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建于唐代的佛教寺院,历经沧桑,现为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

修建于唐代的佛教寺院,历经沧桑,现为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腰的大佛寺,是一座修建于唐代的佛教寺院,也是阆中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大佛寺碑刻梁德/摄清乾隆二十三年,保宁知府庄学和为在阆中宋代的古治平园旧址重修明代颇负盛名的锦屏书院,强行拆毁大佛寺庙宇,将“佛殿巨材”用来修建书院。清嘉庆十八年,大佛寺住持德高望重的比丘源殊,几经努力,与保宁府阆中县官员商定,重新划定了大佛寺院的界址。1997年,阆中大佛寺成为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

修建于唐代的佛教寺院,历经沧桑,现为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

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腰的大佛寺,是一座修建于唐代的佛教寺院,也是阆中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寺庙里的摩崖石刻全浮雕释迦牟尼坐佛通高9.88米,为四川十大坐佛之一,而且是十大石佛中最早完成的一座。1991年,它被省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1982年发现的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夏五月二十日”书刻于岩龛南侧石壁上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确知,大佛是当时阆中居士何寿松凿成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之时。

何居士的这尊释迦牟尼坐佛雕琢在巨大的窟龛之内。大佛头盘螺髻,头后石壁布火焰纹,隆鼻大耳,眉目清秀,眼帘低垂,嘴唇微合,下颌圆润,身披袈裟,袒胸露怀,衣褶明晰,线条流畅,左手覆膝,右手施无畏印状,双脚踏于莲花之上。大佛整体造型敦厚简练,雍容大度又仪态端庄,雄浑壮美又不失唐代世风。以何居士先“躬桑”后“依止大云寺”的经历来看,他依凭“仙状”“如量”“手凿”的“大像”,应当多少受到了曾“依止”的“大云寺”佛像和“高僧宝藏”的影响。何居士在“像龛内”手凿的“数千小尊诸佛”,其高均在10.2厘米左右,大小匀称,排列整齐,雕琢精细,蔚为壮观,为世间少见。

阆中大佛 梁德/摄

阆中大佛寺在1200多年的历史中,寺名历经了数次变更:唐代为“东山大像精舍”;五代前后蜀时期名为“大像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新敕赐永安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敕:“宜改福昌院为额”;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为“大像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名为“大佛寺”。

阆中大佛寺自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大佛凿成以后,不仅在当时就修建起了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见记的“梵宇”,而且其后又在大佛东侧的下方凿造了南海观音和送子观音,在大佛西侧开凿了陀罗尼经幢石窟和佛窟,在大佛主殿西侧近虎溪处修建了“药王殿”,在大佛主殿东侧开凿了五个安放历代高僧灵骨的独特岩墓石穴。同时在岩墓外雕琢有十分精美的石牌坊。(www.xing528.com)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再次对大佛寺进行了修葺,修葺后的大佛寺庙貌焕然一新。

大佛寺碑刻 梁德/摄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保宁知府庄学和为在阆中宋代的古治平园旧址(今东风中学)重修明代颇负盛名的锦屏书院,强行拆毁大佛寺庙宇,将“佛殿巨材”用来修建书院。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佛寺比丘通明、心慧师徒“奋志募化资斧,重修大殿以庇佛身。至四十八年(1783年),甫竣厥功。规模壮丽,殊可观矣”。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大佛寺住持德高望重的比丘源殊,几经努力,与保宁府阆中县官员商定,重新划定了大佛寺院的界址。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大佛寺住持善喜,以武功闻名,慕名而来的僧侣和香客大增。

1997年,阆中大佛寺成为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