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球传入梅州:揭开百年前的好故事

足球传入梅州:揭开百年前的好故事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二十七年 西方牧师(传教士) 在此操场上教学生踢足球, 开梅州足球运动的先河。清末, 同盟会在梅县松口成立的体育学校已有零星的足球活动。同年, 万保全将校门前草地辟作足球场, 并亲身教学生踢足球, 这里是梅县足球运动的起源之一。据史料记载, 五华长布是西方基督教最早进入梅州的地点, 时间当在19 世纪60 年代。元坑中书馆遗址虽已废弃, 无疑仍是现代足球运动最早传入梅州的证明。

足球传入梅州:揭开百年前的好故事

梅州市的足球运动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 的五华县, 先在学校中开展后传到城镇及农村。 当年, 德(国) 瑞(士) 巴色会派毕安·边得志到五华县长布坑传教(基督教), 创设元坑中书馆(相当于今日萃文中学)。 中书馆的楼房建在山腰, 在山下凹处, 有三面环山的草坪操场, 是该校当时上体操课之地。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西方牧师(传教士) 在此操场上教学生踢足球, 开梅州足球运动的先河。

清末, 同盟会在梅县松口成立的体育学校已有零星的足球活动。 民国三年(1914), 巴色会派万保全任梅县乐育方言学校校长(万保全是瑞士人, 曾是德国国家足球队队员)。 同年, 万保全将校门前草地辟作足球场, 并亲身教学生踢足球, 这里是梅县足球运动的起源之一。

相关链接: 五华长布萃文中学旧址——中国现代足球运动发源地

位于五华县西南部的长布镇是梅州的边远山区镇之一, 这个与河源紫金县接壤的偏僻小镇却与足球有着一段奇特的历史渊源, 该镇创建于19 世纪的萃文中学被认为是梅州足球运动的发源地。 由于20 世纪50 年代的校址拆迁及半个世纪风雨的侵蚀, 原址的建筑物均已荡然无存, 但在一片浓绿的果树遮掩下, 遗址的场地轮廓仍然保存。 这个建在山腰上的学校原有的布局反映了100 多年前建设者的精巧构思, 除了错落有致、 式样各异的校舍外, 为了解决学生上体育课及锻炼的需要, 设计者在山坡上化整为零建造运动场地, 把小型足球场安排在山脚下的山坳里, 排球场篮球场则建在山坡上校舍后面的一块平地上, 用竹篾编织成2 米高的篱笆围起来, 解决了学生打球时球滚到山下的麻烦。 在无法开辟平整运动场的情况下, 该校针对山坡陡峭的地势,从校园左侧起修建一条3 米宽的400 米环山跑道。(www.xing528.com)

在如此偏僻的山村里, 在物质、 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下, 是谁在这片山坡上兴建如此规模的学校? 这一切还得从萃文中学的前身“元坑中书馆”说起。 据史料记载, 五华长布是西方基督教最早进入梅州的地点, 时间当在19 世纪60 年代。 大约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 在当地传教的巴色基督教会(总部设在瑞士巴色城, 今译巴塞尔) 在源坑开办中书馆, 并逐步增设初中部, 引入与当时中国私塾完全不同的西方教育模式, 实行分科教学, 其中设置了体育课, 项目有体操、 单杠、 平行架、 篮球、 足球等。

尽管根据目前的资料, 笔者无法找到证明该校开辟球场进行足球教学具体年代的文字证明, 但据《梅州市志》 所载, 早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西方牧师毕安·延得志就在该馆教授学生踢足球。

而据五华华城华西中学校史, 毕安·边得志曾为该校前身乐育小学及乐育中学(1898 年创办) 的负责人。 可以想象, 当时的元坑中书馆不论课程、学校设施都已较为完善, 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课程应已广泛展开。 当时较梅城乐育方言学校校长万保全1914 年后在梅城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的时间要早。 元坑中书馆遗址虽已废弃, 无疑仍是现代足球运动最早传入梅州的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