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才华横溢的亚圣-孟子

才华横溢的亚圣-孟子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战争不断的时期,作为一个敏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游说齐国孟子大约在四十五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才华横溢的亚圣-孟子

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战国时期战乱纷纷,已经是个老头子的孟子奔波于各个国家,齐国魏国、鲁国、宋国,各个国家都留下了孟子的足迹。这个弱小的身躯代表的理想抵不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兵器,所有国家的君主都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只能独自回家,潜心写作自己的《孟子》。

孟子是谁

孟子是邹(zōu)国人,他跟着子思的弟子一起学习,认真地学习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战争不断的时期,作为一个敏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努力地想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百家争鸣[1]”,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游说齐国

孟子大约在四十五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游说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因为一些事,背着“不孝”的坏名声,而孟子却每天和他一起游说别人,而且像接待贵宾那样礼貌地对待匡章,这使得人们不太喜欢他。孟子和他的学生到了齐国,孟子就向君主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但是齐威王不听从他的见解。孟子在齐国很不得志,连齐威王赠送给他的贵重的钱财都没有接受,便很失落地离开了齐国。

奔赴魏国

孟子来到魏国时,已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你这个老头子,不远千里来到魏国,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孟子最反对君主常把好处挂在嘴边,回答说:“大王说什么好处不好处的,只管实行仁政就可以了。”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国被齐国打败了。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被齐军抓走。公元前340年,秦国商鞅领兵攻打魏国,把魏国大将公子卯抓走。公元前330年,魏国把河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惠王对孟子说:“我的国家东边败给了齐国,西边败给了秦国,南边被楚国羞辱,我身上背负着这么多的耻辱,我要怎样为牺牲的人报仇雪恨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秦、楚两国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可谓尽心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救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做比喻。擂起战鼓,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只逃了五十步的人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您认为怎么样?”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同样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捞鱼,鱼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能使百姓养家活口、打理日常生活了。百姓日常生活能打理得好,就离君主您治理好国家不远了。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干活了。要是能做到这样,就一定能统一天下了。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www.xing528.com)

但是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三国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继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像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回到了齐国。

孟子来到齐国之后,齐国国君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孟子又辗转于宋国、鲁国等国家,这些国家都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无论到了哪一国,都无所畏惧地批评国君,但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不符合战国诸国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各家思想,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读史有智慧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就是这么伟大的人,在战国时期拖着衰老的身躯劝说各个国家的君主实行仁政却无人采纳。但是孟子仁政的思想却影响至今,让我们领略到贤人的巨大力量!

历史寻踪

◆孟庙

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亚圣府街44号,为历代祭祀战国思想家孟子之所。孟庙是山东省内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1988年,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篇贻矩

山东邹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悬挂着“七篇贻矩”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贻”是赠给的意思,“贻矩”指《孟子》七篇给天下人为人处世所立的规矩。

【注释】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