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对贵州土司的治理及民族关系

明代对贵州土司的治理及民族关系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1365年,明太祖打败陈友谅之后,思南宣慰、思州宣抚首先归附明朝,命以元代所授之官继续治理其民。所以从明太祖开始就基本确定了对贵州土司治理的基本政策:第一,不能轻易地介入地方少数民族内部的争斗之中,如当时霭翠一归附明朝就请求官军为他去征讨拢居部落,明太祖就明确表示:“中国之兵,岂外夷报怨之具。”

明代对贵州土司的治理及民族关系

元朝时设置了八番顺元诸军民宣慰使司。公元1365年,明太祖打败陈友谅之后,思南宣慰、思州宣抚首先归附明朝,命以元代所授之官继续治理其民。到了洪武五年(1372年),贵州宣慰霭翠与宋蒙古歹、普定府女总管适尔等也先后归附明朝,“皆予以原官世袭”。明朝当时刚刚建立政权,不急于进行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只要当地原有少数民族上层贵族在政治上归附,能保证地方政治上的稳定,都可以以原官世袭。

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南、思州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而此时明王朝经过三个皇帝近50年的经营,已完全有能力对贵州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所以明成祖命令卫指挥佥事顾成大兵压境,平定仇杀,抓思南、思州土司执送京师,乘此机会进行了贵州的政治制度改革,“乃分其地为四府八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分隶焉,属户部。置贵州都指挥使,领十八卫,而以长官司七隶属兵部。府以下参用土官。其土官之朝贡符信属礼部,承袭属吏部,领土兵者属兵部。其后府并为六,州并为四,长官司或分或合,厘革不一”。[212]这就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之后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全国其他省相同的是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所不同的是针对贵州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情况,在府以下的官僚体系中“参用土官”,与土官相关的诸事由朝廷的礼部、兵部、吏部分管。

新建立的贵州省西边、西北边与四川接,西南边与云南接,东南与广西接,东边、东北与湖广接。省内崇山深箐,交通不便,少数民族种类繁多,互相多有争斗,叛服不常。所以从明太祖开始就基本确定了对贵州土司治理的基本政策:第一,不能轻易地介入地方少数民族内部的争斗之中,如当时霭翠一归附明朝就请求官军为他去征讨拢居部落,明太祖就明确表示:“中国之兵,岂外夷报怨之具。”[213]第二,要教育少数民族上层贵族有国家观念,仁爱之道,要去体恤民情,因为“天下守土之臣,皆朝廷命吏,人民皆朝廷赤子,汝归善抚之,使各安其生……夫礼莫大于敬上,德莫盛于爱下,能敬能爱,人臣之道也”。[214]第三,对边疆民众只要求他们在政治上归属,有贡赋之心,而在具体的数量上不必强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就针对贵州请求减免贡赋问题说:“蛮方僻远,来纳租赋,是能遵声教矣,逋负之故,必由水旱之灾,宜行蠲免,自今定其数以为常,从宽减免。”[215]第四,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处罚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中原地区执行的政策机械地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套用,如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军平定清水江之乱后,地方守臣认为一些参加反叛的人逃到宣慰使家中藏起来,应该要一并治宣慰使的罪,而明太祖认为这是一种民族习惯,“勿复问”。由于洪武年间一直贯彻明太祖的上述思想,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较好地实现了政权过渡,平稳地建立起了明代地方的政权。故明初的民族政策、治边思想是值得后人参考借鉴的。

【注释】

[1]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5页。

[2]《明史·四川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02页。

[3]《明史·职官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840页。

[4]《明史·职官志四》,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1171页。

[5]尤中:《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页。

[6]尤中:《中华民族发展史》,云南晨光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7]《明史·贵州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167页。

[8]《贵州通史》第2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9]《贵州通史》第2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1页。

[1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1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1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1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1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1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1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1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页。

[1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1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2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2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2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2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页。

[2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2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4页。

[2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4页。

[2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2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2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3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3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3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3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3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3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3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3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3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3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4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4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4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4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4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4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4页。

[4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4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4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4页。

[4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4页。

[5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5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5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5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5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5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5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5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5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5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6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6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6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6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6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6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6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6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6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6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7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7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7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7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7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7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7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7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7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7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8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8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8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8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8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8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8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8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8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8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9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9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9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9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9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9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 1000页。

[9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9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9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2页。

[9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2页。

[10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10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10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10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10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10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10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www.xing528.com)

[10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10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10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页。

[110]从天启《滇志·羁縻志》卷12所载来看,绝大部分内容讲的是车里宣慰使司的情况,附带有散杂居地区僰人的简要情况。

[11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11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11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997页。

[11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1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1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11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11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1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2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2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2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2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2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2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2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2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2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2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3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3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4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4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6页。

[14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4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4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4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4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4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4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14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6]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南部边境一线是僰夷的聚居区,传统文化保持得较好,是僰夷文化的核心区;而顺宁府、楚雄府、镇南州、永昌府的腾越州及沿金沙江一线是僰夷的散杂居区,可称为僰夷文化变异区。

[15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5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6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6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6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6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64]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65]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8页。

[166]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167]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168]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169]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170]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171]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0页。

[172]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页。

[173]天启《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页。

[174]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175]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176]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177]以上引文皆见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178]详见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179]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9永宁州《风俗》,云南大学图书馆馆藏抄本。

[180]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181]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182]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183]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

[184]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页。

[185]《蜀中广记》卷35,《四库全书》第5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66页。

[186]《蜀中广记》卷34,《四库全书》第5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46页。

[187]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6页。

[188]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189]彭武一:《川黔边土家族历史发展概述》,载《民族论坛》1988年第3期。

[190]彭武一:《川黔边土家族历史发展概述》,载《民族论坛》1988年第3期。

[191]《明史·四川土司传一》卷311,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20~8021页。

[192]尤中先生认为此处的“白夷”不是百越系统的“白夷”,而是“白蛮”。

[193]《蜀中广记》卷35,《四库全书》第5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60页。

[194]《蜀中广记》卷36,《四库全书》第5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71~472页。

[195]嘉靖《四川总志》卷13邛州《风俗》,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抄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嘉靖廿年(1541年)刻本。

[196]以下皆引自《蜀中广记》卷36,《四库全书》第5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71页。

[197]嘉靖《四川总志》卷14乌蒙军民府《风俗》,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抄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嘉靖廿年(1541年)刻本。

[198]嘉靖《四川总志》卷15平茶洞长官司《风俗》,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抄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嘉靖廿年(1541年)刻本。

[199]嘉靖《四川总志》卷14酉阳宣抚司《风俗》,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抄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嘉靖廿年(1541年)刻本。

[200]嘉靖《四川总志》卷14永宁宣抚司《风俗》,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抄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嘉靖廿年(1541年)刻本。

[201]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5页。

[202]嘉靖《四川总志》卷16《经略》(中),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抄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嘉靖廿年(1541年)刻本。

[203]嘉靖《四川总志》卷14邑梅洞长官司《风俗》,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抄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嘉靖廿年(1541年)刻本。

[204]《明史·四川土司传一》卷311,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40页。

[205]嘉靖《四川总志》卷14播州《风俗》,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手抄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嘉靖廿年(1541年)刻本。

[206]《明史·四川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01页。

[207]《明史·四川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01页。

[208]《明史·四川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01页。

[209]《明史·云南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36页。

[210]《明史·云南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36页。

[211]《明史·云南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036页。

[212]《明史·贵州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168页。

[213]《明史·贵州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168页。

[214]《明史·贵州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168页。

[215]《明史·贵州土司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81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