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知识结构与来源观察与分析

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知识结构与来源观察与分析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这三个年代生建筑师接受教育是在中国建筑教育体系重建与初步发展的时期,他们深受影响并在不同时期参与变革,以此可观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来源。在这里我们尝试通过上述部分视角观察与分析“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群体,以期未必完整却深刻地体现这批建筑师的所思所想所为的特征。

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知识结构与来源观察与分析

(1)群体划分

分代问题的讨论常常出现在某些领域对人群的划分上,典型的分代是对中国导演群体的划分,在对建筑师的研究中亦有关于分代问题的深入讨论。而在大众的话语讨论中,常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作为群体观察的对象,其讨论未必重视代际划分,而是讨论群体间存在的差异。“‘代沟理论’专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相对做法是,依助于某个年代的中间时段为主体,向前向后适当延展,而不是以具体的年份(如1960年或1970年出生)作为严格的代际划分界限。因为谁也无法证明,1959年出生的人和1960年出生的人一定属于不同的代际且存在某种明显的代际差别。”[1]现在已发表的一系列按年代划分、关于每十年一代人成长史的写作,亦可窥见这种思路,如黄新源的《五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王沛人的《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沙惠的《七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等;亦有针对相关学科人群的研究,如洪治纲的《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张立波的《六十年代生人:选择抑或为哲学选择》等。

中国建筑师的代际讨论中,杨永生将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建筑师划入第四代建筑师[2],曾坚的文章[3]和彭怒、伍江的文章[4]均将1978年后接受建筑教育的建筑师划入第四代建筑师之列,这批建筑师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我们关注的50、60年代生建筑师和部分70年代生建筑师。在这里,对这批建筑师按十年一个群体进行划分,以此作为我们的一个观察的切入方式。这批建筑师虽然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受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相似,但比较他们的设计思想与实践,在精神向度、审美尺度、文化记忆等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更多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的快速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巨变。

(2)观察视角

在学术界对某类人的群体和个体研究的视角是多元的,如许纪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有从思想层面出发的视角[5],对知识分子个体亦有从心态史角度切入的研究[6];王汎森研究傅斯年是将其放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推崇的是一种以问题为取向的历史写作[7];谢泳对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亦从问题出发,试图通过研究一个大学所关联的知识分子群体来梳理中国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选择的视角包括群体的形成与衰落、学术传统、与现代大学教育的比较、学术个体、学术集团、学会等[8]。没有被叙述的历史不能算历史,查建英通过典型人物访谈来展现那个令人记忆深刻的80年代[9],而北岛和李陀则通过组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来有意地突出那个成长于70年代的知识分子群体[10]。凡此种种研究的取向与方法亦可参考。(www.xing528.com)

由于研究对象在广义上的相似性,一系列自由职业群体的研究视角亦值得参考,如群体的兴起、职业化、同业团体、同业团体与政府间关系、外籍人士的影响、经济生活状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等。在建筑领域,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师的研究,从专题到个案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对建筑师个案集中在一些杰出建筑师身上,如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这些研究涉及作品与创作语言分析、生平记述、中西比较、学术思想分析等方面。路中康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涉及建筑师群体研究的几个方面:群体的基本状况、行业组织和活动、执业状况、建筑理念、教育背景等。[11]李力的硕士论文《二三十年代上海华人建筑师研究》的着眼点是建筑师相对稳定的设计原则,其视角涉及建筑师的执业环境和职业倾向及建筑师对各种艺术的态度等。[12]关于建筑师研究的多元视角,这里就不赘述了。《时代建筑》杂志关于建筑师的主题专刊可代表一些视角,如《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的建筑实践》《海归建筑师与中国当代建筑实践》《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化现实》《观念与实践:中国年轻建筑师的设计探索》《中国建筑师在境外的当代实践》,等等。这些都是关注“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研究基础。

此次对建筑师群体的关注更为整体且系统,希望更多地从历史脉络中寻找这批建筑师的思想观念变迁的路径,以此来观察不同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特征,一些可关联的方面可以成为我们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希望这种观察视角的选择是开放的,是带有我们所处时代语境特点的,是可以发展和演进的。

当我们将建筑师置于变革时代的社会背景中时,建筑师的历史语境便可寻觅,亦可从一个侧面观察和理解其文化认同的某些特征。不同年代思想领域的转型也直接影响建筑师的思想观念的变迁,从外来的影响到自我启蒙的变化,建筑师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与自我身份定义不断转换的立足点,这方面的研究将触及“50、60、7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思想观念深层转变的特征,范式转换的研究可以是一种研究的切入点。由于这三个年代生建筑师接受教育是在中国建筑教育体系重建与初步发展的时期,他们深受影响并在不同时期参与变革,以此可观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来源。透过分析建筑师的实践策略和思考关注点的转变,可窥见不同年代生建筑师在其中的角色转变。我们亦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年代生建筑师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执业环境变迁中的表现,以此观察这些群体的执业特征。当下与历史有着必然的关联,前辈建筑师的影响之于三个建筑师群体的意义深远,这方面的分析可帮助理解这些建筑师群体可能的思考路径。透过一系列建筑师间对话的设置以及专业视角的编辑整理,可以呈现建筑师群体的自我审视与思考的特征,亦可借此研究建筑师个案的特点。我们也将透过一系列的特殊视角如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竞赛热、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移植、建筑师行业协会与学会变迁和建筑师的生态圈等,观察不同年代生建筑师不同方面的特征,这样的视角亦可进一步寻找和拓展。

在这里我们尝试通过上述部分视角观察与分析“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群体,以期未必完整却深刻地体现这批建筑师的所思所想所为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