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一文官选拔与儒学教育-《壶里春秋》的解读

八一文官选拔与儒学教育-《壶里春秋》的解读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秦朝到清朝,文官的选取,途径多种,制度多变,那是中国政治制度史早已证明了的。通观中国的“二十四史”以及其他官方历史记载,便可发现经过考试成为文官的途径,即接受官方儒学教育作为前提的“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其实最狭窄也最困难。然而唐朝的候补文官学校,仍分三级。王安石降低了官立大学的学生的出身标准,却提高了学生作为竞争文官资格的学业标准。

八一文官选拔与儒学教育-《壶里春秋》的解读

秦朝清朝,文官的选取,途径多种,制度多变,那是中国政治制度史早已证明了的。

从文官的来源看,大概地说,一是世袭,这是贵族大臣等特权者子孙的特权之一;二是考试,包括早期的察举和后期的科举,这是普通官员和某些平民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即士的通常途径;三是特种关系,例如皇帝的姻亲(外戚)、家奴(宦官)和男宠(幸臣);四是特种身份,例如少数民族王朝中属于统治民族的正式成员;五是专业人员,例如天文、历法、水利、财政、司法等政府机构的技术官僚;六是出资贿买,这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就是富有的平民跻身于特权者行列的简捷途径。

通观中国的“二十四史”以及其他官方历史记载,便可发现经过考试成为文官的途径,即接受官方儒学教育作为前提的“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其实最狭窄也最困难。除了专业人员(极少成为大臣)以外,别的途径甚至不把是否受过文化教育作为必要条件,更不要说有没有接受过官方儒家教育了。

公元1世纪建立的东汉王朝统治者,便已发现这个缺点,因而设置专门的贵族子弟学校,希望未来的特权者读点官方审定的经典。效果呢?也有,却适得其反,就是让皇亲国戚元老重臣都觉悟到,进学校也是保持世代特权的一种手段,取得资格是一回事,是否读书是另一回事。于是,为“国子”即贵族大臣子弟设置的学校,地位很快高于原先择优选取学生的“太学”。(www.xing528.com)

直到公元7世纪建立的唐朝,全面实行科举制,规定不问家世出身如何,要取得候补文官资格都必须通过分科考试。然而唐朝的候补文官学校,仍分三级。列在最高级的还是国子学,规定只有高级官员和功臣子孙才能入学。第二级是太学,也只有中级官员和功臣远系的后代才能入学。普通官员子弟和平民出身的“俊士”只能进入四门学,即第三级的高等学校。三级学校的学生虽有相同的参加文官考试的资格,但低一级学校的学生,倘若竞争失败,便唯有通过学校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才有做官的更多机会。

这种重视出身血统仍然胜过个人才智的学校制度,到11世纪王安石变法时才受到真正的冲击。王安石降低了官立大学的学生的出身标准,却提高了学生作为竞争文官资格的学业标准。他的教育改革,像他的政治改革一样,最后失败了,却留下一个重大影响。这个影响就是促使教育偏离政治轨道的倾向增强了。

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