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准备过年的步骤及过程|清代为过年特别准备,故宫疑案揭秘

准备过年的步骤及过程|清代为过年特别准备,故宫疑案揭秘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历腊月,就是十二月,从初一日就开始准备过年。清代皇帝过年有亲笔写“福”字的习俗。在职三十一年间,得到“福”字二十四幅,他把这些“福”字加以装裱,挂在厅堂,命名为“二十四福堂”。腊月初八后,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初八日,皇宫内,在中正殿前举行仪式。上书房“自彩服日,至次年初五日,不入学”。后来一个月中的三个十天分别称为上浣、中浣、下浣。这一天,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准备过年的步骤及过程|清代为过年特别准备,故宫疑案揭秘

农历腊月,就是十二月,从初一日就开始准备过年。

第一件事:皇帝开笔写“福”字。清代皇帝过年有亲笔写“福”字的习俗。从康熙帝开始,将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张贴于后宫等处,有的则赐给王公大臣等人,当时人们以获得“福”字为荣。乾隆二年(1737年),定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斋开笔写“福”字,以后岁以为常。

皇帝写“福”字很有讲究。毛笔是黑漆笔管,管上刻有金色“赐福苍生”四字。写“福”字多用绢,先涂上丹砂,再绘以金云龙花纹。

恭王府花园里今存的大红“福”字,就是康熙帝的真迹。据恭王府管理处原副主任刘霞介绍,这个“福”字有五个特点:第一,左偏旁的“示”,草书像“才”字;第二,左偏旁的“示”,草书又像“子”字;第三,右偏旁“畐”的上半部,草书像“多”字;第四,右偏旁“畐”的下半部“田”,草书像未封口,表明疆土无垠,国富民殷;第五,右偏旁“畐”整体看像草书“寿”字——所以,人们联想这个“福”字蕴含着五层意思: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清帝当时写的“福”字虽然多,但留存下来的却很少。因此,恭亲王府花园的“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 恭王府花园“福”字碑

乾隆年间,曾任礼、户两部尚书的王际华是一个幸运者。王际华,浙江钱塘人,乾隆十年(1745年)探花,就是一甲第三名。在职三十一年间,得到“福”字二十四幅,他把这些“福”字加以装裱,挂在厅堂,命名为“二十四福堂”。

第二件事:大臣献吉祥字画。早在南宋时,就有大臣向宫廷进献吉联、画轴的习俗。清朝官员,更加重视。每年从腊月初一日起,内廷的文臣就撰写各宫新年悬挂的椒屏、岁轴,呈皇帝御览之后交内务府,按照吉语内容,绘制景物图画,并在上面题词,做成吉祥字画,向后宫进献张挂。

第三件事:正常听政。

腊月初八后,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

腊八 相传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成佛日。早在北宋汴梁(今开封)有僧、俗在腊八日,煮果子杂料粥,称“腊八粥”,互相馈赠。清宫煮腊八粥,用料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等,及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葡萄干红糖等。

初八日,皇宫内,在中正殿前举行仪式。中正殿位于紫禁城雨花阁之北、建福宫之南,是清宫藏传佛教唪(fěng)经及办佛事的重要场所,后被焚毁。届时,在殿前设黄毡圆帐,称“小金殿”,皇帝升殿,御前大臣陪侍,众喇嘛在殿外唪经,由达赖喇嘛或章嘉胡图克图,为皇帝拂拭衣冠,除灾去邪,以祓(fú)不祥。在宫外,皇帝派亲王、郡王、大臣,到雍和宫管理煮粥、献粥、施粥等事。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在明朝时是没有的。

■ 雍和宫煮粥大铜锅

放爆竹 清宫规定,腊月十九日始放爆竹。放爆竹之俗,魏晋以前就有记载。相传:西方山中有一种像人的鬼,长尺余,一只足,名叫“山臊”。如果有人触犯了它,它就令人发冷发烧。当地人将竹子放入火中,竹爆声响,“山臊”惊惧而逃,人们得以消灾。后到宋代,用纸做炮仗,但仍称“爆竹”或“炮仗”。清宫在腊月二十四日以后,若皇帝出宫,每过一门,太监便放爆竹一声,入宫也是这样。爆竹跟着皇帝放。在内廷执事的太监、官员,根据爆竹声的远近,可了解皇帝的行踪。

封印 封印就是把印章封存起来,表示放假、不办公了。在过小年之前的四天里——腊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布告天下,各个衙门,照例封印。宫殿封印,举行仪式:将宝印安放在交泰殿中供案上,设酒果,点香烛,请皇帝拈香行礼,内阁有关官员捧着宝印出殿,到乾清门外,洗拭宝印后,捧入殿内,加以封贮。来年正月,吉日开封。开宝印时,礼仪同前。如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封印,康熙帝不御门听政。午时,康熙帝向太皇太后、皇太后宫问安。(《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甲辰

封印后,各部院衙门的掌印官员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谢一岁辛劳。封印之后,京师“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但是,封印后各衙门休假,一些“乞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亦恶俗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彩服日 腊月二十一日是“彩服日”。上书房“自彩服日,至次年初五日,不入学”。(章乃炜《清宫述闻》)学生开始放寒假。“彩服日”有个典故,按唐朝制度,官员每十天洗沐,就是洗澡沐浴,休息一天。后来一个月中的三个十天分别称为上浣、中浣、下浣。《燕京岁时记》说:“儿童之读书者,于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放年学,就是今天的放寒假。开学的时间,皇家是正月初六,民间是过了正月十五。所以皇家放年假(寒假)约一周半(因为第一周是半课,就是半天上课);民间放年假(寒假)四周。

■ 灶王神位

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1〕灶神习俗,历史很久远。灶神传说,先秦已有,说法不一,没有确证。据载:汉武帝初年,大臣以祀灶可化丹砂为黄金,以黄金为器皿可以延年益寿,因而皇帝开始亲自祭灶。祭灶,古用黄羊。据《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有一个人叫阴子方,因杀黄羊祭灶,后暴发,成巨富,这个习俗遂沿袭下来,但普通百姓家是做不到的。民间祭灶,用南糖、关东糖、糖饼等。为什么用糖呢?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说好话。元代王恽谓:岁末二十四日诸神上天,家人如设供祭灶。灶君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扬善隐恶。所以祭灶都用糖,以甜其口,以粘其口。民间谚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完之后,将灶神像揭下焚烧。到除夕接神时,再供奉新灶神像。这一天,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www.xing528.com)

清朝宫中祭灶与北京民间一样,在腊月二十三日。不同的是:其一,地点。具体地点在坤宁宫煮祭肉的大灶前。其二,贡品。祭灶神时,要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摆供品;供品共三十三种,并由南苑猎取黄羊一只,使用盛京(今沈阳)内务府进贡的麦芽糖(关东糖)。其三,帝后分别主祭。汉族祭灶神,禁妇女主祭。(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清宫祭灶神时,皇帝、皇后等先后到坤宁宫的佛像前、神龛前、灶神前拈香行礼。皇帝礼毕回宫,皇后再行祭礼。(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六)

上灯 清宫规定,腊月二十四日,上天灯、万寿灯。这一天,总管内务府大臣率领太监举着灯进乾清门,将天灯安设在乾清宫两侧的丹墀内,将万寿灯安设在丹陛上。从安设之日起,每晚点燃天灯,到二月初三日出灯为止。自安设之日始,万寿灯每日升灯联,至除夕由内务府大臣率员役换联,并安两廊栏杆的灯。于除夕,元旦,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日上灯,至正月十八日出灯。2019年农历新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了天灯和万寿灯,让今人亲睹旧京习俗。

■ 天灯(复制)

■ 万寿灯(复制)

张挂宫训图 腊月二十六日,清宫按年俗,张挂宫训图。在张挂门神春联之日,东、西六宫各挂宫训图赞一份于东、西墙,每图都画历代有美德懿行的后妃故事一则,作为后妃的榜样,至次年收门神之日撤下后收贮。各宫所挂的宫训图有:景仁宫《燕姞梦兰图》、承乾宫《徐妃直谏图》、钟粹宫《许后奉案图》、延禧宫《曹后重农图》、永和宫《樊姬谏猎图》、景阳宫《马后练衣图》、永寿宫《班姬辞辇图》、翊坤宫《昭容评诗图》、储秀宫《西陵教蚕图》、启祥宫《姜后脱簪图》、长春宫《太姒诲子图》和咸福宫《婕妤当熊图》。

各宫贴春联 春联就是桃符。早在战国时有桃梗(桃木人),晋时为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位神名,或画此二神的像,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后改为在纸上书联语。古之桃梗、桃符都用来辟邪驱鬼,改为联语之后,多为吉祥词句。入腊月就有文人墨客,在书房,在市肆书写春联,准备过年。祭灶之后,千门万户,粘挂春联,焕然一新。民间或用朱笺,或用红纸,但清宫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春联原是中原民俗,清定都北京后,也在宫中挂春联。但满俗与汉俗不同,汉族春联用红纸,宫廷春联用白绢。唯有皇帝所书的“福”字、“寿”字、春联等,凡是赐予亲近臣工的都用红色。这可能与考虑到汉族忌白的习俗有关。我在这里补充一句: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崇尚的颜色是不同的,如殷人尚白、周人尚红、秦人尚黑、元朝蒙古人尚白、明朝汉人则尚黄等。

门神 贴门神也是中原汉族的古俗。汉代文献记载,上古时有神荼、郁垒二人,曾在度朔山中桃树下,以苇索缚恶鬼喂猛虎。于是当地县官命以桃人、苇索及画虎陈于门,用来驱鬼,后演变为绘神荼、郁垒二人像为门神。又传说:一天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哭号,命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戎装立于门外,果然一夜平安无事,于是令画此二人像挂于宫门,后来就成为辟邪的门神。

清宫规定于每年腊月下旬张挂门神,来年二月初三日撤下贮存(清宫是挂门神,年后请下,妥善保存,来年再用;民间是贴门神,过年后不请下,来年换新的)。清宫年节所挂的门神,为丝绢质,装裱框架,用沥粉贴金或用泥金描画,也有高丽纸画。所画神像,现在故宫尚存的多为将军,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画像。画工精细,制作考究,具有宫廷特色。(万依《故宫辞典》)

■ 乾隆帝御笔春联

■武门神

掸尘 清宫规定,每年腊月,宫中清扫,大搞卫生。内管领事务处择吉日、吉时通知宫殿监,宫殿监预先奏闻。届日,内管领及员役进“内右门”,由“月华门”入乾清宫、坤宁宫扫除尘土。在扫除过程中,宫殿监率首领、太监负责防范照料。十二宫等处扫除事宜,由宫殿监传知各宫太监自办。

得禄 每年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日,在中正殿前设供献,并设冠袍带履等物,皇帝御小金殿。喇嘛一百八十四人,手执五色旗旋转,唪护法经。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肖。又扮一鹿,众神护而分之。“鹿”与“禄”谐音。这本来是满洲狩猎获鹿的庆贺仪式,入中原后变成“得禄”的吉祥意思。

打鬼 清宫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日,在中正殿立一个草人(或云面人),佛事完毕,众喇嘛将草人出至神武门外送之。这类似古代大傩、逐疫的意思。清宫称作“跳布扎”,俗称“打鬼”。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喇嘛三十六人在中正殿前唪迎新年喜经。

祭祖 除夕前一日,早,祭祖。如康熙帝躬诣太庙祭祖,致祭毕,回宫。(《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丁未)祭祖的祭仪:奉先殿清代列圣(已故诸帝),列后(已故诸后)合祭于前殿,称祫祭。事先致斋、视牲、书祝版、设乐舞及供品。遣官分别到供奉远祖的后殿和供奉太祖以后各帝后的中殿,告将同时请至前殿行袷祭之礼,并奉祝版、上香、献爵,行三跪九叩礼,是为祗告。并于前殿设好神座。至祭日,日出前七刻,公一人率宗室官八人,诣后殿上香行礼后,捧肇祖帝后、兴祖帝后、景祖帝后、显祖帝后神牌,亲王一人率宗室官若干人,至中殿上香行礼后,捧太祖帝后及以下各代帝后神牌,依次至前殿,安于神座上。皇帝盥洗就位,祫祭仪开始,读祝辞,迎神,乐奏《开平之章》;初献,乐奏《肃平之章》,舞干戚之舞;亚献,乐奏《协平之章》,舞羽籥之舞;终献,乐奏《裕平之章》,舞同亚献;受胙、撤馔,乐奏《咸平之章》;还宫,乐奏《成平之章》,皇帝率群臣最后行三跪九叩礼;送燎,王公二人率宗室觉罗官恭奉各神位还于中殿、后殿。礼成。

荷包 清宫对蒙古王公的礼节。清前、中期,每至岁末皇帝赐蒙古亲王大荷包一对,内装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小荷包四对,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又赠小荷包一个,内装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

过年准备事宜就绪后,就正式开始过大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