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少有接触的。然而,在日后的比较中却发现自己无论在能力、成绩以及特长、素质等方面都很一般,甚至不少方面远远落后于本科学生时,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严重地困扰着他们。在就业时他们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条件和问题,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此类心理问题更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就业是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前途和全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是其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也是对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挑选更为严格;另一方面,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也更为谨慎。目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其就业心理更是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大学毕业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1)就业焦虑心理。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个体对多种生活环境的担忧或对现实危险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焦虑。美国心理学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结果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和幻想的结果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时就会遭受挫折感,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少有接触的。他们认为,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踏出这块净土,失去了它的荫庇,他们就没有勇气去面对所谓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学毕业生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就业焦虑心理,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2)自卑、保守型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的缺点,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当这种自卑心理严重时就可能发展为自暴自弃,甚至失去生活乐趣。大专学生刚进大学时都比较自信。然而,在日后的比较中却发现自己无论在能力、成绩以及特长、素质等方面都很一般,甚至不少方面远远落后于本科学生时,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严重地困扰着他们。在就业时他们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条件和问题,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主动性,往往与许多机会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保守型心理,不敢正面对待就业问题,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3)抑郁、压抑型心理。抑郁是指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等因素的长期困扰而产生抑郁、压抑心理。同时,由于抑郁的心理又阻碍了其正常的就业,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又将加深抑郁,如此恶性循环长期持续就会产生反应性抑郁症。这类大学毕业生频频向其向往的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接到回音。在漫长的回音等待中,在希望与失落之间,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此类心理问题更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4)浮躁、盲目型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部分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和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是升本科还是就业;是暂时找个单位上班,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就不就业;是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这类毕业生没有主见、盲目从众、心态浮躁,最终不会顺利升学或就业。

2.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毕业生面对求职择业,心理上主要存在心理冲突、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等问题。

(1)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或称心理矛盾,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欲望、动机、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而不能一致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状态。

第一,心理冲突的主要表现:

一是头重脚轻。理想自我膨胀与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冲突。毕业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向往,这种感觉在求职择业中更强烈、更丰富、更远大。这时的“他”羽翼渐丰、风华正茂,急欲在市场经济中搏击一番。如有的毕业生一心想成为老板经理、富商巨贾。但是,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毕业生自身来讲,毕竟在大学生活学习时间不长,掌握知识不多,理论功底不牢,个性心理特征不完善,与社会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从社会来看,社会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一方面理想自我膨胀,另一方面现实自我萎缩,二者非对称存在,非同向变化。

二是眼高手低。自我意识价值高与自我把握能力低之间的冲突。当今,毕业生经过丰富的大学学习生活,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日趋增强,对自我存在与自我表现特别关注。他们在求职择业中,一方面能够意识到作为天之骄子和社会人才,希望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渴望自我价值为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求职顺利时自高自大,求职失利时自暴自弃。

三是想赢怕输。渴求参与竞争与不善参与竞争之间的冲突。目前,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建立与健全,用人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毕业生与“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期而遇。

他们一方面渴望早日参与人才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另一方面却又顾虑重重,怕伤面子,怕掉底子,手足无措,缺乏求职经验、技巧和艺术

四是想甜怕苦。想干一番事业与缺乏艰苦创业之间的冲突。毕业生在专业上掌握了一技之长,主观上愿意从专业出发选择职业,发挥专业特长,事业上有所成就。但是,怕吃苦、怕受累,不愿去基层艰苦创业,不想到西部开拓创业,不敢冒风险拼搏创业。

五是患得患失。讲究实惠与满足需求之间的冲突。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左右为难。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等。

例如,意识到基层单位与小单位更需要毕业生去发挥专业特长,但又担忧单位声誉不高;认为经商收入较高,但又觉得职业不稳,风险较大;公务员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去外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又怕人生地不熟,挑战性大;留原籍,天时地利人和,但又认为发展空间较小,缺乏新鲜感等等。

第二,出现心理冲突的基本原因。毕业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凸现的阶段,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不相称,往往产生各种矛盾。

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未来设计美妙,但社会地位未独立,社会经验不足。

二是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独立走入社会,自主求职择业,但稚气未脱、涉世不深,仍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

三是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毕业生身心发育不成熟,情绪易激动,自控能力差,遇事不冷静,理智程度低。

四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愿广交朋友,置身社会,但常以自我为中心,以需求为半径,产生心灵孤寂。

(2)心理误区。心理误区,指人在心理上尤其在认识上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又不能自拔,且对此缺乏意识的心理状态。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诸多心理误区,常见的有:

第一,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然而,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第二,盲目从众。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第三,盲目攀比。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自己不能不如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花瞧着那花俏。”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先机。

第四,盲目乐观。毕业生一般在较安稳而顺利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圈子很窄,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认为过去学习生活比较顺利,今天求职择业未必艰难。这种过于乐观、盲目自信的心态,在求职择业中必然碰壁失意。

第五,“求职竞争就是关系竞争”。有的毕业生认为,求职择业竞争并非人才素质竞争,而是看谁路子广、后台硬。因此,某些毕业生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而是通路子、结对子、托门子、递条子、送票子。这种不择手段的求职,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

第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择业机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一些人希望无拘无束地自由选择职业,不愿受国家就业政策、人事制度、招生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限制。这实质上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实践中必然招致挫折和失败。

第七,“天南海北深广口”。据抽样调查显示,毕业生中71%要求去沿海发达地区,28%愿留在大中城市,只有1%愿回到农村。宁愿到沿海城市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边远地区发挥特长;宁要东南一张床,不要西北一套房。把求职择业目标锁定在天南海北深广口(即:天津、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海口),很少考虑专业特长、事业发展和国家需要,由此导致竞争更激烈,形成不良竞争态势,很难如愿以偿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第八,“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有的毕业生认为首次择业关系一生前途,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选好一个单位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终身厮守,甚至“在一棵树上吊死”。这种缺乏市场观念的求职观,使毕业生难以在人才市场中找准人生的最佳坐标。

(3)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指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或倾向。毕业生求职择业标准不同、心理倾向不同,主体与客体矛盾,求职择业目标一旦难以实现,心理将会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心理障碍。

第一,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

一是焦虑。它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如:毕业生求职择业中总是担心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专业特长是否对口;用人单位可否选中;被拒聘该如何;选择失误怎么办;遭父母反对又怎样决策等等。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毕业生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二是怯懦。它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毕业生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怕见主考官,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怕说错话,甚至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这种自怯心理,常见于一些女生或性格内向或抑郁质的学生。

三是冷漠。它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这种冷漠心理,常存在于求职过程中多次受挫折的学生身上。(www.xing528.com)

四是孤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一旦未能如愿,则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这种自傲心理,多见于一些自身条件较优的学生身上。

五是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他们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这种心理多见于家境差,或自我意识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毕业生,特别是存在于一部分女生之中。

第二,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是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导致许多心理困惑的产生。

二是一些企业在录用上还存在首先看求职者的毕业学校,甚至对大学毕业生有能力和素质认知上的偏见。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用人单位挑肥拣瘦,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认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不得已的选择,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感,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容易产生自卑或者自弃心理。

三是毕业生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大都是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平平,本身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强和方法不当等问题。心理承受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高,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关注,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3.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心理调适的方法。心理调适,就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积极变化的过程。它能帮助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心理调适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情绪转移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第二,适度宣泄法。大学生择业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第三,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呼吸松弛法:稳、慢、深呼吸,每分钟呼吸10~15次,一般进行20次以上;又如想象松弛法:运用想象力,以愉悦心境。或沐浴阳光,聆听海浪;或漫步幽径,观赏花草。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第四,自我安慰法。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这样就能缓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重新找回自信,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

第五,自我激励法。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或者写在纸上,或者找个旷野大声地喊出。这些对走出自卑、消除怯懦有一定的作用。

第六,理性情绪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除了。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了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要善于从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观念,综合、概括出理性的看法,并对比两种观念下个人的内心感受,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误区。

就业本身就是毕业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最后才获得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及时调整心态,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2)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同时,大学毕业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有一种说法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意思是说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想的有一定差距,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提高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十分理想的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选择一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实际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这些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3)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仅仅满足生存的需要。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也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毕业生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大学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

(4)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主动寻找机遇。

第一,理智地评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气质、个性特点、知识结构、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然后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是气质上,要清楚自己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不同气质类型,适宜不同的职业范围。一般来讲,胆汁质型宜于应急性强、难度大、竞争激烈、冒险性大和风险性高的职业;多血质型适合从事多变的社会性工作;黏液质型适宜持久细致的工作,如科研、医务、财会等;抑郁质型适合某一较深领域(如哲学、古籍等)的研究工作。

二是性格上,要考虑属于内倾型或外倾型。前者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适合深沉细致的工作,如图书管理、情报翻译、理论研究、计算机操作等;后者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适合自我表现性、自我强调性、适应性和敏捷性、灵活性工作,如记者、律师、公关、外交等。

三是知识结构上,大学毕业生是将要从事较强专业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为能胜任工作,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实践操作能力也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种实践技能。

四是能力上,应分析能力类型。思维型能力者,适宜选择概括性、抽象性较强的工作;艺术型能力者,适宜选择形象性、具体性较强的工作。

第二,客观地看待社会。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较低,物质和文化生活还不丰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人才供求矛盾相当突出,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与健全之中。

第三,多参加招聘会,主动寻找机遇,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还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及时把握,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5)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期心理压力沉重的现状,如何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和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必须面对和着手解决的热点问题。

第一,从社会而言,应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毕业生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就业法规建设,使就业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保证就业市场公平竞争。

第二,从学校而言,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全面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校应通过从入学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规划的理念、搜集相关就业政策和信息、培训就业技巧等方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有助于培养毕业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有助于他们摆脱困境,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有助于他们客观地认识所面临的困难,树立信心,从而顺利就业。

第三,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和正确调适。毕业生在就业前,一般情况下,应该做好以下心理准备:

一是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要正确选择职业,就必须及时转换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成一件正在供别人选择的商品,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尽快地进入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的角色,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的现实,学会主动推销自己,并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包括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正确认识。全面衡量、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生理特征,用现实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才有可能在求职时扬长避短,从而避免盲目求职或好高骛远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三是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产生畏缩甚至恐惧的心态也很正常,关键是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丧失信心,失去开拓新生活的勇气。

四是做好提高自己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自学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心理准备。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应急之法,要能在毕业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关键还是要在平时通过扎实的学习培养出充足的自信,不断磨炼顽强的意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根本。

总之,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毕业生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弄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地选择职业,也就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求职择业观念,也必将对大学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6)积极调整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应当自觉地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给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困扰。因此,要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绝对的人格健全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顺利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