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济建筑系:传承与复兴,体验评论现代建筑思想

同济建筑系:传承与复兴,体验评论现代建筑思想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济建筑“新三届”入学时,组建建筑系的老一辈学者仍在教学岗位上。在大部分建筑院校仍以学院派的“布扎”体系为教学核心时,同济“新三届”已经恢复建筑系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开始学习以“空间观念”为主的现代建筑思想。这项作业反映了同济建筑“新三届”教学体系中对于包豪斯手工制作这一传统的传承,以及对现代主义功能理性精神的学习。

同济建筑系:传承与复兴,体验评论现代建筑思想

同济建筑“新三届”入学时,组建建筑系的老一辈学者仍在教学岗位上。在经历了长期政治运动的冲击和教学研究的停滞后,老一辈学者对于重新投入教学怀有极大的热情,而“新三届”群体也同样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学习热情高涨。对他们而言,能够聆听老一辈学者的亲身教诲,无疑是十分幸运的。

在大部分建筑院校仍以学院派的“布扎”体系为教学核心时,同济“新三届”已经恢复建筑系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开始学习以“空间观念”为主的现代建筑思想。赵秀恒在“新三届”入学后负责基础教学工作,他希望将学生们的注意力从片段式的、对古典建筑美学的体验转移到空间和现代形式观念上来。他在空间教学中提出了“空间的限定”“空间的组织”“空间的构成”“空间的构图[5]等内容,这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概念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对现代建筑的探索达到更高的层面。

1981年,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马克思·贝歇尔(Max Bächer)来到同济建筑系并参与教学,其中有一项课程作业为“负荷构件设计”,要求用最少的材料和最合理的结构,利用硬纸板完成一个跨度80cm、能承载2kg沙袋的构件[5]。这项设计使学生将对形式的表达深入材料与结构,以及整体思考的维度,至今仍是同济建筑系低年级教学的一个常规作业。(www.xing528.com)

据伍江回忆,1979年大学一年级时,他们做过一个建筑系的传统作业:用三夹板制作一个建筑系学生的文具盒。这个作业要求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使各种文具和绘图工具“各居其所”,既要实用又要好看。“一整块三夹板从锯到刨,胶粘榫拼,打磨油漆,腊克上光。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文具盒,但从功能到造型从空间到尺度,从制作工艺到材料特性,同学们学到的是一个完整的‘建造’过程。”[6]许多“新三届”在提到当年所受到的教育时,都对“铅笔盒”记忆最为深刻,并认为这使他们体会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设计创造方法的源头。这项作业反映了同济建筑“新三届”教学体系中对于包豪斯手工制作这一传统的传承,以及对现代主义功能理性精神的学习。

同济建筑“新三届”群体从建筑启蒙教育伊始就具有了深刻的现代主义思想烙印,并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同济学派”的核心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