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武帝司马炎:八王之乱的根源及连锁效应

晋武帝司马炎:八王之乱的根源及连锁效应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八王之乱的责任大半要归结于在动乱爆发前去世的晋武帝。冈崎文夫在《魏晋南北朝通史》中基于以上事实,进一步洞察了八王之乱的本质原因。宗室诸王为当时追求私利的风潮所熏染,将原本用作维持国家功能的军事力量私人化,其结果便是八王之乱的发生。导致八王之乱的真正原因,在晋惠帝驾崩时并未消失。此后的晋怀帝在位期间,与八王之乱情景类似的各种内斗、倾轧仍不断出现。

晋武帝司马炎:八王之乱的根源及连锁效应

就广义而言,以司马氏宗室为主体的八王之乱,从晋惠帝即位初年至其去世,一直延续了十七年。具体言之,晋惠帝初年的贾氏、杨氏之争可谓是前哨战。在这一阶段,宗室仍然被外戚利用,属于配角。于是,在元康年间(291—299)的九年中,外戚贾氏威权独振,是形势较为平稳的时期。自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起兵开始,真正的八王之乱,或者说狭义上的八王之乱开始了。至晋惠帝去世,持续了约有七年,以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被杀,东海王司马越获得胜利而告终。作为主角的是宗室中的“八王”。所谓“八王”,即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他们的传记皆收入《晋书》第五十九卷中。又,“八王”这一名称,来自于晋卢琳所撰《八王故事》。卢琳为成都王司马颖谋主卢志之甥,自己也曾仕于司马颖的幕下。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晋武帝将必须有大臣加以辅佐的晋惠帝立为太子,故朝廷围绕着辅政之位展开斗争;晋武帝重用宗室,以及在平吴后废州郡兵、将军力集中于宗室的政策;晋武帝助长了淫虐、奢侈的风气,尤其是在平吴后,造成了政治的颓败。可以说,八王之乱的责任大半要归结于在动乱爆发前去世的晋武帝。

冈崎文夫在《魏晋南北朝通史》中基于以上事实,进一步洞察了八王之乱的本质原因。他认为,西晋一朝对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滋生了八王之乱,而在奢侈风潮中,出现“为了一己利欲的家族斗争”,并从“利欲”、即相互斗争的诸人群的欲望出发,探求八王之乱的产生原因。此后,谷川道雄、安田二郎继承了冈崎文夫的见解,从“利欲”的概念进一步展开研究。谷川道雄在《世界帝国的形成:东汉至隋唐》中认为,宗室诸王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再由晋王朝的公权力所支撑,而是向着私兵化的方向发展”。宗室诸王为当时追求私利的风潮所熏染,将原本用作维持国家功能的军事力量(甚至是国家机构)私人化,其结果便是八王之乱的发生。安田二郎则认为,随着古代“里”共同体的解体,人们的“私欲”得以解放,获得肯定。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的倾向造就了魏晋时代的“浮竞”之风。“而比‘浮竞’之风更为露骨、突出的社会现象,便表现为八王之乱的发生。”[25] 如果将八王之乱中诸人群相互斗争的过程图示化,便是“私”→“私”。

八王之乱争斗表

不过,正如八王之乱争斗表所见,八王之乱并非宗室诸王(及外戚)内部的反复争斗,在其中能够看到若干种方向性。其一,围绕着晋惠帝的辅政大臣,也就是政治实权的斗争,大多以都城洛阳为舞台,或者以发兵洛阳而展开。其二,如同贾后打倒杨骏、赵王司马伦打倒贾后、齐王司马冏又打倒赵王司马伦那样,以政变或内乱的形式展开的斗争不断发生,似乎永无休止。而种种政治斗争的典型套路,往往一方是担任辅佐大臣,以此将政权私人化的宗室或外戚,另一方则是以重建公权的舆论为背景,以此展开对抗的其他宗室诸王。而反抗的宗室诸王在借助舆论之势打倒对手、掌握实权后,又再次私权化,由此招致舆论逆反,导致新的斗争。其结果就是对掌权者的斗争不断发生。在此场合发生的种种斗争,试图将私权化回归公权的种种舆论,若加以图示,便是“公”→“私”。因此,八王之乱中的种种斗争,呈现出“私”→“私”与“公”→“私”的重层构造。而这种“公”与“私”的重层构造,不仅仅出现在八王之乱中。在此前晋武帝时期的齐王司马攸归藩事件、魏文帝时期的诛杀鲍勋事件中,都能够看到。进一步追溯,汉末党锢之祸中浊流派对清流派的弹压,与此种重层构造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反过来说,在汉末自觉形成的社会舆论,至魏晋时代呈现出拥护公权力的样态,且不时地走向表面化。然而讽刺的是,以回归公权为目标的社会舆论,在八王之乱中反而最终导致了西晋国家走向灭亡。

那么,八王之乱中公权力的私权化、国家的私权化,具体说来,便是实际掌权的人物与社会舆论给予好评的人物出现乖离。导致宗室诸王走向私权化的人群,便是其幕下的党羽,尤其是具有权力野心的寒门、寒人集团。从舆论中产生的贵族制,尤其是门阀贵族制孕育了寒门、寒人层,也正因如此,寒门、寒人这一群体可以说是异常强韧。

导致八王之乱的真正原因,在晋惠帝驾崩时并未消失。此后的晋怀帝在位期间,与八王之乱情景类似的各种内斗、倾轧仍不断出现。而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宗室诸王们本是作为藩屏而支撑国家的,随着内乱发生,国家的根基动摇了,不断地自我削弱。与之相反,在西晋王朝下受到压制的各类人群爆发了,各种叛乱开始发生,特别是诸多内徙的非汉民族开始建立政权。在晋怀帝时代,这种状况变得愈发显著起来。其详细情况,将在下一章展开论述。

注释

[1] 三更一点,约相当于凌晨十二点稍过。

[2] 李重以批判九品官人法而知名。荀组为荀勖之子。

[3] 以皇弟身份成为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即皇太弟。——译者

[4] 作者所用史料典出《资治通鉴》卷八三,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八月条:“中书令陈准,徽之兄也,欲应允,言于帝曰:‘宜遣白虎幡以解斗。’乃使司马督护伏胤将骑四百持幡从宫中出。”而《晋书·淮南王允传》则云:“徽兄准时为中书令,遣麾驺虞以解斗。伦子虔为侍中,在门下省,密要壮士,约以富贵。于是遣司马督护伏胤领骑四百从宫中出,举空版,诈言有诏助淮南王允。”两者所记不同。——译者

[5] 如《太平广记·井》“绿珠井”条所载的故事,杜牧的《金谷园诗》,北宋乐史所写《绿珠传》。

[6] 即貂尾与蝉纹金铛,皆为高级官员的头饰

[7] 参见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

[8] 此事见于《晋书·杜预传附杜锡传》:“赵王伦篡位,以为治书御史。孙秀求交于锡,而锡拒之,秀虽衔之,惮其名高,不敢害也。”——译者

[9] 诸诸征、镇的表达出自《晋书·齐王司马冏传》:“移檄天下征镇、州郡县国。”其含义不明,大概是指出镇地方的四征、四镇将军。——译者(www.xing528.com)

[10] 即王子乔,据说其乘鹤上天。

[11] 尚书省御史台、谒者台。

[12] 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

[13] 天子的舞乐,共六十四人。

[14] 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

[15] 洛阳城以西十三里的桥。

[16] 据《晋书·食货志》,西晋时代,依据官品高低,官员及相关亲属具有免除兵役、徭役的特权。此时因属非常时期,故即便官员及家属能免除兵役,也要征召一部分男性强制服徭役。——译者

[17] 当由公府掾升任的职位。

[18] 华亭,即吴郡嘉兴县华亭谷,今江苏省松江县以西,吴郡陆氏在当地有别墅

[19] 除司马越之外,还有新蔡王司马腾、高密王司马略、南阳王司马模。

[20] 传舍之长,当时的轻蔑之语。

[21] 此为日本古代史中的典故。镰仓幕府时代,源义经功高盖主,受到兄长源赖朝的猜忌,于是与弁庆等手下假扮为苦行僧逃避兄长的追捕,到达安宅关时,源义经被守将怀疑,弁庆则呵斥、杖击源义经,最终源义经一行人顺利骗过守将逃出安宅关。——译者

[22] 根据皇帝旨意代行皇帝职权。

[23] 参见雷明、雷芬:《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文物》1993年第11期。另,据南京大学朱棒博士告知,刘弘墓中所谓的玉印其实是铜印。外层绿色是铜腐蚀后所形成的颜色。——译者

[24] 九月时由平昌公升为南阳王。

[25] 《八王の乱をめぐって——人間学的考察の試み》。《名古屋大学東洋史研究報告》第4号,197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