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学发展:先秦时期至今

中国农学发展:先秦时期至今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项目主要是五谷、桑麻、六畜,并基本形成以五谷生产为主,桑麻、畜牧为辅的农业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成为中国农学体系的特点之一。《氾胜之书》大约成书于西汉年间,一般认为是世界上流传至今最早的农学著作。

中国农学发展:先秦时期至今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就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农业区域,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出现,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出现了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著述,散见于先秦诸子的文集。据说还出现过《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等专门农书,可惜已经失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出现了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学派。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项目主要是五谷、桑麻、六畜,并基本形成以五谷生产为主,桑麻、畜牧为辅的农业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成为中国农学体系的特点之一。另外《管子》《商君书》的一些篇章,《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篇章,从整地、耕地、播种、定苗、锄草、收获、农时等环节,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和原则,注意到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处理好天时、地利和人力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基本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中国农业生产的水平,表明中国农业生产已经从粗放式的经营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并在以后的农业生产方面形成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农学体系的又一特点。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时有农书九家114篇,并附有传为陶朱公所作的《养鱼法》、商邱子所作的《养猪法》、卜式所作的《养羊法》。《氾胜之书》大约成书于西汉年间,一般认为是世界上流传至今最早的农学著作。从现存的农书《氾胜之书》辑佚本来看,主要是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抓住及时耕作、土地利用、施肥、保墒、灌溉、中耕除草、及时收获等六个基本环节,对麦、黍、稻等十多种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书中总结出的“区田法”耕作方法,介绍的“穗选法”和“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为中国古代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奠定了基础。

这里特别应提到的是北朝时期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这部书共10卷92篇,其中一、二卷是关于农作物的耕种和粮食作物的栽培方法;第三卷是关于蔬菜作物的栽培方法;四、五卷是关于果树林木的栽培方法;第六卷是关于牲畜和鱼类的饲养技术;七、八、九卷是关于食品的加工制造、家庭手工业等;第十卷则是介绍北朝辖区以外的农作物。从内容上看,《齐民要术》涉及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从时间上看,它总结了中国公元六世纪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从空间上看,它反映了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它还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省人力的农学思想,总结了轮作法,注意到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踏肥的制造,特别强调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适时播种,并提出一些防旱保墒的措施。总之,《齐民要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农学体系的建立,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完整、最系统、内容最丰富、水平也较高的一部农学专著,对后来的农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www.xing528.com)

此后,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有宋代陈敷所撰作的《农书》,系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书籍,书中第一次专篇论述了养牛、土地规划和利用等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土壤肥力学说和“地力常新壮”及“用粪犹用药”的论断。元代司农司编纂的《农桑辑要》,主要辑录古代至元初农书原文,内分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等十目;元时还有王祯所撰《王祯农书》,第一部分“农桑通诀”属于总论性质,第二部分“百谷谱”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分论,第三部分“农器图谱”,附图306幅,并有文字说明,此书系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明代有徐光启所撰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该书凡60卷,内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书中汇集了前人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明朝时还有黄省曾所撰的《农圃四书》,分别记述稻、蚕、鱼、艺菊的栽培和饲养技术。在清代则有陈玉璂撰《农具记》,章震福撰《农家言》,蒲松龄撰《农蚕经》,杨秀元撰《农言著实》,丁宜曾撰《农圃便览》等农学著作。

农田水利工程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从远古以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十分重视农田的水利灌溉,早有大禹治水的典故,后有东周时期楚国的芍陂、魏国的漳水十二渠、秦国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秦朝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开挖的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两汉时期著名的农田水利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芍陂渠、六门陂等;隋朝开凿、元朝(公元1293年)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40公里、沟通中国南北水路交通;元代又开凿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很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充分体现了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斗争的精神。此外,元代的欧阳玄撰作《至正防河记》,对治黄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和提高,成为一部系统的水利工程专著;明代的潘季驯又著《河议辨惑》等,主张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治黄,收到较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