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教育全面推进|武汉大学校史新编研究

研究生教育全面推进|武汉大学校史新编研究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拓展研究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学校先后与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20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书或意向书,在师生互访、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并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研究生教育全面推进|武汉大学校史新编研究

为适应研究生学制改革的新要求,学校大力推进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06年起,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分4批启动了学科通开课、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教材建设计划。截至2012年,已建成212门研究生精品课程。

博士生是学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为进一步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激情,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率,学校启动了多个建设项目。2005年,首批遴选22项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作为重点培育项目,每项给予2万~3.5万元的资助;2008年再度遴选31项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进行培育建设,给予相应经费资助。自2009年始,学校每年从基本科研业务费中拿出200万~300万元专款用于博士生自主科研项目建设。截至2012年,共有1098项博士生自主创新研究获得资助。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评选工作,目前学校共有60人获准评选,每位获奖者有30000元的科研经费资助。2012年,为改革原有的研究生资助模式,鼓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研究等方面做出成绩,学校启动了“研究生学术创新奖”评选活动,首批获奖人数达到414人。

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拓展研究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学校先后与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20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书意向书,在师生互访、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并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留学平台的作用,积极组织、遴选优秀研究生出国深造。作为中法博士生学院中方联合体的一员,2006年学校共有17名博士生获得中法博士生学院首批留学项目资助(全国26所高校共有104人获批);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2007年学校获准公派出国留学资格的研究生人数(163人)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大学(282人)和清华大学(167人);2012年批准公派出国留学资格的研究生中联合培养人数首次超过国家下达计划。此外,2012年首批5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攻读双硕士学位,10名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赴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双硕士学位。

导师队伍建设。十余年来,学校在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上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开展岗前培训,举办“导师学校”等,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召开博士生导师工作会议,举行“跨学科导师沙龙”,对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深入研讨;评选“杰出研究生指导教师”,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重奖。此外,不断完善导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复合导师制,即在校内确定一名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的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从校外实践部门评聘一名有一定学术或技术专长、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实践和科学研究。同时,学校各学科专业还建立了研究生导师小组,明确主副导师职责,对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集体指导。为形成导师的激励淘汰机制,2012年学校大胆改革导师上岗招生制度,采取“评聘分离,动态上岗”的方式,实现“博导”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www.xing528.com)

研究生学术氛围建设。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为各培养单位举办论坛和讲座提供资助。以2007年为例,学校举办的研究生导师论坛和专题讲座共计1103场,其中邀请国外专家论坛和讲座340场,校外院士、知名专家、博士后、企业领导论坛讲座264场,国外专家论坛和讲座大部分是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弘毅讲堂”、“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博士生文化节”、“博士生学术沙龙”、“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评选”已成为常规特色性学术品牌活动,为研究生学术创新和交流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的校企合作培养,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十余年来不仅在北京、深圳、惠州、宜昌、东北地区建立了集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开发于一体的驻外研究院,而且先后在全国建立了数十个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十余个研究生挂职基地,为广大研究生增长才干、贡献才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特别是学校从2002年开始,不断完善研究生挂职锻炼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已先后选派1000余名优秀研究生到基地挂职。据不完全统计,挂职锻炼的研究生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120多项,提交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500余篇,合理化建议被采纳600余条,举办实用知识、技能培训100多场,培训人员达20000余人次,研究生挂职锻炼已成为学校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重要突破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