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清台湾历史:台湾军民抗英斗争

晚清台湾历史:台湾军民抗英斗争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定海失陷清廷大为震动,道光皇帝动摇了当初的禁烟和抵抗政策,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赶赴广州办理中英交涉;同时,以“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和邓廷桢革职查办。同时还派出一支舰队至台湾海面,以图牵制台湾的守军。9月中旬,台湾南北路各口洋面均发现有英舰窥伺游弋,台湾保卫战一触即发。港口居民均受官府约束,不予理会。守军发炮还击,击毙两人,登陆英兵始退出。而英军被击退则被中国官员视为一大胜利。

晚清台湾历史:台湾军民抗英斗争

侵华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后,对广州进行封锁,但由于广东军民早有防备,侵略者无隙可乘,遂转而向北窥伺。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英国侵略军进犯厦门,被击退后又北驶浙江,攻占防御薄弱的定海。面对闽浙沿海警讯频传的紧张局面,闽浙总督邓廷桢意识到台湾防务的重要性,他在上清廷的奏章中指出:“闽洋紧要之区,以厦门、台湾为最,而台湾尤为该夷歆羡之地,不可不大为之防。”[8]并饬令台湾镇、道及澎湖协营等准备周防,严守口岸。道光皇帝也认为“台湾孤悬海外,防堵事宜尤应准备”,对邓廷桢的意见表示赞同,并下旨指派对情况“最为熟悉”的在籍原浙江提督王得禄与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台湾兵备道姚莹等人共同商酌,“同心协力,以资保卫”。[9]

道光二十年六月十八日,一艘双桅英舰出现在鹿耳门外,在马鬃洋深水外洋游弋。达洪阿、姚莹与台湾知府熊一本接获禀报后即出示封港,一面派水师左营千总李瑞麟、中营把总杨得器、外委沈春晖等坐驾渔船,督带兵役,分赴鹿耳门南北巡查防守,一面飞饬北路厅、县、营一律防堵。十九日,虽然英舰未与台湾守军接战即自行向西南方向驶去,但已揭开了英军侵扰台湾的序幕。七月二十日,达洪阿、姚莹联名向福建督、抚报告,提出加强台湾防备的七项紧急措施:(1)募壮勇以贴兵防;(2)派兵勇以卫炮台;(3)练水勇以凿夷船;(4)习火器以焚贼艘;(5)造大舰以备攻战;(6)雇快船以通文报;(7)添委员以资防守。[10]在全台17处海口分别最要、次要,配备兵力,共用防夷弁兵、屯丁3966名,乡勇3350名,水勇520名。“或配商船、战船堵防内港;或在炮台、炮墩日夕登陴。”[11]同时在无炮台的口岸临时建造炮墩,其办法是先以竹篓盛沙作墩,上堆沙袋为垛。墩外围以粗大竹筒,筒长一丈,埋地五尺,其上五尺竹节打通贮水,编连排插。并多备牛皮、网纱、棉被以避枪炮。还在炮台、炮墩要隘之处挖掘壕沟,配以钉筒钉板、钩连枪、铁蒺藜、竹签等,以防英夷登岸。为了弥补台湾口岸众多,水陆兵弁不敷分拨,又传令绅耆及各庄总董、头人团练壮丁,自一二百名至七八百名不等,通计全台二厅四县团练壮勇1.3万余人。预备一旦有警,半以守庄,半出听候调用。[12]在设防备战方面,做到妥密无误。

英军在攻陷定海之后继续北上,于8月抵达天津河口,通过直隶总督琦善投递巴麦尊给清政府的照会,提出赔款、割地、通商等无理要求。定海失陷清廷大为震动,道光皇帝动摇了当初的禁烟和抵抗政策,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赶赴广州办理中英交涉;同时,以“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和邓廷桢革职查办。琦善抵达广州后与英国全权代表义律进行谈判,因琦善不敢接受义律提出的割让香港等条款,最终没有达成协议。中英双方对此次谈判均不满意,道光皇帝对琦善与英方的谈判表现极为不满,痛斥“甘受逆夷欺侮戏弄”,将其革职拿办;而贪得无厌的英国却认为义律勒索的侵略权益太少,且违反政府指示撤出舟山,决定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13]

8月,璞鼎查到达香港,随即率英舰再次北犯,于8月27日攻占厦门。厦门是台湾与大陆联系的最主要通道,厦门失守,使台湾的形势愈觉孤危。英军在攻占厦门之后,其舰队主力继续北上,相继攻陷了定海、镇海与宁波。同时还派出一支舰队至台湾海面,以图牵制台湾的守军。9月中旬,台湾南北路各口洋面均发现有英舰窥伺游弋,台湾保卫战一触即发。9月29日(八月十五日),英军双桅运输船“纳尔不达”号在鸡笼洋面游弋,30日,该舰突然驶进口门,对二沙湾炮台加以轰击,打坏兵房一间。艋舺营参将邱镇功、淡水同知曹谨督同军民发炮还击。邱镇功并手放一炮,击中“纳尔不达”号。该船桅折索断,即随水退出口外,海浪骤起,冲礁击碎,英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邱镇功及曹谨等率兵驾船分头追赶截杀。根据达洪阿、姚莹的奏折,此次战斗文武义首人等“前后共计斩馘白夷五人,红夷五人,黑夷二十二人,生捦黑夷一百三十三人,同捞获夷炮十门、搜获夷书图册多件”。[14]

自开战以来,中方连遭失利,在台湾战场上击碎英舰、虏获英兵使中国官员大受鼓舞。道光皇帝览奏之下,嘉悦之至,在奏折上朱批:“可称一快,甚属可嘉!”[15]一面下旨从优议叙有功官兵,台湾镇总兵达洪阿着赏换双眼花翎,台湾道姚莹着赏戴花翎;一面饬令福建督、抚拨银30万两,迅速解赴台湾,补充经费。并允准已革候补同知前台湾县知县托克通阿、丁忧候补同知前署澎湖通判徐邦柱、休致通判衔前福清知县卢继祖留于台湾以补海外军务紧急,差委乏人之虞。为了防止英军受创之后前来报复,道光皇帝还谕令达洪阿等严饬在事文武添派兵勇,严密防范,不可因获有胜仗,稍存大意。并命令原驻扎在澎湖的前任提督王得禄移驻台湾,协同守卫。

果然不出所料,时隔20天,英军再次来到。九月初五日,有三桅英船一艘驶抵鸡笼口,并放下杉板船进口窥探,声言要索还前被俘英兵,每名愿出洋银百元。港口居民均受官府约束,不予理会。艋舺营参将邱镇功、淡水同知曹谨等迅速加强鸡笼、沪尾周围的防卫,在各要隘暗设炮位,埋伏把守;同时实行坚壁清野,将港口内居民向内陆疏散迁避。英舰见无动静,于十三日突进口门,直扑二沙湾炮台,发炮轰击,并派小股英军强行登陆。守军发炮还击,击毙两人,登陆英兵始退出。双方炮击持续至次日中午,此时总理姜秀銮亦率领壮勇到场助战。英军见人众山险,不敢仰攻,于十四日午刻驶逃出口,向北窜去。在此次战斗中,中方炮台石壁被英军攻破,二沙湾及三沙湾两处兵房亦被炮火摧毁,并损失“波”字哨船一只,兵勇亦有数人受伤。而英军被击退则被中国官员视为一大胜利。道光皇帝在接获达洪阿的奏报后认为“两月之内连获胜仗,甚属可嘉”,对达洪阿、姚莹、熊一本及在事出力各员弁兵勇义首人等再次予以嘉奖。[16]对于台湾官员“挑取民勇作为新兵,分配各营支领归伍”的做法予以肯定。道光皇帝还认为英军“犬羊成性,未必不仍图报复。设或大帮匪船再行豕突前来,不可不先期防范。……断不可稍存轻敌之见,致涉大意”。[17]特别是从奕山等奏折中得知英人有“遣人回国添调兵船,于明春滋扰台湾”的消息后,道光皇帝对台湾抗英的形势更加关注。对“万一该逆大队复来,该处驻守弁兵及招募义勇是否足资抵御?其如何定谋决策、层层布置可操必胜之权?”等问题一面命达洪阿、姚莹与王得禄悉心定议,会衔具奏,一面令闽浙总督怡良等确探情形,据实奏闻。(www.xing528.com)

英军虽然接连两次受挫,但并未放弃对台湾的军事侵扰。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二十四日,又有三桅英舰三艘在淡水与鹿港二厅交界的五叉港外洋出现。鉴于夷情诡诈,达洪阿、姚莹遵照“不与海上争锋”的上谕,准备“以计诱其搁浅,设伏歼捦”,并雇募渔船,假做汉奸,在北路一带港口侦探。三十日,一艘三桅英舰随带四只舢板欲进入淡、彰交界的大安港,后见港口兵勇众多,攻扑不进,退出外洋。后来猫雾捒及大甲巡检雇渔船,扮做汉奸与英舰接触,诱其从土地公港驶入,结果该船为暗礁所搁,歪侧入水。守军乘机施放火炮,奋力攻击,其船遂破,英兵纷纷落水。守军兵勇合力围击,“杀毙白夷一人、红黑夷数十人,生捦白夷十八人、红夷一人、黑夷三十人、广东汉奸五人,夺获夷炮十门,又铁炮一门、鸟枪五杆、腰刀十把,均系镇海营中之物”。[18]

当道光皇帝接到达、姚获胜的奏折时,“嘉悦之怀,笔难罄述”,嘉勉其“智勇兼施,为国宣威”。除了照例对所有在事出力文武员弁及义首、义勇人等予以褒奖外,还“赏达洪阿加太子太保衔并赏加阿克达春巴图鲁名号,姚莹著赏加二品顶戴”,二人均交部从优议叙。[19]

经过两次重创之后,英军再也不敢轻易犯台,但却利用汉奸及勾结一部分沿海“草鸟匪船”在淡水、鹿港、彰化、嘉义、打狗及瑯峤等各处窥伺骚扰。由于守军防范严密,多次击沉草鸟匪船,并生擒汉奸多名,英军见无隙可乘而退去。

自中英开战两年多来,大陆处处损兵折将,丧师失地,而台湾的抗英斗争却能连战皆捷,这其中原因除了侵台英军非其主力之外,主要还与台湾军民团结一致、奋勇杀敌及地方官员严密防范、指挥得当有关。台湾兵备道姚莹在致福建巡抚刘鸿翱书中曾指出:“鸡笼之夷,虽以冲礁,大安之夷,虽云搁浅;然台湾擐甲之士,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乘危取乱,未失机宜。夷船前后五犯台洋,草鸟匪船勾结于外,逆匪巨盗乘机数乱于内,卒得保守岩疆,危而获安,未烦内地一兵一矢者,皆赖文武士民之力也。”[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