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籍研究第65卷:藤花榭本《说文解字》避讳字考论》

《古籍研究第65卷:藤花榭本《说文解字》避讳字考论》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藤本《说文·玄部》字头篆文作“”,下部有省缺。藤本《说文》有以“正”代“禛”的,与改“王士禛”为“王士正”情况相同。藤本《说文》中“瑱、謓、瞋、稹、 、慎”均避讳。但藤本《说文》“慎”字当为避清代“禛”字嫌名。[15]但这些字在藤本《说文》中均无避讳现象,如:《水部》:“溑,水也。从水 声。读若琐。”

《古籍研究第65卷:藤花榭本《说文解字》避讳字考论》

(一)避“玄”字讳。历史上宋代和清代都避“玄”字讳,为“数朝同讳”现象。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附会赵氏始祖名“玄郎”,故“玄”或省缺,或改为“元”,或改为“真”[11]。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始祖名玄郎,讳‘玄’曰‘真’,或曰‘至’。……孙奭《孟子疏》以‘郑玄’作‘郑元’。”又:“清圣祖名玄烨,讳‘玄’曰‘元’,又缺末笔作‘ ’。”清人书中讳“玄”作“元”例子极多。藤本《说文·玄部》字头篆文作“”,下部有省缺。他处遇“玄”皆代以“元”,如:

《牛部》:“牵,引前也。从牛,象引牛之縻也。元声。”

《言部》:“訇,騃言声。从言,匀省声。汉中西城有訇乡。又读若元。”

《目部》:“眩,目无常主也。从目元声。”

以上“元”皆本当作“玄”。

另外,藤本《说文》从“玄”之字皆省去“玄”字末点,如“徐铉”之“铉”皆省末点作“ ”。又如“鲧、弦”亦然:

《土部》:“垔,塞也。《尚书》曰:‘ 垔洪水。’”

《玉部》:“璱,玉英华相带如瑟 。”

此类讳例很多,不一一列举。

(二)避“胤”字讳。宋太祖赵氏名匡胤,清世祖(雍正)爱新觉罗氏名胤禛,所以宋代和清代均避“胤”字,属“数朝同讳”。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太祖名匡胤,讳‘胤’曰‘裔’,经典缺笔作 。”宋、清两代又都有以“允”代“胤”的惯例。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一九:“(宋太祖)皇帝讳匡允。”梁章钜《南省公余录》卷四:“《会典》中……载世宗宪皇帝圣讳,上一字敬避作‘允’字。”藤本《说文·肉部》字头小篆作“”,省右侧一笔。正文则以“允”代“胤”。如:

《肉部》:“ ,子孙相承续也。从肉;从八,象其长也;从幺,象重累也。古文允。”

《肉部》:“胄,允也。”

《邑部》:“鄦,炎帝太岳之允,甫侯所封,在颍川。”

以上“允”皆本当作“胤”。

(三)“禛”和以“真”为偏旁之字的避讳。清世宗爱新觉罗氏名胤禛,故清代避“禛”字,代以“正”或“祯”。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清世宗名胤禛,讳‘禛’,旧用‘正’字代,后以‘祯’字代。改‘王士禛’作‘士正’,[12]四库全书》又改作‘士祯’。”藤本《说文》有以“正”代“禛”的,与改“王士禛”为“王士正”情况相同。如:

《示部》:“正,以真受福也。从示 声。”

“从示真声”之字无疑当作“禛”,为避讳而作“正”。清代除避“禛”外,又避偏旁字“真”。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清世宗名胤禛,雍正初兼避真,缺末点,后不避。”同时,以“真”为声符的字都要避讳,方式同样是缺“真”字末笔。藤本《说文》中“瑱、謓、瞋、稹、 、慎”均避讳。如:

《目部》:“睼,迎视也。从目是声。读若珥 之 。”

《言部》:“謓,恚也。从言 声。贾侍中说: ,笑。”

《目部》:“矔,目多精也。从目雚声。益州谓 目曰矔。”

《禾部》:“稹,穜穊也。从禾 声。《周礼》曰:‘ 理而坚。’”

《车部》:“ ,车鈏 也。从车 声。”

《人部》:“备, 也。”

南宋皇帝孝宗名昚,“昚”为“慎”之古文异体,所以宋代亦避“慎”字,且有缺末两笔避讳的现象[13]。但藤本《说文》“慎”字当为避清代“禛”字嫌名。南宋孝宗皇帝赵昚之前,有高宗赵构、钦宗赵桓、徽宗赵佶、哲宗赵煦、神宗赵琐,但藤本《说文》中“構、佶”均未见避讳,如:

《幵部》:“幵,平也。象二干对構,上平也。”

《人部》:“佶,正也。从人吉声。《诗》曰:‘既佶且闲。’”

宋神宗名琐,故宋代避“琐”,同时又避嫌名“勖、旭、畜、慉”等[14]。《史讳举例》卷八《宋讳例》:宋神宗琐,“‘琐’改为‘玉’,‘勖’改为‘勉’。”[15]但这些字在藤本《说文》中均无避讳现象,如:

《水部》:“溑,水也。从水 声。读若琐。”

《力部》:“勖,勉也。《周书》曰:‘勖哉夫子。’”

《日部》:“旭,日旦出皃。从日九声。读若勖。一曰:明也。”

《心部》:“慉,起也。从心畜声。《诗》曰:“能不我慉。”

但藤本《说文》“桓”字缺末笔,如:

《木部》:“桷,榱也。椽方曰桷。从木角声。《春秋传》曰:‘刻 宫之桷。’”

这可以看作避宋钦宗赵桓讳。宋代避“桓”的方式有以同义之字“威”代“桓”、以同音字“欢、完”代“桓”、以形近字“植”代“桓”、省去中间横画等方式[16]。但楷书阶段的“桓”和“恒”在字形结构上可视为同声符字,所以“桓”也有可能是北宋真宗赵恒之“恒”的嫌名。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真宗名恒,讳曰常,经典缺笔作 。”据《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载《淳熙重修文书式》,“峘、姮”等均须回避[17]。藤本《说文》中“恒”及从“恒”之字皆省末笔,如:

《鱼部》:“ ,鯍也。《周礼》谓之 。从鱼 声。”

考虑到藤本《说文》避讳尚未及北宋神宗赵琐和南宋高宗赵构,故“桓、慎”缺末笔不一定是避更晚的北宋钦宗赵桓和南宋孝宗赵昚(慎)讳,很可能是分别避宋真宗赵恒和清世祖胤禛的嫌名。徐珂《清稗类钞·姓名类》“臣工不避世宗嫌名”条曰:“庙讳御名,前代悬为厉禁,列圣谕旨,亦只令敬避下一字。世宗见臣工有避嫌名者,辄怒曰:‘朕安得有许多名字? 非朕名而避,是不敬也。’”可见清代曾有避“禛”字嫌名的先例,如:

《言部》:“ ,乱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绝也。从言、丝。”吕 切。

“吕真切”显误,参他本当作“吕员切”,藤本先误“员”为“真”,又省“真”字末笔以避时讳。但藤本《说文》也偶见“真”字不避讳的,可能与后来“不避世宗嫌名”有关。如:

《寅部》:“寅,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弋真切。

“弋真切”之“真”不避讳。

(四)“贞”字缺笔避讳。清代除了避“禛”,还一度避嫌名“祯”及其偏旁“贞”。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清世宗名胤禛,初兼避祯,后不避。”“贞字初缺末点,后不缺。”另外,宋仁宗名祯,除避正讳“祯”之外,“祯”字声旁“贞”作为嫌名也须避讳,据《互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载《淳熙重修文书式》,“祯、桢、侦、贞”都属于当时的嫌讳字[18]。因此“祯”属“数朝同讳”字。宋代除了以“正、真”代“贞”外,还有缺笔避讳的方式[19]。藤本《说文》中以缺末笔避“贞”字讳,如:

《示部》:“祯,祥也。从示 声。”

《鼎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籒文以鼎为 字。”

(五)避“颙、琰”讳。清仁宗(嘉庆)爱新觉罗氏名颙琰,故清代避“颙”和“琰”。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清仁宗名颙琰,讳颙,缺末二笔作“ ”。殿板书遇周颙等古人名,皆改作‘禺’。”藤本《说文》小篆字头作“”,正文以“永”代“颙”。如:

《页部》:“ ,大头也。从页禺声。《诗》曰:‘其大有永。’”(www.xing528.com)

“永”當作“顒”[20]

又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清仁宗名颙琰,讳琰,改右下‘火’字作‘又’。又缺笔作‘ ’。”中华书局影印清陈昌治刻本(一篆一行本)“琰”皆作“ ”,就是为了避清仁宗颙琰之“琰”。藤本《说文》中“琰”字头小篆作“”,以缺笔方式避讳。他处则代之以意义相近的“玉”字。如:

《言部》:“讇,谀也。从言阎声。”丑玉切。

《木部》:“檿,山桑也。从木厌声。《诗》曰:‘其檿其柘。’”于玉切。

《木部》:“椠,牍朴也。从木斩声。”自玉切。

以上“玉”皆本当作“琰”。

(六)“匡”和以“匡”为偏旁之字的避讳。宋太祖赵氏名匡胤,故宋代避“匡”讳。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太祖名匡胤,讳‘匡’曰‘正’,或曰‘辅’,经典缺笔作‘ ’,或作‘ ’。”据《互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载《淳熙重修文书式》,与宋太祖偏讳“匡”字同音的“筐、眶、恇、劻”等十六字都须避讳。[21]藤本《说文》中“匡、筐、洭”都省末笔。如:

《邑部》:“邼,河东闻喜乡。从邑 声。”

《竹部》:“ ,饮牛 也。从竹豦声。方曰 ,圜曰 。”

《水部》:“洭,水,出桂阳县卢聚,山[22]浦关为桂水。”

(七)“弘、殷”的避讳。宋太祖赵匡胤追尊其父弘殷为宣祖,故宋代“弘、殷”均避讳。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宣祖名弘殷[23],讳‘弘’曰‘洪’。”又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氏名弘历,故清代又避“弘”,属“数朝同讳”。以“宏”代“弘”是清代的惯例。梁章钜《南省公余录》卷四:“《会典》中载,恭遇……高宗纯皇帝圣讳,上一字敬避作‘宏’字,如有偏旁及字中全书者,敬缺末笔。”藤本《说文》中“弘”一律作“宏”,如:

《宀部》:“宖,屋响也。从宀宏声。”

《巾部》:“帔,宏农谓帬帔也。”

以上“宏”皆当作“弘”。“弘农”在藤本《说文》中一律作“宏农”。

清代无须避“殷”字。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宣祖名弘殷,讳殷曰商,或曰汤。……高宗御书石经《论语》‘殷因于夏礼’,‘殷’作‘商’。他经或缺笔作 、 ,经籍缺笔作 。”藤本《说文》“殷”字皆省末笔,当为避宋讳。如:

《邑部》:“鄋,北方长狄国也。在夏为防风氏,在 为汪茫氏。”

《人部》:“伊, 圣人阿衡,尹治天下者。”

(八)“敬、竟”和以之为偏旁之字的避讳。宋太祖赵匡胤追尊翼祖简恭皇帝赵敬,故宋代避“敬”字讳。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翼祖名敬,讳曰‘恭’,或曰‘钦’,又缺笔作‘ ’。”“宋翼祖名敬,兼避竟,大观刻王珉《此年贴》‘竟’字缺末笔。”藤本《说文》“敬”字皆缺末笔。如:

《言部》:“警,戒也。从言从 , 亦声。”

《聿部》:“肃,持事振 也。”

也有省倒数第二笔的,如:

《辵部》:“ ,恭 行也。”

“恭敬行”他本作“恭谨行”[24],当是为避“敬”讳而改为“谨”。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一九引赵希弁《读书附志·跋徐铉篆书〈千文〉》云:“《徽宗实录》:政和三年四月辛卯,诏避庙讳,改‘曰严与敬’为‘曰严与谨’。”此处本作“恭敬行”,藤本《说文》以缺“敬”字倒数第二笔的方式避讳,不同于其他诸本的改字避讳。

同时,宋代以“敬”为偏旁的“儆、警”等均须避讳。《朱子语类》卷一二八云:“虏中讳得又峣崎,偏旁皆讳:谓讳‘敬’字,立人旁底也讳,下面着‘言’字也讳。”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一九:“盖北宋时与辽、金通盟好,故其国为讳之如此。使宋法亦讳‘儆’‘警’,则峣崎安得专责之北人乎?”根据“宋辽金夏互避讳例”[25],可推见“儆、警”中“敬”旁缺笔避讳通行于宋、辽、金、夏。藤本《说文》有此类现象,如:

《人部》:“儆,戒也。从人 声。《春秋传》曰:‘ 宫。’”

《立部》:“ , 皃。”

因“敬、竟、镜”同音,宋代又避嫌名“竟”和“镜”[26]。藤本《说文》有“竟、镜、境、滰”省末笔避讳的现象,如:

《竹部》:“奁, 奁也。”

《田部》:“ , 也。一曰:陌也。”

《水部》:“滰,浚干渍米也。从水 声。《孟子》曰:‘夫子去齐, 淅而行。’”

也偶见“境”字不避讳的,如:

《田部》:“畍,境也。”

(九)“襄”和以“襄”为声符之字的避讳。宋英宗赵曙之父濮安懿王名允讓,故宋代避“讓”字。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英宗父濮安懿王名允讓,讳曰逊,又缺笔作‘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载《绍熙重修文书令》:“诸犯濮安懿王讳者,改避;若书籍及传录旧事者,皆为字不成。”[27]“为字不成”即省阙笔划。藤本《说文》中“襄”和以之为偏旁的“讓、釀、欀、穰”都缺末笔,如:

《言部》:“谇, 也。”

《 部》:“囊,橐也。从 省, 省声。”

《鬯部》:“以秬 郁艹,芬芳攸服,以降神也。”

《木部》:“枪,歫也。从木仓声。一曰:枪, 也。”

《邑部》:“ ,南阳 乡。”

偶见不避讳的例子:

《酉部》:“ ,杂味也。从酉京声。”力讓切。

《女部》:“孃,烦扰也。一曰肥大也。从女襄声。”

(十)“徵”的避讳。宋仁宗赵氏名祯,宋代除避正讳“祯”,又避嫌名“徵”。据《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载《淳熙重修文书式》,“徵、癥”等均须回避[28]陈垣《史讳举例》卷二《避讳改经传文例》:“《新唐书》三十四《五行志》:‘乃取其五事,皇极庶證。’‘證’即‘徵’字,宋人避仁宗嫌名改。”宋代除了以“證、登”等代替“徵”外,还有缺中下笔作“ ”以避讳的现象[29]。又有缺末笔的,张惟骧《历代讳字谱》卷上:“宋仁宗名禎[30],兼避徵,缺笔作 。”藤本《说文》中“徵”字均缺末笔,如:

《衣部》:“褰,绔也。从衣,寒省声。《春秋传》曰:‘ 褰与襦。’”

《水部》:“澂,清也。从水, 省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