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研究结论

职业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研究结论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发现,职业教育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统计资料和调查材料都表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多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对提高学习者家庭的收人水平是明显有益的,这也促进了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3]。此外,投资职业教育对普及初等教育有直接的影响,增加职业教育的供给,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可以促进初等教育的完成率。

职业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研究结论

教育活动被广泛地认为,至少可以带来三种好处[1]:第一,教育能提高公民的能力,使个人能更加理性地在一系列竞争性前景中进行选择,因为教育增加了个人融入社会和动手实践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活动鼓励个人的自我实现;第二,教育活动能带来更大的社会融合和民主参与,例如,正式参加共同的课程是人们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前提条件,也为消除个人间个体差异提供了共同基础,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集体决定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事情,促使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和谐共处;第三,教育能提高个人能力,在绩效工资制度下带来个人成功和国家经济增长,这被看作是职业性好处。

第三种好处不同于其他两种好处,因为它的分配能更加容易衡量。因此,这种分配的公平程度能更加清晰地被确定。当所有教学方面的课程都能带来这三种好处的时候,那些被标注以“职业性”的课程更加容易考虑到与收入分配公平相联系[2]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可以发现,职业教育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一)职业教育能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效率适应能力

前已述及,职业教育通过“工作效果”和“分配效果”,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和适应能力,在绩效工资制度下,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和适应能力意味着更高的工资收入。统计资料和调查材料都表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多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法国教育部20世纪80年代统计,普通高中学生来自上层家庭、中层家庭和下层家庭的比例分别是40%、33%和27%,而职业高中学生来自三个阶层家庭的比例分别是14%、35%和51%。根据重庆市教科所对2000年32969名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的调查,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者占94.6%,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无业、个体者占96.4%。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些家庭的利益,关系到他们的就业生计和家庭生活水平。

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改善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准和社会地位,良好的职业教育确实能给学习者以较好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储备,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眼前的实惠和未来的发展机会。根据湖南省职成教研究所2000年对本省10个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1997届1500名毕业生就业后收入情况的调查,职业高中毕业生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收入比例是1.33∶1。据美国国家职业教育中心研究的结果,这个比例是1.2∶1。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对提高学习者家庭的收人水平是明显有益的,这也促进了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3]

(二)职业教育可以带来更高的就业率和可流动性

职业教育除了能带来工资性收益外,还能增加接受职业教育个人的就业率和流动性。我们知道,基础技术具有通用性,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这类技术,甚至跨境使用,这就大大增加了毕业生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同学交流等推荐就业;其次,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提供者往往是学校或培训机构,它们能通过自己的信息收集、介绍,使学生获得就业机会,节约信息搜寻成本和协作成本[4]。因此,通过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增加了个人的信息来源和信息共享,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与流动性,也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或者从收入较低的地区迁往收入较高的地区,从而改善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

在这方面,1969年,Roger L.Bowlby和William R.Schriver通过向实验组(334名参加了Tennessee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的工人)和控制组(与实验组成员相关的个体),通过邮寄并回收调查问卷获得相关数据,经过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人有更高的劳动参与率、更低的平均失业率和更高的职业流动率,这些差异反映了受过训练的工人获得的正的收益[5]。(www.xing528.com)

在我国,随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完善、制度的健全以及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建立,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并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认证的劳动者在就业上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这也为收入分配公平奠定了基础。

(三)职业教育增加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公民及其子女具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种权利的核心部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等获得接受各种教育机会的权利;二是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权利,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6]

尽管教育的中心作用是为了使个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但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意味着消除个人在教育成果和相关获益上的差异,也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须平等地获得相同的教育经历。但是它却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获得使其全部潜能得到发挥的智力和技能发展的机会。因此,考虑教育中的公平问题时必须强调与教育产出和教育获得等有关的问题。

教育公共政策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而不考虑他们的家庭背景。已有的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和教育成果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教育产出上的高质量和教育机会上的公平是可以共存的[7]

公共政策影响职业教育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更多地是直接通过公共资金的配置。对公共资源配置在不同的部门影响贫困和非贫困家庭享有份额的分析,可以发现,投资于职业教育往往是中性归宿的。而高等教育支出则具有累退性,因为,这些公共资源大部分被社会精英俘获,初等教育则具有累进性,因为它具有更大的覆盖面,而贫困家庭往往子女多,因而受益多。职业教育的中性归宿分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将接受职业教育的对象限于城市青年,那么,其利益归宿可能是中性的,但如果我们将它扩大到农村青年,那么,将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这点也说明了普及职业教育的意义。

此外,投资职业教育对普及初等教育有直接的影响,增加职业教育的供给,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可以促进初等教育的完成率。如果一个学生在现实中有在(初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就会增强完成初等教育的动机,他的家庭也会因此而得到激励。

社会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教育公平又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和有力措施。职业教育某种程度上更是改变弱势群体生存状态,促进贫困人群脱贫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手段[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