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书院文献研究揭示书院课艺的三种形态

中国书院文献研究揭示书院课艺的三种形态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院考课之情形,各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又多有一致之处。现今存世的课艺文献,其形态有三种:一是课艺原件。以个人书院课艺汇为一集,并不多见。其后直至清末,课艺的刊刻遂成为普遍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书院课艺渐渐受到关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下编第一章《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撰写提要八十六种,最为宏富。以上著作,为书院课艺研究指示门径,厥功甚伟。

中国书院文献研究揭示书院课艺的三种形态

清代书院普及之广,前所未有。以今日中国版图而言,除了西藏以外,各个省区皆有书院[46]。考课成为主流,是清代书院考试的一个主要特点。或月课、季课,或官课(包括县课、州课、府课、学院课、轮课)、师课(又称堂课、斋课、院课、山长课),或诗课、经古课、策论课、举业课,名目颇为繁多[47]。书院考课之情形,各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又多有一致之处。兹引汪诒年编《汪穰卿先生年谱》中的记载,以见晚清杭州书院考课之一斑:

杭城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例于朔望试士子,朔课一日,望课二日。先生(指汪康年——引者注)与诒年,或作二卷,或作三四卷不等,随作随写,彻夜不辍。遇诂经精舍考课日,别二人合作一卷,先生任经解、诒年任词赋。时或遇题目不多,期限稍宽,则二人各作一卷,均由洛年(指汪洛年,康年、诒年胞弟——引者注)为之誊写,亦彻夜不辍。比事毕,即各挟卷趋赴收卷处交纳,虽遇雨亦如是。洎交卷归,天甫黎明,晓风吹人,腹中觉饥,则就道旁豆腐担啜腐浆一盂,以解饥寒,盖数年如一日云。[48]

汪氏兄弟,以及成千上万的书院生徒,他们参加过很多次的书院考课。我们的问题是:他们的考题是什么,考试成绩如何,今天还能不能看得到他们的试卷?

书院生徒考课的试卷通称课艺,也叫课作、课卷。估算起来,其数量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但因课艺皆为生徒所作而非出自名家之手,又多为举业之文,所以历来较少受到重视,往往任其散佚。现今存世的课艺文献,其形态有三种:

一是课艺原件。多散见于各地公私藏所,如上海图书馆藏有东城讲舍丁梦松课卷、鸳湖书院钟樑课卷、金台书院吴大澄课卷。近年也有少数丛书将课艺原件影印刊行,如《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十一册收录南菁书院课卷一份,作者未详;《清代稿抄本三编》第一百一十册收录应元书院吴桂丹,广雅书院、菊坡精舍张为栋、方鸿慈、范公谠、方恩溥,广雅书院易开骏等人课卷。

二是课艺别集。以个人书院课艺汇为一集,并不多见。笔者所经眼者,有王元稚《致用书院文集》,收文五十篇;《致用书院文集续存》,收文六十三篇。皆经解、论说、考证之文,为其肄业致用书院时所作,刊于作者晚年(1917)。又,陈成侯《绳武斋遗稿》一卷(稿本),皆其在致用书院课试之作[49];恽宝元卒后,弟宝惠检获其书院课艺,凡经史舆地典制诗词,都若干篇,辑为《虚白斋遗著辑存》[50]。另外还有一种课艺别集,为地方长官或书院山长拟作的汇刊。如陈模(道光十六年进士)任宜阳知县三年,“每月官课而外,加课两次”,“每课俱有拟作,统三载共得八十首”[51],辑为《文兴书院课士诗》。(www.xing528.com)

三是课艺总集。这是存世课艺的主要形式,其名称多为“书院名+课艺”式,如《尊经书院课艺》;亦有称“文集”或“集”者,如《致用书院文集》《学海堂集》;此外又有少数称“课集”“会艺”“文稿”“试牍”“课士录”的,如《研经书院课集》《培原书院会艺》《广雅书院文稿》《岳麓试牍》《滇南课士录》;还有个别称“日记”的,如《莲池书院肄业日记》。今存课艺总集,以刊本为主,另有少量稿本、抄本。前文提到的汪诒年,所作书院课艺如今大多已经流失,唯赖《崇文书院课艺十集》得以保留一两篇。

书院汇刊课艺,最早者是康熙年间安徽怀宁的《培原书院会艺》和湖南长沙的《岳麓试牍》[52]。但这只是偶然现象,书院刊刻课艺成为风尚,则始于嘉庆六年(1801)阮元手订的《诂经精舍文集》。其后直至清末,课艺的刊刻遂成为普遍现象。

历来目录学著作对课艺不甚重视,或不著录,或著录很少,如《清史稿·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年)仅著录《紫阳书院课余选》和《敬修堂诗赋课钞》二种。著录稍多者,丁丙、丁仁《八千卷楼书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九百二十一册)二十五种,孙殿起《贩书偶记》(中华书局1959年)三十二种,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中华书局2000年)二十五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书院课艺渐渐受到关注。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影印二十种(其中总集十七种),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收录提要十五种,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五章第五节《清代书院刻书事业》著录五十三种,程克雅《从湖湘到广东:书院课艺在晚清经学传述中的重要性》(朱汉民主编《清代湘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著录三十九种。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下编第一章《清代东南书院课艺提要》撰写提要八十六种(另有未见课艺十四种),最为宏富。此外,李兆华主编《中国近代数学教育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三章第二节《书院的算学课艺概述》著录算学课艺二十余种(其算学课艺取广义的概念,包括1906年清学部第一次审定教科书之前国人自编的算学讲义)。以上著作,为书院课艺研究指示门径,厥功甚伟。

笔者近年查检多家藏书目录,及在各地访书,又得总集八十余种,皆未见于上述著作。例如北京《金台课艺》,天津《会文书院课艺初刻》,河北《莲池书院课艺》《学古堂文集》,陕西《关中书院课艺待梓稿》,山东《鸾翔书院课艺》,江苏《正谊书院课选》(《正谊书院课选二编》《正谊书院课选三编》《正谊书院课选四编》)、《紫阳书院课艺》(《紫阳书院课艺三编》《紫阳书院课艺四编》)、《游文书院课艺》、《当湖书院课艺》(《当湖书院课艺二编》《当湖书院课艺三编》)、《苏省三书院课艺菁华》,上海《云间小课》(程其珏辑)、《云间四书院课艺菁华类编》、《云间郡邑小课合刻》、《娄东书院小课》,安徽《紫阳课艺约选》,浙江《东城讲舍课艺》(薛时雨辑)、《东城讲舍课艺续编》、《崇实书院课艺》、《春江书院课艺》、《崇文书院课艺》(《崇文书院课艺九集》《崇文书院课艺十集》)、《最新两浙课士录》,湖北《高观书院课艺》《江汉书院课艺》《晴川书院课艺》,湖南《船山书院课艺》《沩水校经堂课艺》,江西《冯岐课艺合编》《鹅湖课士录》《豫章书院课艺》,四川《尊经书院课艺三集》,福建《鳌峰书院课艺初编》《玉屏课艺》《玉屏紫阳书院课艺》,广东《粤秀书院课艺》《羊城课艺》《丰山书院课艺》《凤山书院课艺》《广雅书院文稿》等。综合前述各家著录,除去重复者,可知清代书院课艺总集的存世数量约两百种。以后继续访书,当有增补,但总数似不会有太大的增幅。至于生徒课艺原件,散落各地,又多为私家所藏,目前尚无法了解基本文献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