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空军成立,抗战时期发展

中国空军成立,抗战时期发展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8年中华民国空军正式编队成军,初具规模。第一批学员200名,在中央空军中作为第二期,原航空班招收的学员作为第一期。1933年2月,中国空军成为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兵种。5月,航空委员会划定全国六个空军区,确定各区的实力、配备与编制。至此,中国空军除新疆等少数地方外

中国空军成立,抗战时期发展

飞机的出现引起了正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孙中山先生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在飞机诞生之际,他正在美国从事革命活动,亲眼看到了飞机的问世,亲身经历了人类航空时代的到来。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科学地预见到飞机在军事上和国家建设上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并为这一思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10年,孙中山在美国指示旅美同盟会组织华侨青年学习飞机制造与维修技术,以便将来回国服务,同时要求把培养航空人才作为同盟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他积极兴办航空学校。1914年,在日本兴办“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1919年在美国建立训练飞行人员的图强飞机有限公司,后又在美国开办了美洲华侨航空学校和旅美中华航空学校,1924年在广州建立广东航空学校。这些航空学校培养了一批航空人员。在创办航校的同时,孙中山先生还派人出国学习航空技术。1915年他派20余名华侨青年进入美国飞行学校学习。这些留学人员在孙中山创建空军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成为中国空军的骨干。

为发展航空事业,孙中山先生还积极组建航空队。辛亥革命后,他号召广大华侨行动起来,组织华侨革命飞行团回国支援革命,并以美洲三藩市飞行器公司的名义筹集经费,招募航空人员。同时还在广东革命陆军中成立了飞机队,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航空队。1917年,部分赴美留学的毕业生组成航空队回国参加革命。1920年,又组建“中山航空队”。正是这些航空队,后来经过合并归建,发展壮大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救国力量。

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思想中,非常强调自己制造飞机,发展航空工业。1922年,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成立飞机厂,并于1923年在杨仙逸厂长的主持下,自行设计制造出广东省第一架国产飞机。经过多次试验后,6月,在广东大沙头机场举行命名典礼,孙中山和宋庆龄参加了典礼,并以宋庆龄的英文名字给飞机命名为“乐士文”一号。宋庆龄乘飞机在广州上空游览一周,并和孙中山在飞机前留影纪念。孙中山对中国人自己能制造飞机十分赞赏,为此题写“航空救国”。

▲孙中山题词

1921年7月8日,孙中山在致廖仲恺函中,叙述了所拟著的《国防计划》一书,内容要目共62项,有关航空与空军的9项,可以看作是“航空救国”的基本纲要,其中有关于建立空军、拟定航空建设发展规划、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教练空军学员、购置航空兵器装备部队、自制研制飞机等各种计划。孙中山为发展航空事业所做的一切也正是遵循这一基本纲要。

1925年,孙中山留下他的未竟事业,与世长辞。但他倡导的“航空救国”理念激励后人为之奋斗,正是“航空救国”促使了航空事业和空军建设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有所发展。

1928年中华民国空军正式编队成军,初具规模。北伐成功后,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招聘航空人员,购买飞机扩充航空力量,同时又从一些地方军阀手中接收了部分航空人员和装备,航空力量有所增强。1928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政府军政部下设立航空署,与陆、海军署并列,负责管理空军编制组织,而空军的作战直接归陆海空军总司令指挥。

为培训造就空军飞行人员,1928年,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设航空队(即中央航空学校的前身)。成立之初,在学校第五、六期学员和军官团中,就有80余人踊跃报考。航空队1929年2月正式开课,到6月改名为航空班,教练用机多数是华侨热心捐助购买的,以支持培养中国的航空人才。1931年3月,航空班83名学员毕业。这些学生分配到航空署机关和各航空队任职。

1931年7月1日,由航空班改组的军政部航空学校在南京正式成立,毛邦初任校长,录取飞行员20名、机械学员45名。9月开始学习训练。12月,校址迁到杭州笕桥。1932年9月1日,笕桥航空学校扩大编制,创立了中央航空学校,蒋介石任校长,毛邦初任副校长。自此,中国有了第一所较具备现代化规模的航空学校。学校聘请以美国空军上校裘伟德为首的顾问团担任全部教练的工作,并筹划训练程序和树立一个高难度的飞行技术标准。第一批学员200名,在中央空军中作为第二期,原航空班招收的学员作为第一期。

当时在全国还有其他航校培训航空人员,如广东航校、云南航校、广西航校、南苑航校等,但从教官、编制、设备、训练等方面看都不如笕桥航校。笕桥航校自成立之日就备受蒋介石青睐,多次亲临视察,并题写了《空军训条》,激励学员:

第一:至高无上,为空军救国独一无二的责任;

第二:为国捐躯,为空军救国杀身成仁的精神;

第三:有我无敌,为空军救国至大无畏的胆量;

第四:服从命令,为空军救国共同一致的要求;(www.xing528.com)

第五:再接再厉,为空军救国尽忠党国的气节;

第六:冒险敢死,为空军救国死中求生的出路;

第七:精密周到,为空军救国持颠扶危的基准;

第八:亲爱精诚,为空军救国共同生死的德性;

第九:质素朴实,为空军救国光明磊落的本色;

第十:自强不息,为空军救国雪耻复仇的志气;

第十一:克服天然,为空军救国战胜一切的本能;

第十二:坚忍不拔,为空军救国最后胜利的要素。

笕桥航校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共毕业七期学员,培训出500多名飞行员,他们多数成为空军的骨干力量。

1933年2月,中国空军成为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兵种。1934年,航空署改组为航空委员会,并迁至南昌,蒋介石亲任委员长,所属航空队扩编为八个队,并建立首都航空处,加紧筹划空军的全面建设。同时聘请意大利空军顾问团。1935年在南昌设立意大利飞行训练班,6月迁至河南洛阳。此时,中央航空学校学员数量不断增加,训练场地和校舍无法容纳,遂将意式飞行训练班改名为中央航校洛阳分校,仍聘用意大利顾问执教。1936年7月,中央航空学校广州分校成立,航空教育步绪完全确定,洛阳分校和广州分校实施初级训练,而笕桥航校成为中高级训练的摇篮。

▲笕桥航校里的飞行员们

1936年,航空委员会迁到南京。中央空军经过扩充和调整,体制日渐完备,部队编制渐渐完成,在美国订购的飞机也不断抵华。5月,航空委员会划定全国六个空军区,确定各区的实力、配备与编制。8月,广东空军编入中央空军后,空军编组为九个大队,三十个中队,全国飞机总数约600余架,飞行人员3000人,机场262处。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广西空军统归中央空军。至此,中国空军除新疆等少数地方外,基本上统一。

在发展空军、培训飞行员的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在着手空军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较突出的是航空工厂的建设。1927年,南京建立的首都航空工厂是最早的航空工厂。后又建立上海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等,这些厂规模不大,有的能仿制飞机,有的只能简单修理。1934年到1935年,先后建立了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和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这三个工厂分别与美国、意大利合办,规模较大,生产和修理了一批飞机,在抗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除建立航空工厂外,国民党政府还建立和完善了各级航空场、站,建立了油弹库和器材库,建设了气象和通讯设施,在抗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