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传统石雕:典型石狮的民俗文化功能分析

福建传统石雕:典型石狮的民俗文化功能分析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狮是福建历代石雕中最主要而常见的典型器物,长期以来,它所包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底蕴,并不为世人所完全了解,因此此处专门对其作一论述。居左的是雌狮,居右的为雄狮。石狮置于寺庙、祠堂大门之前,称门狮。明清以来,石狮的权威、神力以及辟邪功能,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崇拜。20世纪20年代,闽南漳、厦等地民间仍广泛流传崇祀石狮的习俗。同安明正统年间供奉的石狮爷金门民居路口的辟邪石狮(三)“风狮爷”的民俗文化内涵。

福建传统石雕:典型石狮的民俗文化功能分析

石狮是福建历代石雕中最主要而常见的典型器物,长期以来,它所包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底蕴,并不为世人所完全了解,因此此处专门对其作一论述。纵观有关资料,其主要民俗文化内涵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狮子作为一种灵兽,在佛教中备受推崇。据《传灯录》说,释迦牟尼降生之时,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于是“狮子吼”又被喻为佛法神威震及世界的意思。《智度论》因此也称“佛为人中之狮”。在佛教世界,凡佛所坐之座或床,均称为狮子座。文殊菩萨骑狮以行,其显露神威智慧的形象亦为世人所熟知。福建一些佛教寺院很早就见有石雕狮子,如福鼎灵峰寺唐代石狮及惠安北宋昭惠庙的石狮等。此后,各地名刹如福州鼓山涌泉寺、福州西禅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泉州承天寺等,均有石狮供设。至于文殊菩萨骑狮的形象,不但在诸佛经中印行,而且在众多的民间版画、木刻和石雕作品中也有存在。建造于南宋时期的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东塔),在塔的须弥座上浮雕着许多佛传故事,其中一幅为“云岩狮子”,典出自《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据载,唐代湖南潭州澧阳云岩寺僧人昙晟,少年出家,拜百丈禅师为师。一日,昙晟去拜谒澧州药山惟岩和尚。惟岩问昙晟:“听说你会解弄狮子?”昙晟称是。昙晟说他可弄六出,惟岩说仅能弄一出,昙晟即说:“一即六,六即一。”后来另有人问昙晟停时狮子放在哪里?昙晟说:“停时放在停的地方。”从这些对话看,是禅宗僧人富有佛学哲理的比喻问答。而昙晟所弄的狮子,当是指当时民间早已流传的迎神赛会的戏狮。泉州东塔须弥座雕刻的这幅佛教典故中的双狮,一俯一仰,中间彩球飘动,双狮举爪相扑,形象逼真,是佛教文化中狮子题材的物证之一。此外,福安城山宋代石塔塔基的石狮十八相(如下页各图)、古田吉祥塔和莆田广化寺塔等著名石塔中的石狮雕刻,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狮子的浸润,同时也反映了广大民间对佛教文化中的灵兽狮子的崇敬之情。

回 眸

仰 首

前 扑

回 首

奔 跑

笑 狮

仰 卧

翻 滚

侧 视

蜷 伏

扑 球

吐 舌

怒 狮

前 倨(www.xing528.com)

咬 食

前 扑

抓 球

戏 球

(二)石狮的权威、神力及辟邪功能。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9云:“麟之长,百兽也以仁。狮子之服,百兽也以威。”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在民间素以威武雄壮而为人所崇仰。古往今来,在一些官府衙门、文庙宫殿等重要建筑物,往往有石狮雄踞其间。这些狮子大都成双成对,形态各异。居左的是雌狮,居右的为雄狮。以绣球狮为例,有的雄狮左蹄下踏着一个球,俗称“狮子滚绣球”,此球既象征着权力,又象征着寰宇的一统,寓意深刻。雌狮右蹄下一只小狮子,俗称“太师少师”,既寓官运亨通,又寓子嗣昌盛。此外,狮子头上的疙瘩也很有讲究。古代凡一品官员府第门前的狮子,头上刻十三个疙瘩,俗称“十三太保”。一品官之下,每低一级则要减去一个疙瘩,以此类推。至七品官以下,便不得有狮子陈设,可见其规矩是严格的。另一方面,狮子作为神威的勇兽,还被广泛视为忠实可靠的守护神。石狮置于寺庙祠堂大门之前,称门狮。古代除了宫殿、官衙、寺庙、宅第之外,在许多桥梁上也雕造石狮作为守护神。在福建许多著名的桥梁如泉州洛阳桥、福州万寿桥等桥栏上,都雕有众多栩栩如生的石狮以护桥。明代泉州人何乔远在其所著的《闽书》中,就对泉州洛阳桥的石狮倍加称赞。福州万寿桥的护桥石狮,多年前还忠实地守卫在长桥之上,令人景仰。

除了官府、富绅显示其身份权力而陈设石狮外,民间还将石狮广泛应用于辟邪、驱火、镇风煞以及风水之中。福建民间的许多乡村里弄,以及民宅住所的路口及屋顶上,往往可见陈设一只石狮或瓷狮,这些狮子的作用多为辟邪及镇火魔。民间相信,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具有极高的神力,它不但可以辟邪镇恶,同时还可以压制火魔。由于古代民居多木构,火灾频繁,因此此类狮子的供设很多见。此外,古代民间多迷信风水,一处住宅乃至墓所,其风水如何,直接关系到生人乃至子孙后代的兴盛与否。因此,石狮作为辟邪镇恶的神兽,往往被安放在风水师指点的吉位之上,以确保风水的旺盛和家运的发达。石狮在泉州、金门、莆仙等地传统民居中也有其妙用,它往往与其他镇邪神物配合应用。除了以上所说的与八卦合用外,在一些地方,石狮还与石敢当或泗洲佛像同置一处,以增加威力。此外,前些年在莆田古民居林润宅内,还发现一只镇井石狮,置于井边,造型古朴。明清以来,石狮的权威、神力以及辟邪功能,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崇拜。清道光《厦门志》载:“吴越好鬼,由来已久,于是邪怪交作,石狮无言而称爷,大树无故而立祀……酒肉香纸,男妇狂趋”。20世纪20年代,闽南漳、厦等地民间仍广泛流传崇祀石狮的习俗。如叶国庆先生1929年发表于《民俗》周刊41—42期合刊《漳厦人对于物的崇拜》的文章说:“厦门石狮王,有石狮一只,高约二尺,位于住宅之墙下。双莲池也有二只,在人家墙下。这三只石狮,都有人把它油(漆)上彩色。听说是谢石狮神的恩的人替它漆的。旁边金纸香烛很多,可见拜奉者的热烈。”此类现象至今仍偶尔可见。明清以后直至近现代,惠安等地能工巧匠雕刻的大量石狮,遍布闽台乃至海外各地。这些神态各异的石狮或被陈放于达官府第、宫庙殿堂门前,或被安置于园林、民宅以及店铺门前,虽然狮子守护神的属性日益淡薄而更多地显示出装饰的功能,但其寓意祥瑞、象征吉祥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没有消失。相反,人们花巨款购置的石狮,除了追求美的装饰效果外,同样还希冀它带来好运。

同安明正统年间供奉的石狮爷

金门民居路口的辟邪石狮

(三)“风狮爷”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谈到福建的石狮时,不能不提及著名的风狮爷。风狮爷主要见于闽南泉州、金门等地,2004年,南安九日山下原延福寺遗址出土了一尊闽南地区最古老的风狮爷。该风狮爷为花岗岩石雕刻,高1.23米、宽0.59米、厚0.75米,可能为五代以前的遗物。各地民间常见的风狮爷,基本形状与一般石狮类似,唯其单只而立,狮口大张,昂头向前直看。闽南各地常见的风狮爷,往往被置于村庄外风盛的地方或村口大道旁,方位大多面朝北或东北方。闽南地区濒海,旧时由于绿化的荒废,经常风沙四起,沙漠化现象严重,人居环境恶劣。在此情况下,民间就出现了供奉能镇风沙的风狮爷的习俗。有人认为,风狮或即风师,又称风伯。《风俗通义》载:“风礼,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至风气。”闽南方言“师”与“狮”同音,在以讹传讹间,民间便相信风狮爷能镇风沙,各地因而有了雕刻和供奉风狮爷以镇风沙的习俗。《金门县志》载:“吾地苦风,村落多在藏风处,其当风路口,每见有石刻巨兽,作骏猊张口人立状,俗称风狮,云可挡风。”据有关资料介绍,在金门岛的163个自然村中,48个村庄置有“风狮爷”,总数达56尊之多。由于金门岛常年风沙频仍,所以当地民众就以“风狮爷”来镇风沙。金门的石雕“风狮爷”有蹲踞的,也有直立的。一般而言,蹲踞的年代较早一些,其余的则为晚后乃至近现代之物。此外,闽南民间堪舆家认为,“甲卯风为风水之大忌”,故民间也雕“石头风狮”以镇风祈福。此后,闽南一些民间对风狮爷的祈祝,还逐渐演变为村落的守护神加以祭祀。一些人或移置于自家大门口等处,发展为镇邪、求财、求子等不同功能的狮爷,如金门有文风狮、武风狮、财狮爷、求子狮等,风狮爷早期原始的神性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金门琼林风狮爷

金门金湖风狮爷

厦门市博物馆藏风狮爷

厦门市博物馆藏“石笋”

除了以上论述之外,在福建民俗文化内涵中,还有诸如追求生儿育女的男性生殖器“石笋”崇拜、十二生肖动物神灵信仰等。在一些民间,这些民俗信仰同样有着形象的石雕刻作为崇信物被人加以崇拜或祭祀,如“石笋”等。本书有关章节对此已有叙述,此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