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坑李氏:来源与族谱

湖坑李氏:来源与族谱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可见湖坑李氏的宗族来源是靠口头相传留下来的,并认为庆三郎是移居永定的“派始祖”。于是“三薰搦管”,十分恭敬地将上杭族谱抄录了一份带回来,并把它写入湖坑李氏的谱系之中。自此以后,湖坑李氏便与上杭李氏接上了关系,成为李火德的后代子孙。现在湖坑李氏仍以李火德为计算代数的起点,最小32代。湖坑李氏一至八世祖世系表李北川即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最早编修族谱的那一位。

湖坑李氏:来源与族谱

湖坑镇位于永定区东南部,东与南靖县接壤,东南与平和县相毗邻,西接本区的大溪乡,北靠古竹、岐岭两个乡镇。全镇区域面积96.7平方公里,人口2.3万多,分成16个行政村。湖坑镇的居民主要有李、苏、江、林、黄、吴、余等几个姓氏,其中李姓7000余人,苏、江、林三姓各3000余人,黄、吴、余等姓仅各一二千或数百人而已。李姓是当地的大姓,而且他们的居住地就在镇政府附近,往四周延伸,分布在湖坑、西片、新街、五黄、六联、楼下这6个行政村内,相互之间都距离不远,正处在该镇的北半部和中心地带。

湖坑镇在明清时期隶属于金丰里。此地东接闽南,往南去又靠近广东,因此历史上外出谋生的人很多,是永定区最主要的侨区和台胞祖居地之一。

湖坑李氏来源于何地?早期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据最早编修族谱的李北川说:“我祖里居上杭杨梅洞,厥后移居金丰大溪坎下,不知代住几何?至大元间复移居湖坑岭下,历三五郎公、五三郎公,千五郎始生大六郎,乃有五子。”[3]所谓“金丰大溪坎下”即现在的大溪乡联和村,因此李北川把三五郎的父亲庆三郎作为他们宗族的始祖。此后,接续修谱的李正渊(号最尼)亦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我湖坑代传公即派始祖庆三郎移于未县之永定金丰里大溪乡莒溪何岭头守炉场。公死于斯,坟骸俱亡,惜哉!皆无谱之所致也。[4]

可见湖坑李氏的宗族来源是靠口头相传留下来的,并认为庆三郎是移居永定的“派始祖”。

但李正渊并不满足于这些口头传闻,他想追溯出更早的历史,于是亲自到上杭县去寻找,果然在杨梅洞李祖家得到一本“大家之作”。据该谱记载,上杭开基祖李火德公生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三一郎又生一子四二郎,四二郎再传五子:“长曰百一郎、次曰百十郎、三曰百十一郎、四曰千三郎、五曰千四郎。”而在这五个人当中,有四个人名下都载有子孙,唯独千三郎名下空缺,仅书一个“移”字。因此李正渊断定这个千三郎即是湖坑的庆三郎,他是“因逃移改为庆三郎”的,“则我湖坑之祖庆三郎公太是火德公之长子三一郎公之所派无疑矣”。于是“三薰搦管”,十分恭敬地将上杭族谱抄录了一份带回来,并把它写入湖坑李氏的谱系之中。李正渊在做完此事后不无得意地说:

叔祖北川公作谱一牒。盖北川公博览经史,广采嘉言,寿之九十有三,可谓先觉者也。然其谱以庆三郎公为始祖,衍派于湖坑,未得先代大家之作也。今渊以为火德公为始祖,凡属其真派者,俱谱成一家。谨效欧阳氏之谱法,递传五代,系传百世……则上同其所出之祖而下别其亲疏等级,若觉理明而派著也。[5]

李正渊上述文字写于康熙四年乙巳岁(1665)。自此以后,湖坑李氏便与上杭李氏接上了关系,成为李火德的后代子孙。

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湖坑李氏宗族内又有人对李火德的子孙进行探讨。他假托李北川的名义写了一篇文字附于《古庐记》之后,[6]文云:李火德生有三子,其中长子即“我祖三一郎名朝文,罐书;三一郎原名四二郎,碑书”。并说三一郎生有五子:“长百一郎、次百二郎、三百三郎、四千三郎、五千五郎。”[7]这样一来,湖坑始祖庆三郎(即千三郎)与火德公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由原来的曾孙辈变成了孙辈,因为原来的四二郎是三一郎的儿子,现在则成了三一郎本人。我们不知道这种说法根据何在?猜测可能是从重修祖坟中得出来的。另外一点,上述说法也把千三郎四个兄弟的名字大都更改了,理由依然不明,但它对后来却有较大影响。

现在湖坑李氏仍以李火德为计算代数的起点,最小32代。但如果从开基湖坑的始祖三五郎算起,则为29代。三五郎在《族谱》中被记为“元太祖时人也”[8],李北川也说“至大元间复移湖坑岭下”,因此从上引资料及繁衍代数看,李氏到当地开基大致是在元朝年间,这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现在通常使用的世系详见下文“湖坑李氏一至八世祖世系表”所示。

湖坑李氏的历史至八世祖以后就逐渐明朗起来。八世祖共有五个兄弟,即积玉、德玉、实、梅轩、孝子,他们的后代都分迁各地开基,自成派系,因此现在湖坑李氏以八世祖为标志分成五大派别,其人口和住地的基本情况是:长积玉,仍留居湖坑,后代在当地发展,主要居住在湖坑、西片、新街、五黄这4个行政村内,共5000余人,据说又约有8000人居住于湖山乡。次德玉,后代迁往古竹乡杨梅窠,又分迁南靖县宝坑,亦有人住在本镇楼下村,现在楼下的居民700余人。三实,迁往南靖县坂寮,在湖坑本地区无后代。四梅轩,有后代居住在六联行政村,当地居民1700多人。五孝子,外迁,散居于平和县小溪、晋江市湖头以及诏安、安溪等县,据说前往台湾、东南亚的人也不少。由此可见,湖坑李氏现在那里居住的主要是积玉这一派,另外也有少数德玉、梅轩派下的居民。(www.xing528.com)

由于现在湖坑李氏以积玉这一派为主,他们人口众多,因此在积玉以下又分成了几个房派。首先是积玉的孙辈,即十世祖分成四大房,当地人称为“上四房”:长房永康,共有后代200~300人,聚居于新街下坝;次房永佑,有后代4000多人,居住在湖坑、新街、西片和五黄的上下黄、五子洞等地;三房永稠,共有后代400多人,聚居于宫背桐树、大围下;四房永宁,有200多人,居住在田河。永佑后代最多,发展到第十四世再分出四房,此即“下四房”,其中又以第四房李北川的后代为最多,达到3000多人,其余为400~500人或100多人而已。

湖坑李氏一至八世祖世系表

李北川即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最早编修族谱的那一位。他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万历年间“因业举学不利”,遂立志修谱,直至天启四年(1624)他76岁时才完成了第一部族谱。[9]在李北川之后,又有十六世正渊于康熙四年(1665)继续修谱。与此同时,大致在康熙年间,十七世祖庚佑亦重修了族谱。而在乾隆年间及其以后,仍然有人继续重修,如十九世祖李国英就曾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写了一篇《湖山李家谱论》,收在他们的族谱之内。[10]

湖坑李氏经过20多代的繁衍,人口越来越多,散居各地,有的派系之间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因此尽管历史上常有人接续修谱,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部完整的族谱问世。我们在当地调查,发现李氏的族谱相当分散,往往每个房派各有自己的手抄本,内容多有重复,而且所记世系又都是本房派的,其中与本文较有关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陇西郡湖坑李氏家谱》。该谱是20世纪30年代由一个老秀才手抄的,里面保存了李北川所撰《古庐记》、李正渊撰的《若稽》以及不知名的《溯源记》[11]、《历代相传支派次第》(四至十二世祖)等早期资料,颇有价值。

2.宫背《李氏族谱》。该谱亦系手抄本,无谱名,内容与前谱大多相同,但载有《北川叔祖太开谱序》《永佑下代焕湖公续序》等资料,则是上述族谱所没有的。

3.《湖坑李氏族谱》资料。这是一位离休干部近年来收集而成的,抄录于他的私人笔记之内,其中大部分资料在上述两谱已经见过,但里面有李国英所撰《湖山李家谱论》一文及《岭下祠秋祭祝文》等资料,则为他谱所未见。

4.长滩《李氏族谱》。该谱亦抄有《历代相传支派次第》等,同时有长滩一脉(属永佑派下,十八世开基)的房族资料。

5.宫背《湖坑李氏族谱》。该谱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手写原始族谱,前后无序、跋,并已相当破损,但它保存着除了孝子这一派之外的所有派系资料,其中以积玉这一派最为翔实,其次是梅轩派下,最少的是德玉这一派。因此它是一本相对完整的清代族谱,也是以下我们要据以分析李氏族人出洋的主要资料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