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教育学博士的经验: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兜兜转转

北大教育学博士的经验: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兜兜转转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资格考试有了理论基础、方法论和文献综述,但都是“片段”,还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明确的研究问题还没想清楚,一切都是散的。这一次的备忘录是从进一步思考研究问题入手,陈老师“案例呈现加分析的方式”的建议,给我的论文定了型,其主体就是三个新手教师的叙事案例和从理论分析框架入手的进一步提炼分析。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要求主体用语言为中介进入交往理性状态。

北大教育学博士的经验: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兜兜转转

资格考试结束后我松懈了一阵子,或许这是很多博士都有的毛病,集中精力专心做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就会松懈下来,所谓的让自己休息休息。虽然才只是拿到了写论文的资格,但也让人有了偷懒的借口。等到回过神来再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思考论文时,惊悚地发觉,一切都要重拾、仔细检视。虽然资格考试有了理论基础、方法论和文献综述,但都是“片段”,还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明确的研究问题还没想清楚,一切都是散的。这一次的备忘录是从进一步思考研究问题入手,陈老师“案例呈现加分析的方式”的建议,给我的论文定了型,其主体就是三个新手教师的叙事案例(边叙边议)和从理论分析框架入手的进一步提炼分析。

2008年9月26日,资格考试一个多月后,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确该仔细想想和整理落实研究问题了,研究领域定在新教师上,以前做的师徒文献并没有浪费,会用在论文里作为一章甚至主题出现。顺着这个漏斗的口往下走,就像倒油一样,应该越来越小,从我的研究主题直到聚焦到我最终的清晰的研究问题。我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前人做了什么研究?说到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了,我的理论框架是什么?无论什么研究都不可能没有理论框架,如果我们连起码的固有的理论知识都没有,那么我们就根本无法开始工作,我们将不知道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理论框架来自你带进研究的取向或者立场,它是一个结构,是研究的固着点和框架。”[10] 去理论化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的研究框架、理论框架或者概念框架是什么?就用资格考试定下来的实践共同体与合法边缘性参与理论可以吗?主角是新手教师和他的参与,以共同体作为背景、成员作为配角可以吗?然后再聚焦我的问题。其实关于新教师的文献应该好做,收集了那么多文章,而且大致的题目都有重复之处,不外乎是新教师该怎么做(培训、领导期望和经验传授、备课听课、磨课等细节),新教师自己要注意什么(角色转换、心理调适、学习、焦虑与平衡),新教师的社会化、专业发展和知识技能发展等方面。大多数文章都是站在更高水平的学者或者更多经验的长者角度循循善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传递心得。新教师在学校环境里究竟是怎么与其他教师交往的?有那么多人都比他经验丰富、可为人师,从他个人的角度看教师这个群体是什么样子?他是怎么凭自己的努力进入这个群体的?他究竟需要什么?他的成长足迹是什么样子的?可以从行政视角、教育教学视角和教师本人的视角审视。

下载了一批有关交往的文章来看,原来可以追溯到洛克,然后还有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特等。而我对于自己之前看过的哈贝马斯和雅斯贝尔斯竟然没有了印象!也许以后他们会成为我论文中的一部分。人是社会化的存在,交往是基本的生存方式。而他的生活交往又分为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对于学校的老师而言,每个人都处在两种交往之中,斡旋转换,在不同的交往世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校实践共同体应该是一个非日常交往的舞台,有着不同于血缘交往的规则惯习和言语,需要一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在日常交往中寻求情感慰藉、安身立命的归属,在非日常交往中创造和发挥自我。(www.xing528.com)

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要求主体用语言为中介进入交往理性状态。他提出的几种理论和真理性宣称(真实、正当、真诚),可以派上用场,用来分析教师的语言、教师言语的“内涵”和生活世界言语的有效性。

也许还有生活世界、生活空间。博士论文《事件·场景·交往》倒是挺有意思的,结尾对自己研究局限的反思提到了这个。如果每个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就像树或花的生长,那么他们都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空间中孕育、生发和绽放。如果说每个学生都生活在自己的社会空间中,那么“空间”更多指的是由权力、权利和意义交织在一起的由实体与精神等不同领域内容构成的个体社会行动资源。那么,每个教师的生活都会有权力、权利、意义交织在一起,他们在实践共同体之内、之间、之外生活,并追求着各种不同的权力、权利以及多彩的意义。这个过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怎么协调这么多关系的?他对这个过程是何感受?

昨晚的读书课,陈老师建议我也用《反映的实践者》[11] 的形式做我的论文,反复讨论和探索一个丰富的案例,看师徒/教师是如何谈话、沟通和交流的,从中分析实践性知识的传递与领悟、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促发因素。也许我也适合这种方式:案例呈现和分析。当然,书中的其他六章可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理论建构与论述,我不能单靠生动的案例增加可读性,还是要有个合理和有逻辑的框架,能够把整个论文像珍珠一样串成一串,能拎得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