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经典晨读》:师生之道,解惑启智

《中华经典晨读》:师生之道,解惑启智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愈古之学者①必有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是故⑩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即“古之学者必有师”。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乐》已失传,此为古说。

《中华经典晨读》:师生之道,解惑启智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④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⑤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⑥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知:了解、知道。

⑩是故:因此,所以。

⑪无:无论、不分。

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

⑬师道:从师的传统。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⑭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⑮犹且:尚且。

⑯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⑰下:不如,名词作动词。

⑱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⑲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⑳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㉑惑矣:糊涂啊!(www.xing528.com)

㉒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㉓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㉔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逗。

㉕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不:通“否”。

㉖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㉗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㉘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㉙相师:拜别人为师。

㉚族:类。

㉛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㉜年相若:年岁相近。

㉝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㉞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㉟乃:竟,竟然。

㊱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㊲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㊳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

㊴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㊵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㊶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㊷之徒:这类。

㊸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㊹不必:不一定。

㊺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㊻李氏子蟠(pán):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㊼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学习了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儒家经典。传,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㊽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㊾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㊿贻(yí):赠送,赠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