的平阖、藻井,正定兴隆寺转轮藏殿的转轮经藏,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等,它们在室内空间的分隔与组织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