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60年代生建筑师:体验与评论

60年代生建筑师:体验与评论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60年代生建筑师同样深度介入中国快速奔向现代化建设。如果仅以出生年代和年龄区间来划分建筑师群体的话,那么“60后”不过是一个武断的时间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赋予了60后建筑师群体以某种强烈的可识别的“共同性”特征。相较于各种主义、风格、流派,60后的建筑师更为关注建筑本身,而并非在意它是否是“中国的”或“正确的”。

60年代生建筑师:体验与评论

20世纪60年代生建筑师同样深度介入中国快速奔向现代化建设。如今,这批建筑师正值建筑实践的成熟期,亦在当今中国建筑实践的探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所受的教育没有因“文化大革命”而断裂,具有天然的整体性;他们以一种亦旁观亦参与的姿态经历了80年代的思想启蒙;以一种尝试自我重塑的状态,或介入实践、或批判性地旁观、或游离于快速变革的90年代;以一种找寻到自我定位的状态,积极介入近十几年依然快速发展的中国建设。从实践到思想,这批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都呈现一种趋向稳定的向度。

如果仅以出生年代和年龄区间来划分建筑师群体的话,那么“60后”不过是一个武断的时间概念。但不知是否出于巧合,以十年断代的简化方式来界定这一群体,竟然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合法性”:以1979—1989年这十年为界,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环境,造成60后一代无论在历史身份、知识谱系、思想原型、文化器局、精神特征、人格气质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上的50后、其下的70后之间,形成了显著的时代差异和整体界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赋予了60后建筑师群体以某种强烈的可识别的“共同性”特征。”[15](www.xing528.com)

20世纪60年代生建筑师同样是被国内外关注较多的一个群体,从李晓东获得2010年阿卡汉奖,到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等等,都展现了专业和大众领域对这批建筑师所代表的某些实验性探索的关注;他们并不太在意高度与广度的空间经验,有一些人的实践回避空间上的宏大与悠远。相较于各种主义、风格、流派,60后的建筑师更为关注建筑本身,而并非在意它是否是“中国的”或“正确的”。这意味着他们关注如何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用更平常的心态,认认真真地实现有品质有趣味的建筑,而不再执着于对空泛的中国空间和样式的追求[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