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侨务:归侨安置方案

广西侨务:归侨安置方案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归(难)侨接待和安置工作,1978—1991年共投入广西接待、安置难侨(难民)资金4亿多元。培训、就业广西印支难民培训中心、各级侨办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帮助生产一线的归(难)侨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收入。2001年,联合国难民署难民援助培训经费1.1万美元,培训归(难)侨安置点职工1184人次。接受培训后,归(难)侨承包的果园普遍增加产量。

广西侨务:归侨安置方案

20世纪50—60年代,从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等回到广西的归国华侨、难侨约5万人。其中,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马来西亚和一部分从泰国等地回广西的归侨约3万人,基本上返回原籍,分散安置在玉林梧州地区的城镇农村。20世纪60年代初,从缅甸、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回到广西的归(难)侨约2万人,主要安置在武鸣、宁明、桂林、来宾、柳城和百色6个华侨农场,以及农垦系统的新光、茂青和金光3个国营农场。

1978年,越南当局排华,广西开始接待、安置大批印支难侨(难民)。4月上旬,每天有20多艘船400多人从北海入境。5月,自治区接待安置难侨领导小组成立,赵茂勋(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梁华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钟枫(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名为自治区接待安置印支难民办公室,简称自治区安办),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向大有任办公室主任。至1979年,从广西边界入境的印支难侨(难民)有22万多人,其中安置在广西的约10万人(是全国接待、安置归难侨最多的省区),分别安置在44个农林场、19个工矿企业、2个渔业村镇和11个市、县办企业,以及一些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少数人回边境原籍,安置在农村。自治区侨务办公室下属华侨企业管理局管理的29家华侨企业,共安置越南难侨(难民)49924人。其中华侨农场安置39248人,华侨林场安置6925人,华侨工厂安置3751人;农垦系统安置17701人;林业系统安置7671人;渔业社队(村、镇)安置10839人。其余安置在自治区、地、市、县属机关、人民团体、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企事业单位8771人;安置在边境县(自治县)农村的2619人。广西接待安置机构的工作对象是在广西安置的印支难侨(难民)。2004年统计,全自治区难侨(难民)人数为111506人(含入境后所生子女)。主要分布在广西37个县市,44个农林场、18个工矿企业和2个渔业镇村。主体安置在侨务系统(30个安置点共47556人),农垦系统(13个安置点共18752人),和林业系统(10个安置点共7808人)等三大系统中。其他分别为:地方工矿企事业单位19812人,渔业村镇14330人,边境农村3248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归(难)侨接待和安置工作,1978—1991年共投入广西接待、安置难侨(难民)资金4亿多元。1979—199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投入扶持资金8亿多元(不含中央拨款),自治区接待安置印支难民办公室争取联合国难民署在广西实施援助项目181个,援助资金总额达9839.45万元,用于安置单位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各级政府和侨务部门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不断加强对华侨企业、归(难)侨安置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生产、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维护侨众安定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培训、就业 广西印支难民培训中心、各级侨办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帮助生产一线的归(难)侨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收入。

1991年,广西印支难民培训中心培训各类初级技术人员共64人。各级侨办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10期300多人。推荐就业200多人。

1992年7月22日,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绪方珍子(右三)访问广西,考察难民事务。图为自治区侨办副主任、自治区安办主任向大有(右二)陪同考察

1998年开始,聘请农业专家到归(难)侨安置点开办农业管理技术现场培训班。至2000年,分别到10个农林场的18个归(难)侨安置点现场传授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培训归侨、侨眷1500多人。

2000年7月和12月,广西印支难民技术培训中心举办烹调、摩托车修理、美容美发培训班2期。培训烹调30人,摩托车修理18人,美容美发19人。是年,联合国难民署援助2万美元,培训难民青年67名。

2001年,联合国难民署难民援助培训经费1.1万美元,培训归(难)侨安置点职工1184人次。

至2004年,广西印支难民培训中心共培训归(难)侨5448名,其中,机电维修196人,烹调982人,电脑打字158人,摩托车修理281人,裁缝749人,美容美发280人,照相127人,果品加工164人,饲养技术124人,电器修理40人,营业员18人,英语416人,小学教师、幼儿教师310人,中文1597人。

至2005年,共聘请专家到87个归(难)侨安置点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现场培训,传授果树管理、蔬菜栽培等生产技术。培训归侨、侨眷8500多人。雨雪冰冻灾害,请专家到受灾严重的地区在田间、地头进行抗灾减损指导。接受培训后,归(难)侨承包的果园普遍增加产量。百色华侨农场农业总产值945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6919元,是1990年农业职工年人均收入1813元的3倍多。

各级侨办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城镇待业、下岗的归(难)侨,散居在农村的归侨、侨眷进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南宁市开办10多期,培训1200人,500多人获得上岗证合格证柳州市开办4期,培训154人,帮助100多名归(难)侨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北海市开班20多期,培训学员1460人,推荐就业100人。来宾市办班20多期,培训1150人,推荐就业837人。崇左市开班17期,培训1200人。钦州市开班11期,培训学员1588人。桂林市开办3期8个班,培训150人,防城港市开班6期,培训290多人。

至2005年,广西散居边境农村的归侨、侨眷生活仍有困难。有困难归侨、侨眷约8.6万人,占全自治区归侨、侨眷总数2.9%。

2005年8月,自治区接待安置印支难民办公室到红河安置场慰问,送去国务院难民办救灾粮8000公斤

联合国难民署援建项目

无偿援建项目 广西从1979年开始接受国际组织对难民提供无偿援助。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为两大类。一是基础设施项目:饮水工程、学校、诊所医疗设备、救灾(建住房、修正稻田、购买耕牛)、电灌站、建校舍等。二是发展生产项目:建工厂、车间,购设备,建果园、茶场、码头冷库等。

1986年,联合国难民署援助2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0.3万元)兴建广西印支难民技术培训中心。地址在南宁市陈西路4号(今清川路1号,广西华侨学校内)。该培训中心有培训楼、学生宿舍和小礼堂各一幢,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配有各种专业教学设备。是培训印度支那难侨(难民)初级技术专业人员的基地。由广西侨务办公室主管。至1990年,培训中心共培训各类初级技术人员1208人。其中理烫发162人,服装剪裁404人,烹调242人,其他技术人员400人。

1993年,联合国难民署资助62.3万美元援建新和华侨农场、钦廉林场等6个难民项目。

至2005年,联合国难民署无偿提供给广西印支难民培训中心专项培训资金共44.8万美元,全部用于开展归(难)侨职业技术培训。(www.xing528.com)

1990—1996年联合国难民署无偿援助广西项目一览表

续表

周转金项目 1994年开始,联合国难民署项目资金不再无偿使用,需在商定的年限内偿还,偿还的资金经批准后再次用于难民的项目。1994—1999年(第一轮次),还款期限为3~4年。广西共实施周转金项目16个,资金总额240.1万美元。其中,1994年,赤江华侨陶器厂车间生产线扩建项目24.8万美元。

1995年,钦州市安办建设白天鹅酒家5万美元,渠黎林场扩建造纸厂15万美元,南宁林业华侨服务部创办玉林保险柜厂15万美元,武宣农场扩建砖厂10万美元,柳州地区侨办购置印刷厂设备14.3万美元。1996年,自治区农垦局水果加工项目20万美元,林业华侨服务部开发良凤江公园饭店15万美元,自治区华侨企业管理局扩建迁江淀粉厂20万美元。

1997年,自治区农垦局山圩剑麻抛光轮厂项目13万美元,自治区华侨企业管理局开发良凤江公园饭店、建百色农场果汁厂共20万美元,鹿寨林场建华侨编织袋厂8万美元。

1998年,黄冕林场扩建板勒茶厂7万美元,柳州华侨化纤厂建汽车修理车间18万美元,自治区农垦局建广西剑麻细绳厂15万美元。1999年,自治区农垦局建良圻农场种猪场20万美元。第一轮16个周转金项目,受益难民40733人,新增就业岗位1518人。周转金逐期回收,并用于第二轮周转金项目。

2003年(第二轮次),浪湾华侨农场400亩红光橙高产基地项目40万元人民币。2006年,良圻农场葡萄种植和复合肥料厂扩建项目共70万元人民币,新兴农场建高科技蔬菜大棚40万元人民币。这些项目都为难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

不规则流动与遣返

广西具有沿边、沿海、沿江的特点,中越交界,临近中国港澳地区,靠近滇、缅。加上广西有些安置企业经营不善,经济效益较差,职工生活水平低,及听信各种谣言等原因,造成有部分归(难)侨通过非法途径移居他国。

1991年,自治区安办与香港有关部门合作核查流港难民7批84人。经核实共遣返两批61人(4月26日遣返40人,12月6日遣返21人)。与日本核查流日难民3批,遣返90人。核查工作以流日难民工作量最大。从1990年3月开始,至1991年9月28日将确认的难民接回广西并安全送抵各有关安置点,前后历时一年半时间。

1992年,自治区安办与中国香港核查流港难民共12批54人,其中属实17人,非难民37人。

1993年,自治区安办核查流港难民资料千余份,核实属广西安置后流港的有640人。12月14日—17日,在民航南宁站、南宁市口岸办等有关部门支持下,接回457人,将他们送回原安置单位。是年,少数由北海流入澳大利亚的船民(难民)获居留权后,诱发船民(难民)大规模南下澳洲潮。至1994年,先后非法流入澳大利亚难侨(难民)600多人。

1994年,自治区安办4次派员到北海侨港镇、丽光、东风、新光、垌美、华石等归(难)侨安置农林场宣传政策,与当地政府和边防部门商议协调,布置反偷渡行动。对非法出境者进行劝阻、制止。是年,核查流港难民资料1533人次,查实452人,共分3批接回340人。

1995年1月中旬,由自治区安办主任苏植棠带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六秘、自治区外事办、自治区侨办、安办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到北海调查了解船民(难民)外流澳大利亚的情况。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调查报告,以充分的事实根据为中国政府与澳方谈判提供决策依据,使澳方认识到其初期对难民流澳处置失当,愿意承担船民(难民)遣返全部费用。是年,按国务院安难办的统一安排,开始核查和分批接回非法流澳难民。5—12月,共接回流澳船民(难民)八批517人。1月和6月,接回流港船民(难民)3批163人。

1993—1995年,共接回流港难民900多人。

1996年5月11日和6月22日接回流澳难民2批116人。7月19日,接回流港难民8人。1997年初,接回流澳难民3批共63人。至1997年底,广西共接回流澳难民663人。1997年接回流港难民1批3人。滞留中国香港的原广西安置的越南难民尚有200余人。至1999年,非法流港难民接遣工作基本完成。

2000年2月,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移民参赞安莉雅、驻穗总领事馆领事麦坚德,到南宁商谈流澳难民接遣事宜。广西派出工作组到澳大利亚黑兰港难民营再次核对难民身份,随机接遣流澳难民1批40人。至此,广西接遣流澳难民工作,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国务院安难办统一指挥,口岸、边防、海关、卫检等诸多部门鼎力支持和协助,接遣任务顺利完成。难侨(难民)原各安置单位克服各种困难,对接回难侨(难民)作了妥善安置,绝大多数人安心生产。这项工作得到中国外交部、国务院安难办表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