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SEM评估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SEM评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方面。在学校的物质环境方面,一些高校的科研实践环境与国家标准不符,项目基金不足,阻碍了科研创新项目的开展。科研实践方面,高校更看重培养研究生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SEM评估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导师队伍创新水平不均衡、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学校创新平台不完善四个方面。

1.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具有自主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具有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自我管理和创新意识三个方面。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有些研究生读研仅仅是为了便于就业或者逃避就业,而不是因为对学术和专业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会更加关注对自己就业有利的研究方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也就没有刻苦专一的探索、求知精神。并且在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方面,大部分研究生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学校安逸的环境、相对宽松的管理让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松懈,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在创新意识方面,高中和本科灌输式学习的经历让他们习惯于接受,而不是自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了惯性思维,遇见难题更习惯于求助或者放弃而不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缺乏创新意识、辩证思维能力、深入研究能力。

2.导师队伍创新水平不均衡

导师是研究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要想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当下各高校由于导师的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存在问题,制约着导师队伍的发展,也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导师的准入制度方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导师的数量要求也在增加,降低导师准入门槛或者出于人情关系聘任导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导师考核制度方面,不能根据时代和学校的发展对导师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进行更新,无疑会拉大导师之间的科研能力差距。一些关注学术前沿问题,积极参与项目的导师能力就会不断提升,而一些事务型或心不在焉的导师,进取心衰退,学术能力则不断下降。最后,在导师的激励机制建设方面,流动性不强的导师队伍、“千人一面”的激励机制和贫乏的项目资金,削弱了优秀导师团队的科研积极性。(www.xing528.com)

3.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

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是重中之重,关系着研究生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方面。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多,课程设置常常会忽视人数较少的专业的需求,呈现出课程资源分布不公平的现象,忽略了一部分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社会实践课程少,实践课程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性不够,学生不善于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少,单一的课程培养方案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研究生考核标准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考核标准单一,成果评析机制不完善,缺乏对研究生成果的创新性和贡献度进行科学评估的考核标准,造成一部分研究生的惰性,不利于激励致力于学术和科研创新的研究生。

4.学校创新平台不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但一些高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科研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在学校的物质环境方面,一些高校的科研实践环境与国家标准不符,项目基金不足,阻碍了科研创新项目的开展。一些高校的科研基础设施不健全,外出交流机会和经费有限,影响了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在学校的文化环境方面,信息平台的建设不健全,不同学院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存在障碍,不利于学术观点的交流。科研实践方面,高校更看重培养研究生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少,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很好地激发创新的潜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