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爱弥尔》中女性的存在境遇

揭示《爱弥尔》中女性的存在境遇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启蒙运动,女性已在知识中有了立足之地,《爱弥尔》一书也给了爱弥尔的伴侣苏菲一个存在的空间并对其施以教育,以便更好地与爱弥尔相匹配。在此,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爱弥尔》中的女性是以何种身份、何种存在状态出场的,她们在全书中所处位置如何?在这里,女性仅被视为点缀与装饰的花卉。

揭示《爱弥尔》中女性的存在境遇

经过启蒙运动,女性已在知识中有了立足之地,《爱弥尔》一书也给了爱弥尔的伴侣苏菲一个存在的空间并对其施以教育,以便更好地与爱弥尔相匹配。尽管这种教育在今天的女性主义者看来完全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反映(前面已有分析)。在此,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爱弥尔》中的女性是以何种身份、何种存在状态出场的,她们在全书中所处位置如何?

30多万字的《爱弥尔》除了第五章有较大的篇幅来论述对苏菲的教育外,其余的一些章节也零星地有一些女性存在,如一个斯巴达的母亲、孩子的保姆、穿着锦绣衣裳的女人、那不忠实又很可怜贪婪的女人、才貌双全的妓女等。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爱弥尔生活中的点缀和过客而已,包括苏菲,她们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有限的,她们的形象都是以作者早已定形的性别刻板印象来评价和描述的。至于这些女性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心理感受,包括爱弥尔最亲密的人——苏菲,却是我们无法知晓的,她们在文本中只不过是随着男性大师的理论脚本起舞罢了。那位斯巴达母亲在国家大义上固然令人尊敬,但她更深刻的丧子之痛却不屑被提及;乳母的挑选是严格的,但从中我们却看不到真正的“人”的灵魂,而是一个制造优良乳汁的动物或“机器”;苏菲思考的永远是讨人喜欢,爱弥尔的高兴与幸福就是她的幸福与高兴,“她不仅不硬要他按照她的兴趣去做,而且自己愿按照他的兴趣去做。要是她是一个女学士的话,她还不如现在这个样子对他更有用处”[69]。这是真实的苏菲吗?真实的苏菲又在哪儿?她到底在想什么?她真实的幸福体验是什么?没有谁听到过她的声音,也没有谁想过要去倾听她的声音,我们听到的只是作者的代言——一个男性的代言而已,用穆勒的话说,我们从文本中了解的仅仅只是女性的替代性感受。所以,波伏娃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即使最有同情心的男人,也无法完全理解女人的具体处境,男人既然急于捍卫他们的特权,而这个特权的范围连他们自己也难以估量,我们就没有理由完全信任他们。”[70]

所以,在《爱弥尔》的整个文本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真实的女性经验,听到真实的女性的声音,女性在其间不过充当了“插花”的位置而已。在这里,女性仅被视为点缀与装饰的花卉。女性主义进行知识检视当然是希望揭露有关女性经验、女性知识被扭曲、被错置的状况,走出那片迷雾缭绕的灰色沼泽,自己主动去插花,甚至去耕耘一块土地,装扮一片蓝天,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注释】

[1]在西方,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高深学问”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概念已广为人知,如文中相互关联的八个方面的论述都是围绕“高深学问”展开的(参见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1.)。在中国,薛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明确将“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作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高等教育的所有范畴都是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的(参见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15.)。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3.

[3]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M]//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1-22.

[4]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M]//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0.

[5]这是中国香港学者周华山博士在云南摩梭人村寨拍摄的一段录像。

[6]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M]//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68.

[7]洛伯.黑夜与它的白天:社会性别的社会建构[M]//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71-272.

[8]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6.

[9]陈敏郎.西方性别历史中之性别秩序的社会建构——性别的相对主体性与性别权力思考逻辑的型构[J].妇女与两性学刊,2001(12):27-48.

[10]如:有女人出现的公共祭典,由于和社群权力及其利益与表现无关,因此将被认为必定是异邦人的祭典;若干与女人有关的祭典不能在白天举行,也不能在城中进行,因为它被归为是与奴隶或其他社会边缘人同一类的祭典。

[11]ZUBER K C.Including women[M]//ZUBER K C.A history of wome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Vol.2(2):17.

[12]DALARUM J.The clerical gaze[M]//ZUBER K C.A history of wome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Vol.2(2):22-23.

[13]THOMASSET C.The nature of women[M]//ZUBER K C.A history of wome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Vol.2(2):1753-1759.

[14]CRAMPE-CASNABET M.A sampling of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347.

[15]李英桃.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国际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6-171.

[16]陈敏郎.西方性别历史中之性别秩序的社会建构——性别的相对主体性与性别权力思考逻辑的型构[J].妇女与两性学刊,2001(12):29.

[17]CRAMPE-CASNABET M.A sampling of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319.

[18]四书五经全译:易经[M].韦连根,李国征,等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231.

[19]四书五经全译:易经[M].韦连根,李国征,等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249.

[20]老子.老子[M].卫广来,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15.

[21]老子.老子[M].卫广来,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53.

[22]老子.老子[M].卫广来,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10.

[23]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M].温海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2.

[24]张祥龙.“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J].江苏社会科学,2002(6):7.

[25]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M]//霍红.中国精英女性大论坛:21世纪我们做女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51-52.

[26]赵宇共.史前时期的社会性别:多学科的历史考察[M]//杜芳琴.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72.

[27]杜芳琴.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提纲)[C]//“发展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高级研修班会议交流论文,2004.

[28]杜芳琴.妇女史研究:女性意识的“缺席”和“在场”[J].妇女研究论丛,1996(4):6.

[29]HALL D L,AMES R T.Se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00:75-97.

[30]LEE L H.Chinese sexism and the Confucian virtue of familial continuity[C]∥The 3rd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2001,January 5-9.

[31]仪平策.男女符码与儒家文本的三重意义[J].文史哲,1996(4):83-87.

[32]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

[3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64.

[34]张晓明.学术参与:中国高等教育进程中的妇女[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32.(www.xing528.com)

[35]KELLER E F.Reflection on gender and science[M].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8.

[36]NOERTTA K.A house built on san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95.转引自蔡仲.对女性主义科学观的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4):38.

[37]KELLER E F.Gender and science in discovering reality[M]//HARDING S,MERRILL B,HINTIKK A D.Discovering reality.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1983:198-216.

[38]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7.

[39]HARDING S.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6:228-229.

[40]任平.广义认识论原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2.

[41]DALARUM J.The clerical gaze[M]//ZUBER K C.A history of wome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Vol.2(2):40-41.

[42]POPPER K.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C,1963.转引自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

[43]傅蕾丝.两性的冲突[M].邓丽丹,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77.

[44]IRIGARAY L.Marine lover of friedrich nietzsch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86.

[45]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4.

[46]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9.

[47]Harding S.Whose science?Whose knowledge?[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1:10.

[48]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5.

[49]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M].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3.

[50]艾斯勒.圣杯与剑[M].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69.

[51]转引自编辑室报告.性别与大专教科书检视(专题)[J].女学学志: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2003(16):41-63.

[52]转引自编辑室报告.性别与大专教科书检视(专题)[J].女学学志: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2003(16):64-78.

[53]男性凝视(male gaze),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传统中把女性定位于被看者,置于男性凝视的主控操纵下,宣扬男性的凝视权力,将女性角色建构成男权社会所希冀的具有“女性气质”的角色。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基于生理性别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塑造,社会通过一整套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和文化习俗等,对男女提出差别化的角色期待和要求。在此基础上,一旦女性出现某种“行为偏差”,便“自然地”被人们所“凝视”,对其形成由外而内的强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凝视”理论。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写于1972年的《观看的方式》一书中提到,人们观看方式中“理想”的观赏者通常是男人,而女人的形象则是用来讨好男人的。

[54]OAKLEY A.Experiments in knowing:gender and method in the social science[M].New York:The New Press,2000.

[55]转引自马万华.关于男女学生的知识类型和认知方式的理论探讨[J].外国教育研究,1997(1):12-16.

[56]吉利根,沃德,泰勒,等.描绘道德的图景:女性思维对心理学理论与教育的贡献[M].季爱民,杨启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7.

[57]吴小英.当知识遭遇性别[J].社会学研究,2003(1):12-16.

[58]MARTIN J R.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philosophy,women and curriculum[M].New York:Routledge,1994:6-13.

[59]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9.

[60]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28.

[61]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15.

[62]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05.

[63]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17-518.

[64]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20.

[65]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13-592.

[66]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20.

[67]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17.

[68]王森然.世界妇女运动大系[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5.

[69]卢梭.爱弥尔:下[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94.

[70]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