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妙应寺:一窥藏传佛教寺院

北京妙应寺:一窥藏传佛教寺院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天顺元年再次重建,改名为妙应寺。因辽时寺内即建有一白色释迦舍利之塔,故又称白塔寺,元代重建白塔,白塔寺之名亦沿用至今,成为历代通称。因此,几乎整个元代,旃檀瑞像均供奉于万安寺内。

北京妙应寺:一窥藏传佛教寺院

1.妙应寺(西四白塔寺)

妙应寺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寿昌二年(1096年),原名永安寺。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建,更名大圣寿万安寺,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明天顺元年(1457年)再次重建,改名为妙应寺。因辽时寺内即建有一白色释迦舍利之塔,故又称白塔寺,元代重建白塔,白塔寺之名亦沿用至今,成为历代通称。从藏传佛教寺院意义上讲,它是北京最早建造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北京历史上保存至今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现白塔为元代所建,称“释迦舍利灵通之塔”,也称“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白塔”,因通体白色,故俗称“白塔”,元时有“金城玉塔”之美誉,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也被认为是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大护国仁王寺、西镇国寺和大圣寿万安寺的相继建造,是藏传佛教落户北京的重要标志。

妙应寺(刘立柱 摄)

元代该寺不仅是重要的皇家寺院,而且还以供奉旃檀瑞像并作为“百官习仪之所”而闻名。明清时期该寺的转塔活动也具有很大影响。清代该寺是理藩院直属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1)历史沿革

妙应寺始建于辽寿昌二年(1096年),始建时名永安寺,当时建有一“释迦舍利之塔”,“内有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无垢净光等陀罗尼经五部,水晶为轴”[1]相传辽代帝王在燕京五方镇以五塔,塔分五色,因西方属金,故建白塔以镇之。中国古代思想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五方五行五色学说,东方青龙五行属木色青,南方朱雀五行属火色红,西方白虎五行属金色白,北方玄武五行属水色黑,中央无极五行属土色黄。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因此,衍生出于五方镇以五色塔以保吉祥平安之说。

约在金末元初之际永安寺毁于战火,只有释迦舍利之塔得以残留,其余四色塔也已湮没无闻。

元朝定鼎北京之后,传释迦舍利之塔“每于净夜,屡放神光”,至元八年(1271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令开塔详视,才发现香泥小塔和舍利等宝物以及经卷、法器等,同时发现一枚铜钱,上铸“至元通宝”四字。因与“至元”年号相合,忽必烈认为此乃天意。因此,敕令在永安寺基础上重新建寺,并请尼泊尔著名佛塔工匠阿尼哥建造一座喇嘛塔以藏舍利等物,塔名“释迦舍利灵通之塔”,表达了忽必烈“新都适就,先创斯塔,托佛力之加佑,冀宝祚之永长,保大业之隆昌,享天禄于遐载”[2]的用意。帝师亦怜真设计了塔内的装藏物品。此塔亦为通体白色,故称白塔。也有多部古籍记载,忽必烈亦按五行学说在大都五方建五寺五色塔。后来尚留有黑塔寺、青塔寺之名。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新寺建成,赐名大圣寿万安寺。同时帝师亦怜真圆寂,忽必烈令各地高僧108人在该寺设斋圆戒以纪念。

大圣寿万安寺建成以后即成为元朝皇室在大都的重要藏传佛教寺院,皇室及帝师经常在此举行佛事活动,也是祭祀元室帝王的重要场所,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从《元史》记载来看,元代几乎每位皇帝都曾驾临并命帝师在该寺举行佛事活动。如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中卫军4 000人伐木,增修寺内建筑,并命帝师亦怜八合失甲自罗二思等于内作佛事。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命帝师、西僧在该寺等处作佛事,共72会。[3]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在该寺主持“国忌日”活动,饭僧达70 000多人。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以后,其御容即安置在该寺内。元大德五年(1301年)成宗赐该寺地600顷、钞万锭,并置世祖影堂于殿之西,裕宗影堂于殿之东,月遣大臣设祭。元至治元年(1321年)安奉仁宗及英宗御容于寺内。

该寺还曾经供奉过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盛誉的旃檀瑞像。所谓旃檀瑞像,也称旃檀佛像,指优填王誓愿所成之旃檀木释迦像。据传佛成道后,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憍萨罗国国王优填王难禁思慕之情,即请佛大弟子之一目犍连主持,用旃檀香木按释迦牟尼身形雕刻,并请释迦牟尼本人为之摩顶授记,是为世间有佛像之始,佛教史上称这一佛像为旃檀瑞像。此像为释迦牟尼佛站立像,头发呈涡旋状,通体紧身袈裟纹饰呈水波纹状。左手下垂,结与愿印,表示满足一切众生愿望;右手屈臂举于胸前,结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恐怖。后来泛指仿照这一形式而雕刻(或铸造)的各类材质的佛像为旃檀像。佛书记载说,释迦牟尼在对该像摩顶授记时说:“我灭度千年后,汝往震旦,广利人天。”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公元3世纪此像由天竺传入龟兹,4世纪传入凉州,然后辗转流传于长安、江南淮南、汴京、上京、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当时供奉该像的宏仁寺被毁,瑞像不知去向。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从圣安寺迎请旃檀瑞像到皇宫万寿山仁智殿(今北海太液池琼华岛)供奉,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忽必烈亲迎至大圣寿万安寺后殿供奉,直到明初才由万安寺迁往庆寿寺供奉。因此,几乎整个元代,旃檀瑞像均供奉于万安寺内。

大圣寿万安寺还是元代的“百官习仪之所”,元廷在每年举行元正受朝仪、天寿圣节受朝仪、郊庙礼成受贺仪以及皇帝即位受朝仪前三日,百官习仪都在该寺内举行。胡助在《纯白斋类稿》中描述寺内习仪情景:“卫士金吾塞梵宫,旌麾妍丽映寒空。仿陈元会千官肃,恭习朝仪万国同。”[4]

在寺院管理方面,至大四年(1311年)设置万安规运提点所,秩正五品,掌管大圣寿万安寺祭供钱粮等事宜。延祐二年(1315年)升为万安寺都总管府,秩正三品。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三十日,大圣寿万安寺在雷雨时遭受雷火袭击,元顺帝闻之泣下,亟命百官救护,但只有白塔、东西二影堂等建筑幸免于难,使该寺还不至于完全断绝香火,得以再度延续下来。这一年也是元顺帝离京北走、明朝建国的年代。

宣德八年(1433年),明廷对白塔进行了修缮,至今寺内仍存有《宣德八年重新修造碑》。同年,在焚毁的大圣寿万安寺西北旧址上修建了一座道教宫观朝天宫,天启六年(1626年)该宫亦毁于火灾

明天顺元年(1457年),宛平人郭福奏请朝廷,由司设监太监廖秀出资,重修大圣寿万安寺,成化四年(1468年)完工,朝廷赐名“妙应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该寺在明代是汉传佛教寺院,但也得到了明廷的重视,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敕令在白塔周围用砖造灯笼108座,以供奉白塔,还令于每月朔望派遣中贵供奉香烛灯油。万历二十年(1592年)再次修缮白塔。

明代该寺转塔活动在北京具有很大影响。所谓转塔,即信徒手持念珠或手摇经轮,自左至右以右旋方式绕塔祈祷,祈福消灾,积聚功德。此俗当源于藏传佛教。转塔活动在明代已演变为北京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明代成书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岁元旦,士女绕塔,履履相蹑,至灯市盛用歇。”[5]说明自新年正月初一日人们即开始到白塔寺转塔,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才渐终。此俗延续到清代,《光绪天府志》在介绍新年风俗时提到,“旦至三日,男女于白塔寺绕塔”。清时藏传佛教僧人也举行转塔仪式,清末民初人陈宗蕃的《燕都丛考》记载,“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为白塔生日,喇嘛对塔诵经奏乐,复绕塔一周。游人纵观,俗称转塔”。[6]

清代妙应寺成为北京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清康熙二十七年(1668年),康熙皇帝见该寺“岁久渐颓”,敕令对寺院和白塔进行全面维修。维修工程完工后,康熙勒碑以记其事。

据《五世达赖喇嘛传》记载,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二十三日,白塔寺的喇嘛热绛巴师徒到达西黄寺,向五世达赖喇嘛奉献了重30两的金曼遮、龙蛋、钹、银两、绸缎等。[7]

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敕令大规模修缮妙应寺白塔,并御笔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以及藏文《尊胜咒》、“大藏真经”全部724函置于塔内,以作镇塔之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又敕令修缮妙应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再次修缮了白塔。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在乾清宫和白塔寺内同时举行3000人参加的“千叟宴”,这是清朝皇帝为奖赏对国家有功长者而举行的大型宴会。乾隆皇帝为此御笔《妙应寺八韵》一首,并立碑纪念。相传,在举行“千叟宴”时,塔顶轮下忽现一幅哈达,时人惊异非人力所能也。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白塔寺几乎被毁,寺内供养的宝物和经卷被劫掠一空。

清末宣统年间,宣统皇帝、瑜皇贵太妃、瑾皇太妃布施银两对白塔寺进行了修葺,并勒碑以记其事。

历史上白塔寺庙会十分有名。大约从清末开始,白塔寺开始开办庙会,于农历每月逢5、6日开办庙市,共6天。当时与土地庙、护国寺、隆福寺一起并称北京四大庙会。1922年起,改为公历逢5、6日开办。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逢3、4、5、6日开市,每月共12天。大约在1961年停止。

据《蒙藏佛教史》记载,民国时期,1932年秋有关部门修理了塔院具六神通殿佛像。1933年夏天维修了大殿神像。1934年7月维修了天王殿弥勒佛像,重建了四大天王像。

1936年4月15日,北京10余所寺庙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界大德僧众1 470余人在白塔寺召开了规模盛大的“敬塔功德法会”,举行了供佛、礼塔、斋僧、施食和放生仪式,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震动。(www.xing528.com)

1937年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募集资金对白塔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

新中国成立后,白塔寺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1963年3月,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白塔寺由中国佛教协会交由北京市文化文物局管理,从此成为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国家拨巨资对白塔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80年成立了白塔寺文物保管所,同年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白塔寺山门殿、钟鼓楼等复建工程完工,寺院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占用白塔寺内建筑的有关单位全部搬迁,恢复了白塔寺昔日的格局和面貌。

(2)寺院建筑

辽代的永安寺除释迦舍利之塔外,其余建筑已不可考。元代重建的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筑却是规模宏大、意义非凡。与藏传佛教寺院以主殿为中心布局的传统建筑形式类似,大圣寿万安寺则以白塔为中心设计寺院建筑布局。相传重建寺院时,忽必烈令以白塔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各射一箭,以四周一箭所射到的地方内建设寺院。

辑自《经世大典·工典》的《元代画塑记》一书,记录了元代成宗至文宗朝宫苑衙寺中雕塑、画像所需工料情况,其中提到元大都敕建佛寺中部分佛殿堂楼阁名称及位置,对了解寺院布局大有裨益。该书在提到大圣寿万安寺时曾记载,该寺“五间殿八角楼四座”,“东北角楼尊圣佛七尊,西北垛楼内山子二座”,“西南北角楼马哈哥剌等一十五尊”,“九曜殿星官九尊。五方佛殿五方佛五尊。五部陀罗尼殿佛五尊。天王殿九尊。东西角楼四臂马哈哥剌等一十五尊”[8]。由此可见,大圣寿万安寺寺内有大型佛殿即“五间殿”八座,四隅建有四座角楼,并有九曜殿、五方佛殿、天王殿、五部陀罗尼殿等建筑。

四隅建角楼的做法可能与藏传佛教萨迦派某些寺院建筑有关,汉传佛教寺院中没有角楼建制。始建于至元五年(1268年)的萨迦派重要寺院萨迦南寺外绕方形城垣,城垣四隅设有角楼。这种建筑形式可溯至印度早期的寺院形式,从西藏日喀则那塘寺措钦大殿度母堂内所藏印度菩提伽耶寺院模型来看,菩提伽耶寺院平面方形,四隅各有一座角楼,可能为这一形制的滥觞。由于大圣寿万安寺是萨迦派寺院,因而也采取了这种建筑形式。

妙应寺意珠心镜殿(刘立柱 摄)

妙应寺的白塔(陈庆英 摄)

妙应寺的元代石狮(陈庆英 摄)

九曜殿属于祭星场所,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寺院中均没有这种建筑,这与蒙古族所信仰的萨满教有关。在蒙古族萨满教中特别重视对星辰的崇拜,历史上蒙古各地经常举行大规模的祭星活动,因此也产生了祭星场所。所谓“九曜”也称“九曜星”,即指日曜(太阳)、月曜(太阴)、火曜(荧惑星)、水曜(辰星)、木曜(岁星)、金曜(太白星)、土曜(镇星)、罗睺曜(黄幡星)、计都曜(豹尾星)。大圣寿万安寺九曜殿内有星官九尊,反映了蒙古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融合发展,出现了“蒙古佛教”的色彩。

五方佛殿即是供奉五方佛的殿堂。五方佛是藏传佛教称谓,也称“五智如来”,以表五智,即佛的五种智慧。五方佛中央为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东方为阿閦佛,表示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表示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表示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成就所作智。

所谓“陀罗尼”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失,令恶法不起。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五部陀罗尼”即指事部本尊大千摧破佛母、大孔雀佛母、随持佛母、大寒林佛母和随行佛母的陀罗尼咒。大圣寿万安寺的五部陀罗尼殿概指供奉上述五部经咒的殿宇。

大圣寿万安寺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建筑为灵通宝塔,即白塔。白塔为元代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设计并主持建造,属于藏传佛教覆钵式宝塔,即喇嘛塔。

关于塔名全称,根据元初高僧如意祥迈所撰《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看,忽必烈时曾将塔定名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而《燕都丛考》记载,清代修缮白塔时在塔最上层发现一铜牌,文曰:“灵通万寿宝塔,天盘寿带,大明万历岁次壬辰季春月重修。”[9]此即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修白塔天盘寿带之事,由此可见,白塔又称“灵通万寿宝塔”,至迟明代已有此称。同时该书在叙说妙应寺建筑时记载塔院门上横额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与忽必烈时的塔名仅有一字之差,可见白塔又名“释迦舍利灵通宝塔”,这很可能是很多古籍称其为“灵通宝塔”的来源。综上所述,白塔称“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又称“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宝塔”、“灵通宝塔”等,而“白塔”之名则为历代通称。

塔通体白色,总高50.9米,基座面积810平方米,从下至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五部分组成。塔座高9米,分为三层。下层为护墙,平面成方形。中层与上层均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现“亚”字形,四周均向内递收二折,形似房屋的四出轩。其转角处有角柱,轮廓分明。上层须弥座上周匝放有铁灯龛。大须弥座式基台之上为一巨型覆莲座。莲座外尚有五道环带形“金刚圈”,用以随托塔身。塔身为一巨大的覆钵,形如宝瓶,直径18.4米,环绕七条铁箍,使塔身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塔身之上又是一层折角式须弥座,用以连接塔身与相轮。相轮下大上小,层层向上,依次收拢,共13层,故名为“十三天”,代表佛祖修成正果的13个阶段。塔刹为一铜制小型喇嘛塔,高4.2米,重4吨,金光闪烁,光彩夺目。显示出“非巨丽,无以显尊严;非雄壮,无以威天下”的雄伟气概。元末大圣寿万安寺毁于雷火,但白塔幸存于今,因此,它被认为是北京现存最早最大的元代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是世界著名佛塔建筑之一。

当藏传佛教佛塔的样式固定后,其形制便有了特定的含义:塔基为方,象征“地”,塔身为圆,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征“火”;华盖为伞,象征“风”。此四者为佛教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通体银白,表示清净、纯洁、心诚。

明代重修该寺后,妙应寺建筑规模小于元代,形制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改为汉传佛教寺院,故采取了汉传传统的“伽蓝七堂”的布局形式,白塔不再是寺院的建筑中心,而是在中轴线上从前至后出现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等建筑。这种布局形式奠定了以后白塔寺建筑格局的基础。

现白塔寺主要建筑自前至后依次为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意珠心镜殿、七佛宝殿、塔院及塔院内的具六神通殿、白塔、方丈院等主要建筑。除山门殿、钟鼓楼为1998年复建外,其余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天王殿内原供有弥勒和“四大天王”,现主要用作展室。

“意珠心镜”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意为“意如宝珠心如明镜”。殿内原供奉有释迦牟尼等佛像,现用作“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展室。

七佛宝殿原供奉“过去七佛”,即过去庄严劫中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和现在贤劫中的拘留孙佛、俱那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现殿内主要供奉楠木雕刻的横三世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方释迦牟尼佛和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另外,殿内目前还供有青铜铸造的18尊诸天像和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等。

“具六神通”亦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意为通过修持佛法而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漏尽通六种神通能力。该殿为清代建筑,主供木雕纵三世佛亦为清时所造,即过去佛迦叶、现在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

(3)寺僧简况

白塔寺在元、清两朝为藏传佛教寺院。元代没有确切的寺僧数量,但其作为重要的皇家寺院,且规模庞大,寺僧应不会太少。但在清代却有确切的寺僧标准。乾隆朝后期开始对北京各藏传佛教寺院规定额缺,根据《钦定理藩部则例》记载,妙应寺规定有二两钱粮喇嘛30缺,一两钱粮喇嘛5缺,折色班第钱粮4缺,共39缺。清政府规定由理藩院核准驻京喇嘛的数量和级别,按不同级别分不同标准发放喇嘛钱粮,故有不同钱粮待遇的喇嘛。同时清政府规定,妙应寺额设达喇嘛1名,负责管理寺务。同时在39名编制中设德木齐1名,格斯贵2名,协助达喇嘛具体管理寺院事务。[10]

因宏仁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所毁,以后无力修复,喇嘛散居各处,经喇嘛印务处奏请,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宏仁寺喇嘛并入妙应寺。

民国时期,据北平民政部门有关调查档案记载,1936年,妙应寺尚有常驻喇嘛16人,寺院事务由同福寺扎萨克喇嘛兼管,慈佑寺副达喇嘛也住在该寺中帮助办理有关寺务。1946年慈佑寺和同福寺的喇嘛并入妙应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