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籍研究65卷:《文断》的取材与编纂

古籍研究65卷:《文断》的取材与编纂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断》卷首有《凡例》十则,详细阐述了此书的编纂体例,其首则曰:是书之编,大概依放《文话》及《文章精义》《修辞鉴衡》《金石例》《文筌》《文则》等书。《文断》这十四目的取材来源则以《文章精义》为大宗。《文断》的编纂虽不像晚明刘元珍《从先文诀》、朱荃宰《文通》等诸书之精善,然相比于前代的同类汇编著作,《文断》的编纂仍有两点值得留意:一是搜罗宏富,唐之淳自序称共辑有五百三十二条。

古籍研究65卷:《文断》的取材与编纂

唐之淳编纂《文断》一书,吸收了明以前诸多文法、文评类著作的成果,在大量援引这类文献的同时,编排上也借鉴了王铚《文话》、潘昂霄《金石例》、王构《修辞鉴衡》等宋元时期的文章学专书。《文断》卷首有《凡例》十则,详细阐述了此书的编纂体例,其首则曰:

是书之编,大概依放《文话》及《文章精义》《修辞鉴衡》《金石例》《文筌》《文则》等书。但《文话》太繁,《精义》无次,《鉴衡》详于诗法,《金石例》详于金石之文,《文则》《文筌》本为作文而设,似难尽采。今门类视《文话》为简,《鉴衡》《精义》各归其类,《文则》《文筌》间取之,此三书当与是编并观,不可以此废彼。[22]

唐之淳对宋元文法类专书作了简要的评述,如指出《文章精义》编次无序、《修辞鉴衡》兼论诗文,《金石例》主论碑版文体等,其言外之意自然是强调《文断》接踵前代同类著作,在选材和编纂体例上则做到有所取舍,自成特色。《文断》共分十五目:总论作文法、杂评诸家文、评诸经、评诸子、评诸史、评唐文人文、评韩文、评柳文、评韩柳文、评宋文人文、评欧文、评曾文、评王文、评三苏文、评韩柳欧曾王苏六家文。全书之编纂即以此为纲目,将搜集到的材料按类编次,于同一类下往往荟萃诸家、博采众说,以便于公听并观,即《凡例》中所谓“各类中或有议论不同、取予不一,今两存之,以俟观者自择焉”[23]

在编法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断》的分门别类当效仿自《文话》而来。明以前,仅北宋末王铚在他所著的《四六话》序中提到自己另有《诗话》《文话》和《赋话》。作为现有文献记载最早以“文话”命名的文评著作,王铚《文话》早已亡佚。但根据唐之淳在上引《凡例》中的评述可以推知,王铚《文话》也应包括作文法及历代文评等内容而为《文断》所因袭。这表明,同属于诗文评类目下的两种批评样式,文话在它诞生之时就已表现出异于诗话“以资闲谈”的体式特征。除《文话》外,唐之淳还借鉴了《金石例》和《修辞鉴衡》的编法,并依据《文断》的编纂思路加以汰选和取舍,于《金石例》专取卷九论文法和文体的部分内容,舍弃“详于金石之文”的其他章节,于《修辞鉴衡》则取其专论文之卷二,并依所分之门类将上述二书以及《文章精义》之诸条目打散重编,做到“各归其类”。在此基础上,又择录刘勰文心雕龙》、杜牧《樊川集》、洪迈《容斋随笔》、陈善《扪虱新话》、俞成《萤雪丛说》、彭乘《墨客挥犀》、王应麟《困学纪闻》、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黄庭坚《山谷集》等前人笔记、诗话、文话、及文集中的论文语加以扩充。

具体而言,“总论作文法”一目主要参考《金石例》卷九之框架进行编排。《金石例》卷九之主体是“论作文法度”(三十一则文法)和“学文凡例”后所论的制、诏、诰、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跋等十三类文体。从内容来看,《文断》“总论作文法”同样可分文法论和文体论前后两个部分,文法论即采录《金石例》卷九“论作文法度”中的十条,并保留了原有的先后顺序,在此基础上采录《修辞鉴衡》《扪虱新话》《纬文琐语》《文章精义》等宋元论著中的文论进行充实。所引如《修辞鉴衡》卷二之“文章有三等”、“为文先识主客”、“为文不可蹈袭”、“文不可拘一体”、“文要纡徐有首尾”等则,及《文章精义》第21则(文章不难于巧)、第55则(文字须有数行齐整处)、第92则(做大文字)、第100则(学文切不可学怪句)、第101则(古人文字)等,大抵皆为论作文法度之语。《文断》的文体论部分则基本取录自《金石例》“学文凡例”后所列的诸体示例,缩并为“论制诏诰法”、“论表法”、“论露布法”、“论檄法”、“论箴铭法”、“论记法”、“论赞颂法”、“论序法”和“论诸跋尾法”九个子目。其中除跋以外,其余十二类实为宋代“博学宏词科”规定的十二科目,而这些文本实源出于王应麟的《辞学指南》,经潘昂霄采摭入《金石例》而为《文断》辗转承袭。

“杂评诸家文”至“评韩柳欧曾王苏六家文”十四目,基本以历代文评作为主线进行编排,内容主要为经、史、子和唐宋文之论评。这一编纂思路应特别受到《修辞鉴衡》的影响,《修辞鉴衡》卷二自“六经之文易晓”、“《论语》之文”、“《孟子》之文”至“欧阳公文”、“东坡之文”诸条,同样论经、史、子及唐宋文人。《文断》这十四目的取材来源则以《文章精义》为大宗。《文章精义》凡一百零一则,内容同样以探讨作文法度、评析先秦两汉及唐宋诸家文为主。今将《文断》这十四目与《四库全书》本《文章精义》进行比勘,可略见唐之淳对《文章精义》诸条目进行归类重编的手法:

杂评诸家文:录《文章精义》十七则,依次为第2、4、5、11、17、18、19、22、37、38、73、74、87、98、3、71、94则;

评诸经:录七则,依次为第1、28、34、41、52、85、90则;

评诸子:录五则,依次为第8、9、72、66、67则;

评诸史:录九则,依次为第10、31、50、51、54、60、61、62、83则;

评唐文人文:录三则,依次为第36、39、79条;

评韩文:录八则,依次为第12、24、25、27、42、44、45、88则;(www.xing528.com)

评柳文:录二则,依次为第13、69则;

评韩柳文:录四则,依次为第42、59、58、81则;

评宋文人文:录八则,依次为第99、95、91、77、76、78、80、82则;

评欧文:录四则,依次为第14、26、70、75则;

评曾文:录一则,依次为第16则;

评王文:未录;

评苏文:录七则,依次为第15、23、29、35、99、47、49则;

评韩柳欧曾王苏六家文:录二则,依次为第20、57则。

除了《文章精义》外,唐之淳同样从其他宋元文献中摘录相关论文语予以扩充,其中又以出于《朱子语类》者为最多,内容编排仍遵循“各归其类”的原则。

此类采用“辑而不述”形式的汇编体文评著作,在宋代即已出现,如张镃《仕学规范·作文》、王正德《余师录》,但其编纂体例及编排手法直到明代才逐渐完善。《文断》的编纂虽不像晚明刘元珍《从先文诀》、朱荃宰《文通》等诸书之精善,然相比于前代的同类汇编著作,《文断》的编纂仍有两点值得留意:一是搜罗宏富,唐之淳自序称共辑有五百三十二条。此外还及时吸收了后起的诸如《诗文自警》《金石例》《文筌》《文章精义》等元代文献,同时反映出诸多宋人文献在元明之际的保存及传播状况。二是此书虽条目繁多,但并非简单的排比罗列,而是将选取的材料分列于文法、文体和诸家文评三大类、十五目下,已初具体系。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文断》是明代最早的汇编类文评著作,其取材的范围以宋元为主,不涉明代。后来像吴讷《文章辨体》卷首《诸儒总论作文法》、唐顺之《荆川稗编·文章杂论》、高琦《文章一贯》等明代前期的文评著述,亦多采摭宋元时有关文章论评之语,且各书所选多有重复,如《文章辨体·诸儒总论作文法》四十二则,其中有二十五则同样见于《文断》,这也表明明代前期的文章学文本之生成,其中一部分是建立在辑录、整理前代文献的基础之上的。到了明代后期,随着明人论著的逐渐积累,同时在科举制度商业出版的推动下,明人选本朝文人论文语加以汇编的方式,便逐步取代如《文断》《文章辨体·诸儒总论作文法》等依赖前代资料进行类编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初《文断》的编纂和刊行,对于我们了解宋元时期文章学文献的整体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