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演变史

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演变史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法国洪若翰、白晋、张诚、李明和刘应五位来华传教士到达北京,并谒见康熙皇帝。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监管,并设立监造一人。这种烧造活动自康熙五十九年起一直延续至雍正三年。宫廷传旨将一对洋彩黄地锦上添花万年甲子转旋笔筒送往圆明园,交总管在应摆处换上。

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演变史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法国洪若翰、白晋、张诚、李明和刘应五位来华传教士到达北京,并谒见康熙皇帝。洪若翰等五人被法国国王以科学家的身份派到中国,并随行带来众多西方科学仪器、书籍和珍贵的工艺品,激发了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1689年 康熙二十八年

康熙皇帝南巡抵达杭州,接受了西方传教士供奉的一个多彩玻璃球和两个玻璃花瓶,康熙对这些欧洲玻璃礼物十分赞赏。

1696年 康熙三十五年

清宫设立玻璃厂,隶属养心殿造办处,设兼管司员一人。同年,法国耶稣会士洪若翰曾在信中写道:“在我们住所旁边的一块大的空地上,康熙皇帝正在建设一个漂亮的玻璃工厂。如果我愿意接管,皇帝就把工厂给我们。遵照皇帝的旨意,纪理安神父承揽了此事。我们请求你们立刻从优秀的玻璃工厂里选派一至两名优秀的工匠给我们,这些工匠要具有帮助我们制造和欧洲制造的一样的玻璃和水晶玻璃的能力,也能制造玻璃镜面,同时选派一位精良的画珐琅工匠来。”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

康熙皇帝派遣白晋回法国,要求他寻找会烧珐琅的工匠来中国。

唐英供奉宫廷养心殿。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康熙皇帝赐赠教皇使团成员铎罗一支吹制的御用画珐琅玻璃瓶。清宫此时能够生产各种形制的玻璃器皿,其中包括了画珐琅玻璃器皿。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法国耶稣会士殷弘绪(昂特雷科莱)向中国和印度传教会会计奥日神父撰写了有关介绍景德镇制瓷概况的第一封信件,详述当时景德镇的制瓷技术。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贸易站。

1716年 康熙五十五年

耶稣会士马国贤在一封信件中提到清宫制作画珐琅的情形:“康熙皇帝对我们欧洲的珐琅器以及珐琅彩绘的新技法着了迷,想尽办法要将画珐琅的技术引进到他早就为此目的在宫中设立的作坊中,制作画珐琅这件事变得可行。”

同年,广西巡抚陈元龙的谢恩折写道:“恩赐珐琅宝器四种,并非内府工匠所造,乃经圣心指授格物致知之理,推求原本,烧炼而成。”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监管,并设立监造一人。新的制作场所离皇帝起居的内宫更近,除了表明皇帝的重视以外,也说明画珐琅工艺制作正步入稳定而有序的轨道

1720年 康熙五十九年

安尚义之子派遣家人马自弘、杨宗、俞登朝三人每年用银九千两在景德镇置买材料,雇用工匠为宫廷烧造官窑瓷器,所烧瓷器经扬州,转运至北京。这种烧造活动自康熙五十九年起一直延续至雍正三年(1725)。

1726年 雍正四年

八月,年希尧任淮安关务并监理景德镇窑务。内务府郎中赵元到景德镇御窑厂组织烧造瓷器事项。

1727年 雍正五年

正月,年希尧到景德镇视察并督办窑务,并遵照皇帝旨意对景德镇御窑厂进行整顿。雍正皇帝对年希尧有关窑务的奏折朱批:“安尚义效力处可以不必了,他们所办未完事物可着赵元接办,一切图样从前所办的数目皆留与赵元,以免重复。明白知会伊等奉行。”

闰三月,雍正皇帝下谕旨要求造办处所造活计务必符合“内廷恭造之式”。

八月,唐英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窑务。

1728年 雍正六年

法国在广州设立贸易站。

1729年 雍正七年

荷兰在广州设立贸易站。

1731年 雍正九年

丹麦在广州设立贸易站。

1732年 雍正十年

瑞典在广州设立贸易站。

1735年 雍正十三年

唐英作《陶成纪事碑记》,同年奉旨停止窑务,管理淮安关税务

1736年 乾隆元年

三月,唐英作《瓷务事宜示谕稿序》。

1737年 乾隆二年

奉命管理淮关税务并兼理窑务。唐英奏准淮关赢余项下,每年留银三万两为景德镇御窑厂烧造费用。正月,奉旨烧造宫廷日用瓷四万七千一百二十件;十一月,烧造洋彩(粉彩)宫碗。

1738年 乾隆三年

唐英奉旨烧制五彩马褂瓶、五彩小盖罐、五彩蟠桃七寸盘、瓷胎珐琅小玉壶春瓶。

1739年 乾隆四年

唐英调任九江关务兼管陶政,二月,抵达景德镇御窑厂。

户部下文令:每年于九江关赢余动支一万两办理窑务之用。

1740年 乾隆五年

十一月,唐英奏请派员往景德镇御窑厂监造瓷器;十二月,唐英呈进各式花盆六十六件。

1741年 乾隆六年

唐英根据旨意选送会画瓷器、会吹釉水兼会炼料烧造瓷器匠役各一名,着家人送进北京应差。十二月,景德镇御窑场协造员催总老格到厂管理瓷务。

1742年 乾隆七年

清宫传旨令唐英:御窑厂烧造之脚货瓷器,不必送京,即在本处变价处理。

九月,按旨意烧造洋彩红地锦上添花四围画山水耳杯、碗、盘等器。

烧制成御制诗粉彩轿瓶六对,并上呈奏折。

1743年 乾隆八年

奉旨撰文编造《陶冶图编次》,其中针对“园琢洋采”写道:“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

唐英呈进拟造夹层玲珑交泰瓶等九种新式瓷器;呈进锦上添花万年甲子笔筒等二十五件新式瓷器;唐英奉旨烧造题写御制诗文挂瓶;呈进大运瓷器五千四十五件,并随进锦上添花洋彩等一百十七件;烧造时令吉祥花样膳碗:年节用“三阳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阳节用“艾叶灵符”,七夕节用“鹊桥仙渡”,万寿节用“万寿无疆”,中秋节用“丹桂飘香”,九月九用“重阳菊花”,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

1745年 乾隆十年

八月,呈进上色尊、瓶、罐、碗、盅、碟等五千三百八十九件及上色洋彩锦上添花尊、瓶、碗、瓷制鹤鹿等七十六件;十二月,呈进洋彩锦上添花瓶等二千件,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内廷留下。

宫廷传旨将一对洋彩黄地锦上添花万年甲子转旋笔筒送往圆明园,交总管在应摆处换上。

1746年 乾隆十一年

照样烧造洋彩大小轿瓶;唐英奉呈御窑厂匠作《则例章程》。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呈进大运洋彩瓷器六十二件。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六月,唐英进京面觐乾隆皇帝。面奉谕旨烧造五彩观音随善财、龙女

1753年 乾隆十八年

烧造斗龙舟打斛斗人转旋瓶。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呈进洋彩转旋瓷瓶

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

七月,唐英解任。九月,尤拔世继任九江关监督兼理窑务。(www.xing528.com)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二月,尤拔世进呈年节瓷器。内有洋彩夔龙冠架一对、汝釉洋彩轿瓶一对、各种瓷带钩五十件、各种瓷鼻烟壶五十件(上留用一件,其余赏人用)、洋彩玲珑花篮一对、洋彩九如花插一对、洋彩六合同春瓶一对、黄锦地洋花茶壶一对、黄锦地洋花盖碗十副。此后每逢节庆,在任督陶官都要进呈各种式样的洋彩瓷器,几成惯例,并一直延续至道光时期。

同年,清政府下令禁止洋商赴宁波港口贸易,恢复广州一口通商体制。自此,从广州出口的外销瓷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广彩瓷生产逐渐兴盛。

1764年 乾隆二十九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通商报告称,广州经营高质量瓷器的商店达到五十多家,可见瓷器贸易之兴盛。

1770年 乾隆三十五年

皇帝询问九江关监督伊龄阿,本年为何大运瓷器中没有烧造大件瓶尊器物。经查询得知:“库存乾隆年款大件尊瓶现存二千一百余件,并大盘大碗瓷缸等项,均无用项,请暂停烧造。俟需用时预为行知该监督再行烧造。”于是,下令大件瓷器不必再烧造,以后所有应办器物由瓷库自行办理。

1784年 乾隆五十年

“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从美国到达中国广州,中美两国历史首次通商。

1791年 乾隆五十六年

乾隆八年起至三十七年,每年烧造圆琢磁器数目系二万七千八九百件不等,所用银两数在七千八九百两数目之间。自乾隆三十八年起至五十六年每年烧造圆琢磁器数目在三万四千三四百件不等,所用银两数在八千四五百两数目之内。

1799年 嘉庆四年

御窑厂每年烧造费用规定为五千两。

1807年 嘉庆十二年

御窑厂每年烧造费用降至二千五百两。

1810年 嘉庆十五年

清宫御茶膳房年终所收之各样磁器俱已足用,因此规定将来缺少用瓷时,再向广储司磁库领取。同时,规定九江关十六年停止烧造盘、碗、锺、碟,改烧瓷砖等项。重申每年烧造费用不得超过二千伍百两。

1831年 道光十一年

在圆明园九州清晏修建慎德堂。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将九江关监督年节呈进的粉彩瓷器存放在慎德堂东西廊处。

1834年 道光十四年

传旨当年九江关呈进的年贡瓷器需题写“慎德堂制”红字款识。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

勾除御窑厂每年烧造的圆琢瓷器十六项,规定本年起永停烧造。

1853年 咸丰三年

太平军战乱,长江水路运输阻断,御窑厂大运瓷器无法解运至京。

1855年 咸丰五年

景德镇御窑厂停止烧造。

1866年 同治五年

李鸿章筹措白银十三万两,由署监督蔡锦青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间,重开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由九江关监督兼理。

1868年 同治七年

宫廷传办同治大婚用瓷。据《同治七年分传活计瓷器花名件数清册》,内有黄地万寿无疆、黄地福寿花、黄地喜鹊梅等十分,以及藕色地彩绿兰花、黄地彩绿兰花、白地五彩元花、粉地五彩八吉祥等九项花色的瓷器。

1872年 同治十一年

御窑厂烧造奉文赔补的大婚典礼用瓷。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宫廷传旨烧造海棠花鸟纹、牡丹芙蓉纹、葵菊花纹、寿桃鹦鹉花纹、喜鹊登梅纹等二十余种纹样的瓷器,这批题写大雅斋款的瓷器于1876年(光绪二年)烧造完成。

1884年 光绪十年

慈禧太后五十寿辰,储秀宫和体和殿修缮完工。为此,御窑厂烧造“体和殿制”款瓷器。

1894年 光绪二十年

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御窑厂烧造瓷器所用窑工银二万多两,此后的四年内每年用银也在五万两以上。

1901年 光绪二十七年

江西巡抚柯逢时奏请开办瓷器公司。

1902年 光绪二十八年

瓷器公司成立。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瓷器公司有机械洋瓷样品进呈清廷。

1904年 光绪三十年

御窑厂所用窑工银达到十七万多两。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

陈浏(寂园叟)的《匋雅》(初名瓷学)写成,是目前有关“粉彩”名称可以追溯的最早文献

1907年 光绪三十三年

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清廷将瓷器公司由官督商办改为商办,更名为“商办江西瓷业有限公司”,御窑厂归其经营。

1910年 宣统二年

创办“中国陶业学堂”,为景德镇瓷业发展培养人才,同时也为民国粉彩艺术的创新与兴盛奠定了基础。1915年后更名为“江西省立陶瓷专科职业学校”。

1912年 “民国”元年

王琦与吴蔼生等人组织“瓷业美术研究社”,开展陶瓷技艺的研究活动。

1915年 “民国”四年

袁世凯复辟称帝,命郭葆昌为陶务监督,在景德镇监督烧制“洪宪瓷”。

王大凡粉彩瓷板画《富贵寿考图》和汪野亭墨彩山水瓷板画,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

1926年 “民国”十五年

省立窑业学校迁址景德镇,定名为“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

1928年 “民国”十七年

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田鹤仙等八人结社“月圆会”,后称“珠山八友”。

1936年 “民国”二十五年

故宫文物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品展览会”,目录中原称为“瓷胎洋彩”的瓷器全部改称“粉彩”。

1945年 “民国”三十四年

王大凡以落地粉彩技法再次创作《富贵寿考图》瓷板画,以此纪念个人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三十周年。

1949年

“珠山八友”健在者以及江西省立陶瓷专科学校部分名家的瓷绘作品,被选送至北京,以纪念新中国成立。

【注释】

[1]以上内容主要参考自《唐英瓷务年谱一览表》,《景德镇陶瓷》1982年,第2期,第55—66页;《二十世纪景德镇陶瓷大事略年表》,《薪火英华: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回顾》,景德镇陶瓷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4年,第241—243页;吴海云,《“珠山八友”大事年表》,《珠山八友》,江西美术出版社,第751—7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