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古城遗迹与大石文化发现

成都古城遗迹与大石文化发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蜀人古城遗迹蜀族在成都平原所建古城应在鱼凫时代,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早期古城有近年考古发掘的新津县宝墩遗址、都江堰市芒城遗址、郫县三道堰古城遗址、温江县鱼凫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和紫竹遗址,发现了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二)大石文化在古蜀留下的历史遗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石文化”。

成都古城遗迹与大石文化发现

(一)蜀人古城遗迹

蜀族在成都平原所建古城应在鱼凫时代,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早期古城有近年考古发掘的新津县宝墩遗址、都江堰市芒城遗址、郫县三道堰古城遗址、温江县鱼凫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和紫竹遗址,发现了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古城遗址。芒城遗址、双河遗址(又称下芒城)、紫竹遗址和宝墩遗址分别位于文井江(今称西河)古河道上、中、下游沿河两岸。文井江是岷江支流,汇集了崇州市境内鞍子河、都江堰市境内味江、古羊摩江三水而成,反映了古城沿岷江水域分布,逐渐从上游山区向成都平原发展的迹象。[2]

据考古资料测定,芒城位于古羊摩江与五里沟交汇处冲积而成的台地上,崇州双河遗址位于文井江支流味江与泊江河汇合处,紫竹古城位于双河古城附近,新津宝墩古城遗址位于文井江与岷江交汇处,温江县鱼凫城位于古岷江河畔,郫县古城位于三道堰与湔山(玉垒山)支脉九陇丘陵接合地带。[3]

蜀族在平原地带为自己创造居住环境时,无法找到大量石料,构筑“石室”;只能因地制宜,利用现成泥土、竹木等作建筑材料,构建新城。因此这些古城遗址多用夯土城墙,芒城遗址、双河遗址还有内外两层夯土,呈“回”字形的防护墙,其主要作用是防御洪灾。古城范围还有排水沟、石料堆砌的房舍遗址等。

开明”为蜀族农业发展时期的标志,蜀地经济由于外族鳖灵的东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已有了发达的青铜、黄金、玉器、骨器制造业,建筑业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显然已步入了青铜时代。后来鳖灵取杜宇而代之,建立了开明王朝。这实际上说明,蜀族已进入农耕社会,部族之间的斗争,最终导致弱小部族对强势部族的臣服。

(二)大石文化

在古蜀留下的历史遗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石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出于纪念过往生活或追忆祖先的需要,会在特定场合树立大石,这种习俗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它分布普遍,在欧洲、亚洲、美洲都有许多发现,学者们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大石遗址统称“大石文化”,未必恰当。

但对于原来就生活在岷江上游的蜀人来说,大石对他们具有特殊意义,大石曾经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一部分,是他们过去赖以生存的空间。他们来到成都平原,生存环境改变了,也忘不了昔日的“石室文化”,那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历史。

包括成都市区在内的川西平原,有许多大石遗迹。有独石,也有列石。

1.独石。最早记载大石遗迹的古籍当推《华阳国志·蜀志》:

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甍,辄立大石,长三丈,重万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其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

成都县内有方折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桥,亦有一折石,亦如之。长老传言,五丁士担土担也。公孙述时,武担石折,故治中从事任文公(阆中人,汉哀帝时任职益州)叹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应之!’岁中卒。

稍后《风俗记》也记载:“益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维,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杜光庭《石笋记》:“成都子城西通衢,有百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围八九尺。”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武担石,俗曰石笋,在州城西门大街中。”杜甫在成都有《石笋行》诗曰:(www.xing528.com)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是恐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明末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将石笋列为成都西门名胜,南宋时犹存,“而今则不复见矣”。乡人称石已圮于护城河中,数十年前水枯时犹见之。[4]其他还有武担山的石镜、城东南的天涯石、城西支机石街的支机石、城南武侯祠西北的五块石,都有历代文献记载可寻,不一一列举。

2.列石。考古学上称之为石行(Alignment)之属,蜀地俗称“八阵图”。历史记载最早的列石是川东奉节的八阵图。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说:

江水又东径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

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也有详尽的记载:

八阵图在奉节县西南七里,周回四百八十丈,中有诸葛孔明八阵图。聚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后,依然如故。

俗称奉节八阵图为“水八阵”,西川则有“旱八阵”,在新都唐家寺武侯祠前。此镇聚土为丘,高约五六尺,民国时期尚存八九十丘,一部分已毁。[5]有关新都八阵图的记载,史不绝书。乐史《太平寰宇记》说:“八阵图在县北三十里,弥牟镇。”《蜀志》说:“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李膺《益州记》云:“稚子阙北五里,有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方一丈,高三尺。”《纬略》云:“八阵图在新都者,峙土为魁,植以江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八成行,两阵并峙,周凡四百七十二步,魁百有三十也。”

对四川大石遗存的年代,属于多尔门,与墓室有关的立石,或为版岩墓原型,应为史前遗物;门希尔,独石之属,石笋、石镜、五丁担等,相传与蜀王有关,其来源甚古,大约是秦灭蜀、巴之前的遗物,不成问题。至于八阵图之类,来源如何,尚难作出判断。是否新石器时代以至先秦时代的遗物,有待深入研究。[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