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的建立及领导班子

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的建立及领导班子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月28日,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在12月2日市委大学部召开的会议上,市委组织部长宣布各大学分校领导班子,化工学院二分院领导小组由张万欣、张凤吉、王焕恺3人组成。12月4日,中共石化总厂党委决定,成立化工学院二分院领导小组,由石化总厂党委副书记林源兼任院党委书记,石化总厂副厂长张万欣兼任院长,领导小组成员张凤吉、王焕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的建立及领导班子

1978—1983年

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以下简称“化工学院二分院”)创办于1978年年底,是当年北京市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之一。按照1978年制定的《扩大招生方案》,化工学院二分院主管部门为北京石油化工总厂[1](以下简称“石化总厂”),由石化总厂自办,校址设在石化区。

化工学院二分院的建立和发展与北京石油化工学校、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石化总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

1978年3月,国内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石化总厂向北京市革委会工业交通办公室上报《关于筹建北京石油化工中等专业学校的报告》,5月12日获批复同意,并于同日获北京市革委会计划委员会和北京市委科学教育联合批复,批准北京石油化工学校石油化工、电器仪表两个专业共招生80人。北京石油化工学校随即在燕山区凤凰亭北里2号成立。石化总厂将凤凰亭北里一座2040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原为北京大学教改楼,建于1974年)调整给北京石油化工学校使用,又投资为其扩建了食堂、实验室和浴池的配套设施990平方米,于1978年秋季招生时交付使用。9月4日,北京石油化工学校招收的化工工艺专业38名新生入学报到。9月5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同年6月,为适应建设、设计、科研对各方面人才的迫切需要,石化总厂向北京市革委会工业交通办公室上报了《关于创办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的报告》,拟以中专学校为基础,创办具有石油化工特点的大学专科性质高等学校,为石化总厂培养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7月14日,石化总厂党委调张凤吉来校工作,与王焕恺一起筹建学校,张凤吉主持常务工作,王焕恺主要负责教学工作。9月,根据北京市招生办公室通知,市委、国务院教育部同意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参加当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招生指标80人。最终,学校录取化工机械专业专科生45名。新生于10月17日报到入学。11月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2月28日,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由北京市领导,以石化中专为基础改建,设置石化机械、石化仪表、自动化、石油分析、石油化学工程专业,面向北京市招生,招生规模为500人。

1978年11月,按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办好七·二一大学几点意见》的要求,石化总厂成立了“七·二一”工人大学,设仪表及自动化专业,当年招生40人,于11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在12月2日市委大学部召开的会议上,市委组织部长宣布各大学分校领导班子,化工学院二分院领导小组由张万欣、张凤吉、王焕恺3人组成。12月4日,中共石化总厂党委决定,成立化工学院二分院领导小组,由石化总厂党委副书记林源兼任院党委书记,石化总厂副厂长张万欣兼任院长,领导小组成员张凤吉、王焕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12月7日,石化总厂下发《关于创办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通知》,根据北京市扩大招生的精神,决定建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国务院尚未批准之前,按北京市指示先定名为化工学院二分院,学制四年,设化工机械和化学工程两个专业;建立领导小组,由总厂直接领导。

按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办好七·二一大学几点意见》的要求,石化专科学校、“七·二一”工人大学和化工学院二分院合并办学,为一套班子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在凤凰亭同一教学楼内开展教学。

由于是在厂区内办学,场地狭小,条件相对简陋,学校只有200米土质田径场一块,土质篮、排球场各两块及几组单双杠。实验室建设要从零起步。教学楼内一间约30平方米的教室被改作图书资料室,配置2张办公桌和5个书架,即为藏书及读者借还书的场所。虽然运动场地条件简陋,但分院每年都举行师生群体活动,如冬季长跑比赛,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比赛,中国象棋比赛,等等。

▲早期的办公室

建院初期,分院有教职工36人,其中教师约20人,部分教师曾在北京石油学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大多数教师是从石化总厂各厂、院抽调的工程技术人员。分院成立数学物理、化学、制图、化学分析机电6个教研组和1个公共教研室,公共教研室下设外语组、体育组等。

1979年1月,分院成立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筹建),并成立学生党支部,开始组建团组织,石晨负责团的工作,曾任北京化工学院党委常委的刘忠忱从石化总厂调任分院领导小组成员,主管后勤工作。其中,办公室负责公文管理和制发、文件管理和领导传阅、公章和介绍信管理以及宣传和组织工作;总务处负责分院房屋和宿舍管理、水电气维修及生活服务、物资采购供应和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医疗保健等工作,下设财务组、采购组等。9月,分院成立政治处,负责组织、干部和纪律检查工作。

1979年2月9日,北京市教委工作部召开会议,讨论1978年10月招收的石油化工机械专业三年制大专班学生学制问题,会议决定专科班教学工作按四年制安排。29日,化工学院二分院本科扩大招生,化学工程专业41名学生报到入学。分校开学后,石油化工专科学校的学生全部转入化工学院二分院。

1980年1月,经中共燕化公司党委常委会决定,陈斐、袁尔卓任化工学院二分院领导小组负责人。分院召开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郑宇当选为学生会主席。5月,分院成立技术职称改革委员会。7月,分院成立化学、物理、数学、外语、电工、制图、体育、分析化学教研室。10月,燕化公司党委调臧福录到分院工作,任行政主要负责人。分院召开首届团代会,选举产生由丁宝福等7人组成的共青团委员会,丁宝福任副书记,团委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11月,分院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下设体委办公室负责教学、群体、竞赛、运动队等日常工作。1981年6月,分院成立机械基础教研室,7月,成立政治教研室、化学工程教研室、工业分析教研室及化工机械教研室,外语教研组改制为外语教研室,9月,成立政治教研室。

1978—1981年,化工学院二分院连续招收4届本科生,石化专科学校暂停招生。1981年,全校教职工增加到147人,其中教师54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在燕化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分院进行了校园基础建设,1979年,建成150平方米的车库、115平方米的仓库和三栋用于实验和维修的木板房。1980年后,分院开始在凤凰亭小学后面山沟里建设1100平方米的临建平房,除部分用作办公用房及仓库外,其余用作材料力学机械类课程实验室使用。1981年,3700平方米的五层新教学楼交付使用,分院陆续建成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机械等实验室。1979年年初,图书资料室搬入学校新建食堂作为临时场所,1981年7月迁入办公楼,面积284平方米。1982年,图书资料室(后更名为图书馆)面积增加至670平方米,设有期刊阅览室和社科书、科技书两个书库,有中文期刊269种、外文期刊65种、报纸25种、图书近4万册。

▲1981年交付的教学楼(www.xing528.com)

▲校园内一角

▲食堂

分院借鉴北京化工学院、清华大学等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教学计划及成功做法,突出实践教学,利用地处石油化工厂区的优势,聘请工厂中的专家兼任一些专门性质的课程和指导部分毕业设计,使教学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周边的工厂和研究院(所)作为实验与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习,与工厂的工作人员一起倒班,直接接触现代石油化工先进的一些生产设备。同时,通过制定职称晋升等相关政策,分院鼓励并引导教师自选课题,撰写论文,积极参加燕化公司的论文报告会等科技活动。

1980年9月,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七·二一大学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更名为燕化公司职工大学。1982年5月,中共燕化公司党委决定,将燕化公司职工大学与化工学院二分院分开,建立独立的领导班子。

1982年7月,市委通知分院从本年开始停招本科生,只招专科生。当年分院共招收16名化工机械专业专科生。12月,北京市发文调整大学分校,化工学院二分院不在拟保留的分校之列,在现有学生毕业后停办。

分院的首届毕业生将于1983年年初毕业。1982年12月9日市高教局发文,批准成立化工学院二分院学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臧福录任主任委员。1983年1月20日,分院举行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向82名毕业生颁发了毕业证书。2月7日,市高教局下发通知,批准化工学院二分院首届毕业生81人授予学士学位。

▲化工机械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合影

▲化学工程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合影

自1983年起,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恢复招生。1990年,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搬入新建成的大兴校区,将后落成的教学楼移交给了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将此处作为燕山实习校区。1992年12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获批于12月31日在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此处成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燕山实习校区。

资料主要来源:

①《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志(1978—2007)》

②《校址的故事》

(整理:王岩 审核:姜素兰)

【注释】

[1]1979年1月更名为燕山石油化学总公司(以下简称“燕化公司”),1984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