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空军抗战:一·二·八的壮举

中国空军抗战:一·二·八的壮举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二八”抗战中中国空军装备的美国型号飞机这次空战,敌我力量悬殊,中国飞行员没有辉煌的战绩,没有惊人的记录,但它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战斗本身。“一·二八”空军抗敌,使觉醒的中国人认识到航空的发展使战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要打败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

中国空军抗战:一·二·八的壮举

1932年1月,九一八事变后四个月,日本又向素有“东方明珠”之称的上海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日军的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的极大义愤,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此时军政部航空学校刚迁到杭州笕桥不久。日军在我国领空横行,派轰炸机远征杭州,企图毁灭笕桥。面对疯狂的日军,年轻的中国空军正式参加了抵御外侮的战斗,开始了中国空军与日军的第一次交锋,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抵御外敌的空中作战行动,揭开了中国空军的抗战序幕。

从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淞沪作战中,日本参战兵力近10万人,包括“风翔”和“加贺”号航空母舰在内的各型舰艇约80艘,各型飞机300余架。中国参战兵力约5万人。航空署的第二队队长石邦蕃率领第六队飞机5架和第七队飞机4架从南京飞赴上海助战,洛阳航校教育长旅美归侨黄毓沛驾驶美式飞机到沪参战,广东航空第二队的飞机也到沪助战。中国参战飞机共有32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空军在苏州、杭州、上海等地协同第十九路军作战,与十倍于我军的敌人进行了五次空战。

2月5日,在上海虹桥机场上空,中日空军进行首次空战。中国空军印度籍飞行员朱达先等驾驶4架“林柯克”式、“可塞”式驱逐机与日机发生激烈战斗。朱达先的战机多处中弹,在腹部和足部均受伤的情况下,他摆脱日机纠缠,在虹桥机场紧急降落,被送往医院。此时刚告别新婚妻子的第六队副队长黄毓铨,目睹朱达先负伤,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登上了朱达先受伤的飞机向天空冲去,当飞机增速升高之际,骤然操纵失灵坠地,壮志未酬的年轻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二八”抗战中中国空军装备的美国型号飞机

这次空战,敌我力量悬殊,中国飞行员没有辉煌的战绩,没有惊人的记录,但它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战斗本身。因为这毕竟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空战,中国人在自己的领空抵御了入侵者,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自首次空战后,航空署选定了南京与上海之间的苏州作为中国空军的前进基地,把主要作战飞机集中在苏州机场,并设置了指挥所。这样既可以支援上海战场,又可以捍卫首都南京。这一动向引起日军注意,多次对苏州机场侦察,并轰炸机场。鉴于此,航空署决定将前进机场迁往杭州笕桥机场。

在“一·二八”抗战中,一位美国飞行员为了正义与人道,在抗击日军飞机中,献出了生命,他就是罗伯特·肖特。肖特原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飞行员,1930年受聘美国波音航空公司,担任该公司出售给中国的“波音-218”式飞机试飞员兼教练。1931年6月,被南京国民政府航空署聘为军政部航空学校飞行教官。他到上海时,正值“一·二八”抗战爆发,他亲眼目睹日本飞机在中国狂轰滥炸,无数手无寸铁的百姓死于血泊之中,心中对日本侵略者充满憎恨。同时,他也为中国第十九路军将士奋勇抗敌的英勇精神所感动,多次表示要与第十九路军并肩作战,抗击残暴的侵略者,维护人道和正义。

▲肖特

2月20日,肖特驾驶“波音-218”式战斗机从上海飞往南京时,与3架日机不期而遇。他在优势的日军面前毫不胆怯,勇敢地驾驶单机迎战。在20分钟的激战中,击伤日机2架,并安全飞抵南京。(www.xing528.com)

▲肖特X66W号波音218座机

2月22日,肖特再次驾机在苏州上空与6架日机遭遇。在绝对劣势下,他充分发挥“波音”式飞机速度快的优势,反复穿插,机智地摆脱敌人,重点攻击日军长机,终将小方大尉驾驶的长机击毁。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日军击中,飞机坠落在苏州吴县车坊乡高店镇浮槽港口水中。年仅27岁的肖特,远涉重洋,自愿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噩耗传开,各地民众无不敬佩和感动,许多报纸报道了这一消息。为表彰他的援华抗战,中国政府特追赠他为空军上尉,并电请他的母亲和弟弟来华参加他的葬礼,以最高荣典将其遗体葬于上海虹桥机场附近。4月24日,上海各界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和公葬典礼。人们盛赞肖特,“所流热血,可作中美两民族之胶漆”。

击落肖特飞机的日军飞行员生田乃木次成为日本空战史上有击落纪录的第一人、日本空战史上的第一个荒鹫武士。对于肖特的死,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提道:“当年肖特义无反顾地咬住轰炸机不放,是因为不远处的苏州车站上,一列载满妇女与儿童的难民列车正要出站,而车站正是我们空袭的目标。”

肖特牺牲后的第四天,中国飞行员又一次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抗击了日本侵略者。

2月26日,6架日本轰炸机在9架驱逐机的掩护下,空袭杭州附近的乔司机场,中国空军航空第二队队长石邦蕃和第六队分队长赵甫明分别驾“容克K47”“可塞”式飞机首先迎战,广东航空第二队队长丁纪徐驾驶“容克K47”接着起飞,吴汝鎏、陶佐德、余彬伟、陈信源、刘沛然等也分别驾机升空。石邦蕃在激战不久,左臂中弹,仍坚持用右手驾机兼发机枪继续作战,后在发动机中弹起火的情况下,紧急关闭电路、油门下降,安全降落。赵甫明驾机在第二次冲入敌编队作战时,遭3驾日机围攻,被击中胸部,迫降着陆。日机这次袭击,由于遭到中国空军的顽强抵抗,投弹命中率很低,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战斗结束后,石邦蕃被紧急送到医院,结果截去左臂,成为一时很负盛名的“独臂空中英雄”。而赵甫明被送入医院,弹片深嵌肺内,需要及时手术,将肺伤一侧切除。当他得知后,深感手术后不能再为祖国效力,于是他拒绝手术,直到停止呼吸。为纪念这位英雄,国民政府将乔司机场改名为“甫明机场”。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国空军飞行员满腔热血,勇敢顽强,但同时也暴露了中国空军武器装备落后、飞机机种杂、航速性能各异、缺乏统一指挥、配合不密切等不足,经过战斗损耗的飞机一时难以补充,南京政府电令全部机队撤到安徽蚌埠待命。

“一·二八”空军抗敌,使觉醒的中国人认识到航空的发展使战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要打败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