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甘肃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后,甘肃省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 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此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主的国家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甘肃全面铺开。进入21 世纪以来,甘肃省积极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

甘肃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同时,甘肃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沙化退化现象严重。改革开放后,甘肃省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水土流失治理

林区保护 1983 年12 月,中共甘肃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以保护林业资源、全民义务植树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全面启动。这一时期,全省累计义务植树12.66 亿株,完成“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建设,启动三期建设。从1998年10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为全国第二个下达“禁伐令”的省份。1999年,甘肃省被国家列为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的三个省份之一。2001 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此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主的国家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甘肃全面铺开。为实施好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强化法制保障,甘肃省相继颁布多个政策性文件,地方林业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为构建责任体系,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双轨”承包责任制,采取造林与管护相结合、封山与禁牧相结合、管护与政策兑现相结合等措施,严格管护责任,加强封禁管理,使甘肃的年均造林面积成活率、合格率和保存率显著提高,分别达到95%、83%、97%,局部地区林草植被有效恢复。

大规模工程绿化 为逐步改善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甘肃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大规模工程绿化。全面加大投入,1986 年至1997 年全省林业建设总投资9.53 亿元,1998 年至2007 年,投资额度逐年增加,其间累计落实中央和甘肃省林业建设总投资达162.28 亿元,是前一个阶段的17 倍。特别是2004 年以来,在国家大幅调减退耕还林规模的情况下,连续三年总投资均保持在23 亿元左右。在国债投资规模进一步调减的形势下,2007 年落实外资10 亿元人民币,当年林业建设投资达26.73 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甘肃省抓住国家实施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机遇,落实补偿资金5.71 亿元,将3746.5 万亩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范围。1986 年至1997 年,甘肃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区6000 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活立木蓄积增加了2000 多万立方米,完成公益林建设1138.9 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538.3 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1003.3 万公顷,荒山造林1445万公顷,封山育林90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工程任务327.28万公顷;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49处,总面积1400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全省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得到稳定和恢复,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林果、加工、种苗、花卉、森林旅游、养殖等6大林业支柱产业,以及速生丰产用材林、优良乡土和珍稀名贵树种、家具木质装饰材料加工、野生动物环保畜禽饲养等10 大基地和项目建设,人与自然、环境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趋于协调。30 年间,完成“三北”防护林一、二、三、四期工程建设任务累计4973.28 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布局区净增森林面积141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8 年前的4.03%提高到9.41%。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300 万公顷,12 个县(市、区)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13 个县(市、区)实现了整县宜林荒山绿化。在河西走廊风沙前沿建起长达1200 多千米、面积为460 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整个河西走廊已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部分地区形成“林网锁方田、村镇绿荫中”的景象。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59 万千米,使370 千米的铁路、3873 千米的国道省道、6600千米的县乡道路实现绿化。全省累计3.2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建立义务植树基地7185个,面积1090万公顷,植树18.2亿株,折合造林面积910 万公顷,平均每人每年植树5.5 株以上,年均尽责率为85.9%。累计完成林业科研项目333项,推广项目254项,推广面积达250余万公顷,辐射经济效益15 亿元以上。第六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由1979 年的6.8%提高到2006 年的13.42%,净增6.62%;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等6 个指标均实现了持续增长,其中林地面积由1979 年的9197.4 万公顷增加到14700亿公顷,活立木总蓄积由1.74亿立方米增长到2.17亿立方米,净增0.43亿立方米。

(二)沙化治理和草原保护

沙化治理 “三北”防护林一期建设工程启动后,甘肃省于1980 年成立治沙研究所。1991 年、1993 年,国务院先后在甘肃省兰州市、内蒙古赤峰市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批复《1991—2000全国治沙规划要点》,并于1992 年正式启动实施防沙治沙工程,范围包括甘肃8 个市(州)的24 个县(市、区)。进入21 世纪以来,甘肃省积极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在此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拯救民勤绿洲、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问题做出批示和指示,特别是面对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蚕食民勤绿洲,即将合拢变成中国第二大沙漠的严峻形势,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精神,制定出台《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各沙区市、县相继制定植树种草、保护植被、防沙治沙等制度办法,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依法治沙工作顺利开展,并且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税费减免、权益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新局面。坚持“北拒黄沙、中建绿洲、南保水源”的方针,加大防沙治沙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大力推广沙棘、柠条、白茨等优良乡土树种,普及深栽、保水剂、节水滴灌等抗旱造林技术,在河西风沙前沿建起防风固沙林(带)和130万公顷的农田林网。治理大小风沙口470余处,控制流沙面积300万公顷,使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保护高产农田900 多万公顷,40.8%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扩展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和沙尘暴发生频率显著降低。张掖市渠系水利利用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30%提高到62%。在重点风沙治理区和封育区新建治沙站、管护站15 个,配备专职人员,专门管护沙区植被。本着“禁开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建成一批以林果、畜牧蔬菜棉花、啤酒原料等为主的产业化龙头骨干项目,推动沙产业发展。据2004 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与1999 年监测结果相比较,全省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285 万公顷,年逆转率0.22%;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25.4 万公顷,年逆转率0.05%。据2009 年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省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8815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为17880万公顷,与2004 年相比,分别减少了202.8 万公顷、165.6 万公顷,沙区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腾格里沙漠边缘生态防护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民勤、敦煌重点地区沙化土地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省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

石羊河、黑河保护 世纪之交,国家加大了对内陆河流域的综合治理。2006年初,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急工程启动。2007年12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启动实施,成立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及节水技术。张掖市建成10 个高效节水示范区,累计推广常规节水面积192 万亩,年节水1.6 亿立方米。2007 年,国家三北局启动民勤、敦煌两县(市)专项治理项目,并于8月在兰州召开《“三北”防护林民勤、敦煌防沙治沙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经过多年的治理,石羊河、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明显的逆转,消失近60 年的青土湖和消失了30年的黑河下游居延海,部分湖面得到恢复。(www.xing528.com)

草原保护建设与草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不断深化牧区改革,加快草原保护建设和草产业发展步伐,颁布了《甘肃省草原条例》等20 多部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草原法治体系建设逐步健全。2003 年以来,通过退牧还草工程,投资13.85亿元建成草原围栏5880万亩,牲畜暖棚圈舍260 万平方米,牧民定居点8600 多处,人畜饮水点10 万多处,防火储备库1800 平方米。全省人工种草留床面积达到1700 万亩以上,仅次于内蒙古,位居全国第二,是改革开放前的40 倍。其中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到793 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居全国第一位。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96 万吨,规模种草基地面积达到155 万亩,牧草种子基地面积22 万亩,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草原退化速度明显减缓,部分区域草原植被开始出现良性演替,甘南草甸草原的植被盖度平均由60%左右提高到75%以上,退牧还草项目区禁牧三年后,植被盖度达到90%,休牧三年后植被盖度达到80%;河西荒漠草原禁牧三年后植被盖度由20%提高到40%以上;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区实施封山禁牧后,草地植被盖度增加到85%左右,草原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三)环境治理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全省围绕境内黄河流域的黄河干流、洮河、渭河、泾河水系,长江流域嘉陵江支流西汉水、白龙江水系,内陆河流域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水系水质的提质达标,以及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逐步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条件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炼油、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开展采掘业和石油行业环境整治,严格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入驻项目的环境评价,专项整治水污染重点行业,推动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逐步加快城镇污水达标排放治理,加强配套网管建设,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处置,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减少地下水污染,推动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健全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提升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平。展开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隐患整治等环保专项执法检查,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逐步健全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加强良好水体保护,逐步推行排污许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提升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平。至2007 年,全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黄河水质逐年好转,由“十五”初期的Ⅳ类提高到Ⅲ类,泾河、渭河、石羊河等流域水质逐步改善,黄河五佛寺、渭河葡萄园等出省断面水质均达到功能区划标准。

大气污染减排和突出环境问题治理 通过强化各项减排措施,2006 年至2007 年全省削减二氧化硫3.98 万吨、化学需氧量0.79 万吨,在全省经济年增长11%以上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2007年比2005年分别下降7.07%、4.35%,减排腾出的容量为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发展抓项目”奠定基础。“十五”期间,全省通过环保“三同时”(《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验收的建设项目3000 多个,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6.3%。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新带老”削减污染,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64.29 亿标立方米/时,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66.6 万吨/日。实施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改造、有色行业烟气综合利用、火电厂脱硫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污染防治,兰州、白银、张掖3市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嘉峪关、平凉、定西、酒泉、合作5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嘉峪关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金昌市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改革开放后,甘肃许多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从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和区域、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挂牌督办重点案件为重点,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隐患整治等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十五”期间,环保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2.38 万家(次),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取缔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淘汰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完善《甘肃省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环境安全排查,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对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环境风险评价及整治。加大黄河甘肃段等重点流域沿线、危险废物产生和存贮单位、饮用水水源、人口密集区和各类尾矿坝(库)环境监管,预防污染事故发生。下达省级环境安全隐患企业整治计划,完善应急预案,建设环境安全应急设施,提高防范和应急能力。开展“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摸清放射源底数,加强对放射源身份和重点核设施的监管,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300 多枚,受理各类纠纷40 多起。放射性废物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及时应急回收、查处放射源丢失及被盗事件,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核辐射水平处于天然正常水平。

自然保护区治理 启动建设总投资上百亿元的黑河节水灌溉、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项目。完成《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颁布实施《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3个条例,编制完成《甘肃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57 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以上。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建成甘肃敦煌雅丹地貌、甘肃刘家峡恐龙、甘肃景泰黄河石林、甘肃平凉崆峒山等4个国家地质公园,建成甘肃炳灵丹霞地貌、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甘肃碌曲则岔石林等16 个省级地质公园,为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