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台古城堡-上杭县古城遗迹

闽台古城堡-上杭县古城遗迹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杭县城图清康熙十六年至十八年,部分城墙倒塌,知县宁维邦重修并改筑。到清朝末年,整座城墙具有“高、广、坚、壮”的特点,被称为“铁上杭”。1929年,红军攻占上杭,城墙破坏严重。寨子在紫金山脚下,上杭县城东北13公里,有风景秀丽古石岩。

闽台古城堡-上杭县古城遗迹

上杭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东接龙岩,西连武平,北倚长汀,东北毗连城,东南邻永定,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接壤。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属高丘低山类型。唐大历四年(769),析龙岩湖雷下堡置上杭场,隶汀州。宋淳化五年(994),升场为上杭县,县治设在秇梓堡(今属永定县高陂)。

(一)县城

宋至道二年(996),县治从秇梓堡迁鳖沙,位于县东北白砂乡碧砂坑村。咸平二年(999),县治从鳖沙迁语口市,位于今县北旧县乡全坊村坝头。语口市地处丘陵地带,河流从北向南,流经旧县汇入汀江,舟楫方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市内街道长50多米,宽3米,两旁有米坊、肉铺、布店、赌场和修补店,并有县署、孔庙等建筑天圣五年(1027),县治从语口市迁钟寮场,位于县北才溪乡四坊荣石村,并立木为城。境内有县署、天五院、东竺寺等建筑。乾道四年(1168),县治从钟寮场迁郭坊(今临江镇),此地位于县境西部,地处汀江中游中段北侧的河谷盆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185米,地理位置险要,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宋端平元年(1234),知县赵时钺在县城郭坊筑上杭城垣,其时周围才160步(267米),注水为濠,覆盖茅竹。不久,毁于火。淳祐六年(1246),知县赵希渑又筑,缩小范围,但不久又被大水冲毁。宝祐二年(1254),知县潘景丑重修,石基甓甃并用瓦覆盖。元至正年间(1341—1368),颓圮殆尽。摄县事郑从吉在原城址上扩展修筑,周围515丈,高1丈,开7门,并在门上建楼。但不久后又倒塌。明洪武十八年(1385),知县邓致中再次修筑。但年久失修复圮。景泰四年(1453),知县黄希礼奏请复筑,景泰六年(1454)兴工。

成化二年(1466),汀州御史朱贤认为城太小,难以驻军,令知县胡钺拆除旧城扩建。成化八年(1472)竣工。全城周长1426.6丈(4755米),墙基宽2丈,南临汀江,用条石砌造,高3丈余;东、西、北砌以城砖,高1丈。周围挖城壕,宽2丈,深1丈;顶部建城垛2328个。东、南、西、北依次开昭阳、通济、通驷、迎恩4座城门,各建城楼其上。并设33间窝铺,以驻守军。东、西、北3门都筑月城加固。临汀江城墙自东而西另辟兴文、阳明、太平3座水门,并砌造装卸码头正德十年(1515),南门敌楼坏,知县谢浩修造。隆庆四年(1570),知县周裔登浚西北城濠。万历四十四年(1616),知县李自华重修雉堞,俱改用三合土涂塞加固。崇祯十年(1637),知县卢跃龙增城垛5尺,为东、西、北三门命名,东月城为扶桑,西月城为臻成,北月城为从龙。

上杭县城图

康熙十六年至十八年(1677—1679),部分城墙倒塌,知县宁维邦重修并改筑。康熙二十年(1681),南门敌楼为雷火所焚,知县蒋廷铨捐俸重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北门敌楼倒塌,知县蒋廷铨捐俸重修。康熙四十三年(1704),北门敌楼又圮,知县翁大中倡修。康熙五十二年(1713)大水,城崩117丈,知县周宗濂倡修未成。康熙五十三年(1714),在兴文门以东再开“登瀛”门。至此,共有城门8座。康熙五十九年(1720),城裂11丈,知县马义修筑。雍正元年(1723)洪水,部分城崩。雍正八年(1730),南楼倾圮,知县徐林与邑绅士重建。并将登瀛门增高1丈2尺,上建魁星楼。乾隆元年(1736),知县蒋廷镛将雍正元年所有被灾及城崩情形详请动项修筑,至乾隆二年(1737)竣工。乾隆八年(1743),知县史阛捐俸,将所有全城垛增补完固。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赵成捐俸重修北楼。

上杭县城阳明门

嘉庆元年(1796),西门三元阁城崩十余丈,知县诺明阿捐修。嘉庆十九年(1814),城下濠池年久淤塞,知县沈士煜等倡捐资疏浚。道光十一年(1831),通济门下、福德祠左的城崩12丈5尺,知县李新畬倡令诸绅捐修。道光十三年(1833),太平门东面城崩10丈,知县李协同绅士捐资督筑。道光十六年(1836),通济门西边、李姓祠门首城崩13丈2尺,本邑绅耆请知县张用糦题捐修复。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连日大雨,溪流陡涨,冲毁部分城墙。道光二十四年(1844),知县陆友仁捐俸力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南城楼失火,知县黄宜之率同绅士捐资重建。咸丰二年(1852),知县王肇谦捐修城墙,并创建炮位16座。咸丰七年(1857),太平军于东关外开地道,爆破东城14丈。九月,汀漳龙道英朴令知县协同邑绅修筑复旧,并于四城角地势平衍处,傍城增筑大炮台四座。光绪二十年(1894),南门东畔码头为水冲激崩溃3丈余,阳明门下畔城崩12丈6尺。知县贺沅偕邑绅修复。到清朝末年,整座城墙具有“高、广、坚、壮”的特点,被称为“铁上杭”。

1925年,驻杭军阀曹万顺部,在南门城楼失火之后,拆除两边店铺,扩建大街。1929年,红军攻占上杭,城墙破坏严重。1950年后,除南临汀江的城墙为防水患几经加固外,其他三面因扩大市区需要拆除,砖石则作为公共建筑材料。今尚存临江码头至阳明门码头一段旧城墙,长297米,残高9米,残宽0.36米。

(二)山寨

上杭历史上计有梅溪、雷公、石壁、武婆、王家、丁光围、狮子、西天、天宝、古塘、郑坑、老虎、石城、凭风、鸡冠等寨。(www.xing528.com)

1.梅溪寨

位于上杭县旧县乡梅溪村,唐代为军事要寨,称梅溪寨。地形似梅花状,境内穿有沟圳水与河流汇合,故称梅溪。宋淳化五年(994),在此驻兵,维护水路安全。寨子在紫金山脚下,上杭县城东北13公里,有风景秀丽古石岩。明通判刘廷曾题诗云:“径转梅溪望独尊,异人曾此问灵根。古坛秋回云霄渺,高阁天开日月奔。瑶岛只应呼伯仲,罗浮不许笑儿孙。朱弦一曲松风梦,云鹤排空度海门。”古石岩凭河巍立,极为壮观,有如天然屏障。

2.武婆寨(摩陀寨)

位于庐丰畲族乡下坊村境内汀江东岸,距上杭县城东南12公里处,武夷山脉西端。宋天圣五年(1027),当地村民为避寇而结庐,命名“武婆寨”。淳化五年(994),在此驻兵,维护水路安全。后此处因佛教传入设观音庵堂,香火渐盛,便改称摩诃山。相传在观音庵堂有一位叫毛桃姑娘的尼姑,心地善良,素为人们喜爱,故又有人把此寨俗称为毛桃寨。今演变成摩陀寨。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普济门、城墙、石梯及多处古寨石垒,为上杭保存最完整的古寨遗址。

上杭武婆寨门

上杭武婆寨

3.宜春王寨

位于县东太拔乡双康村福园山。明末清初,李鲁为反清复明在此筑寨,聚集乡民,屯田教战。建草庐名“采微深处”,联为“风摇彼忝声如诉,雨过山微泪不甘”;又联“时事浮云留不住,我心非石确难移”。结忠义社,誓志恢复明朝江山。明隆武二年(1646)九月初四日,李鲁去世。翌年,镇江中书何应祐奉宜春王朱琳到此,以土石为料,修建土城周长1500米,宽2.3米。寨长方形,城北建有王殿,西有西门岗,为练兵之地;东南有将坑,为将领抵抗之地,湖梓里还有丘氏宗祠等建筑。历时三载,终因势孤力单,弃城离散。现城毁房倒,尚存城墙基石及将军潭等遗迹。还有明嘉靖年间制造的大龙碗等明王宫遗物。

(三)关隘

弘治元年(1488),设有水归、吊钟岩、驴子岭、牛皮、佛祖高、白鹏、双髻山、通桥等8隘。弘治六年(1493),巡抚都御史金泽设狗闷岭、新长岭、寒陂隔、径石矶、桃牌岭、羊蹄岭等6隘。嘉靖十九年(1540),设濑溪口、胡卢岗、兴化岗、柯树岗、虎岗、上南坪、庐丰、檀岭、鲜水塘、银子凹、郭公口、军营前、彩眉山、板寮等14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