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结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们一定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社会思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三是不断缩小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强化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结果

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导着社会价值的方向。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社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精神依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社会成员的广泛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就必须构筑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为全社会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实际上,核心价值观之争,就是思想主导权之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十分注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不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而且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当前,我们一定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社会思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1.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透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就有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普世价值列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甚至是曲解。我们承认,当人类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时,人类确实会形成一些价值共识。当我们将千百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高度提炼后,有的会表现出与西方价值观相类似的一些共性。这实际上也是西方为什么要通过抢占价值先机来占据价值制高点的一个重要动因。但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质内涵的,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着根本区别:一是属性不同,我们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历史的、具体的,而西方主观认定的“普世价值”则是抽象的,并自诩是“永恒的”;二是立足点不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立足“社会本位”,强调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偏重的是“个人本位”,因而很容易滑向极端个人主义;三是目标定位也不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目标,是为了谋求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与民族复兴,从来不会要求他人接受,更不会强迫他人接受,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则具有强烈的扩张性甚至是侵略性,总是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

2.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好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以及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等,而且一时难以解决。但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稳步推进。我们的媒体切不能以支流代替主流,用问题和不足遮蔽成绩和进步,而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稳定团结的舆论环境,形成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是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随着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大有改变甚至超越传统舆论格局之势。我们的主流媒体早已意识到这种挑战的严峻性,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一方面不断创新纸质媒体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应用各种新兴媒体,努力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但在应用新媒体时,切不可满足把传统纸质媒体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新兴媒体上,而必须不断探索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规律,努力掌握新媒体受众的知识结构、兴趣点和话语方式,有效占领新兴媒体这一舆论阵地。

三是处理好“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关系。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民间舆论场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当前,民间舆论场与主流媒体舆论场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又是矛盾的。为了有效引导民间舆论场,主流媒体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三贴近”上下功夫,积极回应民间舆论场的热点话题,充分吸纳民间舆论场的意见、建议,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传播主流价值观,共同传递社会“正能量”。

3.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威力,不仅在于话语及其传播,更在于它是否具备影响社会现实、干预社会现实的力量。我们知道,价值理想与社会现实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合理的价值理想一定是立足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的,倘若它不能影响社会现实、不能干预社会现实,无法引导社会现实不断地接近价值理想,这样的价值理想就是空想。因此,我们必须在理解透、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用它来引领社会生活,不断缩小社会现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

一是不断缩小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乡规民约和礼仪、节庆等活动,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

二是不断缩小日常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无论是生产经营领域还是社会服务领域,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各方面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

三是不断缩小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要抓紧制定,凡是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要抓紧修改或废除。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强化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www.xing528.com)

【注释】

[1]董仲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战胜疫情强大力量》,《青海日报》,2020年第10期。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43页。

[3]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12期。

[4]参见金元浦主编:《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9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8]参见杨镜江:《文化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0页。

[9]《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7~28页。

[11]《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1页。

[12]《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