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色彩简史:揭开艺术与文化的完整意义》

《中国色彩简史:揭开艺术与文化的完整意义》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书围绕着色彩在中国历代艺术中的演进,展现出色彩艺术置身于文化史上方能让人获得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完整意义。因我们未能冷静地看待作为历史遗产的前人研究,因而陷入一种“热”叙述而众说纷纭。在中国传统社会,真正脱离伦理规范的色彩艺术表达很晚,历史上的表达只是时浓时淡而已。若要把握色彩历史的真实,就要超越诸多主观的历史。对于本书作者来说,这是背负着历史的探寻,是失落之后的追赶。

《中国色彩简史:揭开艺术与文化的完整意义》

学术研究就是探索,艺术学者往往穷其时间与精力在探索旅程上,备尝难有知音的寂寞与艰辛。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试图从艺术的图景中探寻中国文化的脉络,然而,漫长的中国艺术史凌乱不凋的脉象一直困扰着我们。如何认识艺术?如何认识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郭廉夫、郭渊所著的《中国色彩简史》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在专业史上和认识论上的不同角度。

全书围绕着色彩在中国历代艺术中的演进,展现出色彩艺术置身于文化史上方能让人获得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完整意义。这一被忽视的重要视角,让人感知到之前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局限。书中色彩研究的众多个案让人感受从史前岩画、彩陶、髹漆、壁画、山水、花鸟建筑、工艺到《周易》及诸子言论、《文心雕龙》等种种面向,看到一种从实践层面到认识哲学层面贯穿色彩艺术迹象的探寻。

艺术史的“冷命题”

对于一位专业的读者,这本书也可从附录读起,这11篇附录不是多余的附庸,而是让你在历史的堆积层中,认识色彩学是什么样的历史学。传统艺术研究中的色彩艺术或称“冷命题”,它最初是一种神话思维的表现,人们通过生命之色来言说历史,用颜料来记忆它,用仪式来展演它,用生活来实践它,在艺术中被赋予充分的实践意义和象征结构。“冷命题”凝固而流动,如同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与之相对的“热命题”,则是精神的丰碑,文人交游记、艺术赞助等脱离艺术本体的历史。而最具表现力的色彩,却被覆盖、冷落,甚至在艺术史中被抹去,剩下的只是无彩的记忆。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郭廉夫先生出于对“冷命题”——色彩的痴迷,连续出版了三部专著《美妙的色彩世界》(1981)、《色彩与服装》(1989)、《色彩美学》(1992)。时隔多年,艺术史研究已进入新时期,但“冷命题”依旧“冷”,郭先生为艺术史所贡献的成果未被重视。如今,他拨开尘封的灰尘,从历史的堆积中再次拾起,继续深化这一命题。郭先生以历史的手法贯通色彩的艺术片段,在色彩史与艺术史之间勾连起一个系列。

其实,在“冷”色彩中也有某些“热”叙述。如“绘事后素”,大多以“先素论”释之。而编著者通过文献比较,认同郑玄之说,“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并以出土实例和孔子之“礼”证其可信,给我们揭开了历史的真面目。因我们未能冷静地看待作为历史遗产的前人研究,因而陷入一种“热”叙述而众说纷纭。作者是一个慧眼识珠的“拾荒者”,从《考工记》、唐锦到民间画诀,许多历史的遗珍被他发现,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色彩艺术的面向

从色彩的感性到美学再到色彩发展史,决定了色彩研究走向整体论的必然,而学术性仍是以实践经验为支撑。《中国色彩简史》这本书,无疑代表了他们眼中的色彩艺术是什么、具体研究什么。书中八章按历史时期展现出中国色彩艺术研究大致有如下几个面向:①对色彩材料的研究;②从伦理规范向纯艺术的色彩研究;③绘画史;④工艺设计史;⑤色彩“技”“艺”的历史。

色彩材料,具体指的是色彩的来源,以天然石料和植物染草为主,比如石染中的赤铁矿、朱砂、石黄、空青、胡粉等材料,染草中的茜草、荩草、菉草、皂斗等材料。材质研究是色彩研究的基础学,由此方可进入色彩艺术世界探寻。

伦理规范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内容涉及政治宗教、生活中的生老病死等一系列重要事务,在此规范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升到纯艺术的色彩表达。在中国传统社会,真正脱离伦理规范的色彩艺术表达很晚,历史上的表达只是时浓时淡而已。(www.xing528.com)

绘画史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与文人画相关。汉唐时代中国绘画对色彩的理解和重视十分明显,绚丽的色彩是这一时期绘画重要的特征。进入宋元时代,文人参与导致绘画失色,绘画史关注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权力不断延伸的历史,对所建构出来的绘画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必然要进行反思。

工艺与设计是中国艺术中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一种门类,因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和功能应用,色彩从未在其中消退,而是不断加强。无论织物、髹漆、陶瓷或是建筑装饰、民间工艺,均呈现出璀璨华丽的景象。中国色彩的特色和艺术智慧延续地存放其中,正是绵延不断的工艺设计展示了色彩在艺术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对“技”“艺”的研究,是最微观的色彩研究角度,相对应地,对伦理规范而言,“礼”“法”可视为最宏观的视角。若要把握色彩历史的真实,就要超越诸多主观的历史。从具体的技术论证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根小小的染色丝线也可以有它的天下。可以此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又呈现出文化上的多元和特征。

上述五个色彩的面向,便是中国艺术世界图式研究的组成部分。假如我们能够洞察古人的智慧,去体会中国艺术曾经的繁荣与辉煌,跟着物在艺术世界旅行,那么,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便与我们结伴同行。对于本书作者来说,这是背负着历史的探寻,是失落之后的追赶。在他们的中国色彩历史的表述中,色彩并不是唯一的,还有“文化”的演进;文化承载着艺术的理想,这是基于现实的中国艺术才具有的认识,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和认识。中国的艺术研究者应在其中有所启示,才有可能超越现实来认识现实。

是为序。

李立新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

乙亥暮春 时客金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