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职业指导训练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职业指导训练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议一、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就业是参加工作,对学校就业机构来说,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取集体辅导的方式,通过上大课传授求职知识。这种状况与国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有明显差别,也不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其次,在就业指导活动中,加入模拟训练、观摩面试等各式各样的实操内容,这种训练,可以较快的提高毕业生求职能力。

大学生职业指导训练的几点建议

从根本上讲,大学就业力的提升在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授知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手段,通过就业指导,大学生明白了学习目的和目标,就会刻苦的学习书本知识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校开展得卓有成效,但总体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就业指导水平较低。为此,各高校应该通过转变就业指导观念和方式,将高校就业指导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建议一、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有所不同。就业是参加工作,对学校就业机构来说,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职业是一项服务于社会并为了个人谋生的工作,职业指导,侧重于指导适合做什么工作,是对终身从事职业的指导。

据一项对2012届毕业生大型网上调查,有39%的毕业生认为职场生存和发展是他们最需要的指导;其次选择职业分析和面试技巧的毕业生占29%。这两方面占了毕业生总数的2/3。可见,无论从做好就业工作还是从毕业生的需求考虑,我们都应该大大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

建议二、从群体指导向个性指导转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取集体辅导的方式,通过上大课传授求职知识。这是一种基本的、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今后还将长期沿用下去,并且需要进一步研制优秀教材,选择最适合的主讲人员,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技术。但是,这种集体辅导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他们更需要结合自己情况的个性指导。毕业生择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职业兴趣、个性特质、发展目标、能力特长都是不一样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分析每个毕业生的具体情况,才能帮助毕业生就业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目前,北京部分学校的个性化指导工作已经起步或展开,如,清华大学就成立了职业测评室,开展工作后,许多学生通过校园网完成了自己的职业测试。有的大一学生说,“我比较幸运,一入校就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很多高校大学均设置多个学生心理咨询室,其中就有一个咨询室专门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但是,即使这样的学校,也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需求。而更多的学校,其就业机构的主要工作则是提供需求信息、组织毕业生招聘会、办理各项就业及与就业相关的手续,无暇顾及成千上万名学生的个性职业指导。这种状况与国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有明显差别,也不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学校应该有一批人定期开展个性就业指导,社会上也应该有一些专业组织开展相应活动。目前,在高校,由于学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有限,要普遍开展个性化指导还存在一定困难。解决的办法,除进一步充实学校就业机构力量外,还要充分发挥系一级就业指导人员的作用。这样,才能加速从群体指导向个性指导的转变。(www.xing528.com)

建议三、从讲授指导向实践指导转变。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着“光说不练”的现象。即只是讲授、灌输就业知识,缺乏实操式训练,缺乏实践的培养和锻炼。课堂指导的东西如何与实际结合,是当前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就业指导要引导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一项研究生求职竞争要素调查表明,在6个要素中,第一是专业,第二是社会实践。因此,要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习、勤工助学、就业实习等多种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经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激励大学生联系实际,适应社会需要。其次,在就业指导活动中,加入模拟训练、观摩面试等各式各样的实操内容,这种训练,可以较快的提高毕业生求职能力。总之,对于过惯了课堂生活的大学生来讲,在其就业教育中,加入活生生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力,而且可促进书本知识的掌握。

建议四、从技巧指导向心理指导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中,有信心找到满意工作的占37%,认为找到可接受工作的占50%,没有希望找到工作的占13%。近年来,随着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相当一些人心理压力增加,在求职过程中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同时,诸如攀比、盲目求高、自卑、自负、依赖、羞怯等心理常常使毕业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当前,大量教材和课堂上充斥着就业技巧之声,实际上,就业技巧只是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发挥作用。心理因素重于技巧,这是不争的现实。因此,必须极大的加强就业心理的指导。笔者认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修养过程。因此,应该从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就进行相应的教育,并给其了解社会的机会,在毕业环节,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毕业生能够积极、主动、自信的挑战就业市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