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建立真实可信的人物履历-演员演剧指南

寻找建立真实可信的人物履历-演员演剧指南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的若干年中,中国发生了维新变法、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倒台、民国建立、袁世凯复辟、新文化运动等大的历史事件。依然是找寻真实的角色故事。运用合理的想象,让角色的履历真实化,无论多小的角色,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为了一刹那的真实,所有冗长乏味的研究设定都是值得的。

寻找建立真实可信的人物履历-演员演剧指南

我们阅读剧本遇到了这个人物,就好像我们进入大学,遇到了一位新同学一样。想要了解这位“新同学”,我们就要找他的履历看看他过去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表现又是什么样子的,他经常接触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等等。那我们该如何梳理人物角色履历呢?首先,我们从剧本自身的人物角色表下手。剧本的开篇一般是人物表,有的剧本很详细,有的很简略。

例如:《一个绝望的人》的人物表只有角色姓名。

人物:

弗兰西斯·阿尔诺

达尼埃尔·伊威来特

伊夫·德·多尔比亚克

有的有详细的介绍:如《见证》的人物表。

人物:

于思妥斯·柯尔培——法学博士、律师,55岁

戴雷莎——柯尔培的妻子,33岁

古斯达夫·赛尔尼克——法学博士、律师,柯尔培的帮办,35岁(www.xing528.com)

乔赛普华朗达——60岁左右

玛丽——女仆

便衣警察某甲

这些人物表有什么作用?其实这些人物表是表演的窗户,是演员塑造人物的启动开关。由人物表开始找寻剧中人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角色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也就是根据剧本提示建立起角色的出生日期、出生地点、父母与亲友的状况、玩伴、朋友、童年的时光,以及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甚至青少年时光是如何度过的等一系列档案材料。另外,还要让自己熟悉角色的这些档案材料如同熟悉自己的档案材料一样信手拈来。只有站在“我”的角度,而不是“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演员才能开始迈步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比如,我要饰演《雷雨》中的周朴园,当你问“我”于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生的?我的答案是:1880年在江苏无锡。那么,接下来我就必须去探索1880年处于什么样的时代,那时候的无锡是什么样子,“我”会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而我是如何得知周朴园生在1880年的江苏无锡呢?当然是根据剧本中的事实合理推测与设定而来的。剧本成稿于1933年,描写的是当代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左右,周朴园那时候50多岁,因为30年前赶走鲁侍萍的时候,他大约20岁。故而设定在1880年出生(当然也可以设定为1881年),至于出生地江苏无锡,是剧本中明确说到的。

1880年,是清光绪六年,龙年。那一年美国将军麦克阿瑟、中国高僧弘一法师出生。那一年左宗棠出兵新疆平叛,李鸿章奏准筹设中国电报总局,美国要求签订《中美续增条约》,扩大在华招工,日本吞并琉球,设立冲绳县,琉球国王派遣密使向中国政府求援,要求中国尽快出兵收复琉球。此后的若干年中,中国发生了维新变法、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倒台、民国建立、袁世凯复辟、新文化运动等大的历史事件。成长在这个大环境下的周朴园会是什么样子的?那时候江苏无锡的社会环境又是怎样的?青年的周朴园是否受到了激进思潮的影响?周朴园的家庭对外面的世界又是怎样的态度?等我们把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搞清楚了,“那一个”周朴园也就自然出现了。

但如果是要改变剧本原有的年代设定或剧本中根本就没有年代设定呢?比如本书中选取的若干剧本都是国外的经典独幕剧,又有许多没有明确故事发生的年代,这类的作品又该怎么办呢?我的经验是根据剧本故事内容,自行设定。设定的原则是尽量贴合自己最熟悉、最容易体验到的规定情境。外国故事中国化,时间现当代化。

话剧是个舶来品,在国外有千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就近百年时间,外国的经典话剧剧目也就成了表演学习中必然要接触的作品。长期以来,在排演外国剧目时,我们的表演教学都以“塑造人物”为由,让学生去体验外国人的生活,去找外国人的说话方式、处事逻辑。而我们的学员大部分从未接触过外国人,更不要说有在外国的生活经历了。让这样一个对外国生活一无所知,只是从电视影像里见过外国生活状态的学员,去扮演一个外国人,除了着装以外,他真的没有别的办法来塑造人物了。就比如外国人跟父母“没大没小”的相处方式,我们就很难理解,我们如何去展示人家外国人的家庭人物关系呢?所以我认为,选取外国剧目作为教学材料时,必须要做本民族本土化的改编。只有先让学员能理解剧中人物的生活逻辑了,才有可能让他去扮演剧中人。实践经验证明,许多经典剧目的故事放在哪一个国家发生,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其实对其要展示的核心内容本身是没有影响的。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就把很多个莎士比亚的剧本本土化拍成了电影。如由《李尔王》改编的《乱》,由《蜘蛛巢城》改编的《麦克白》。有许多剧目甚至就换成一个本土化的人名,马上就变成了本国发生的故事了,如独幕剧《煤的代价》《烟幕》等。

《乱》剧照

《李尔王》剧照

比如《烟幕》若要故事本土化,其实较为简单,把人名换成中国的,故事设定发生在自己熟悉的地区,剧中基本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物行动都不变就可以了。那么改编后的人物怎么找呢?依然是找寻真实的角色故事。“我于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生的?”《烟幕》中的母亲就可以回答:“1975年的成都。”因为故事发生在现代,剧中的女儿十八九岁,而她的母亲在十八九岁时生了她,故而母亲的年岁为40左右,于是把女儿的出生年份设定在了1975年;而“我”对成都很熟悉,所以她生在了成都。换成这样一个熟悉的社会背景,那么处理生活逻辑、找寻行动就相对简单了。运用合理的想象,让角色的履历真实化,无论多小的角色,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一个”。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你知道角色的奶妈是谁?对表演有什么帮助呢?”也许没有作用,但绝不会有坏处,说不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帮助性的灵感呢!为了一刹那的真实,所有冗长乏味的研究设定都是值得的。我们首先给角色提供一个自己都能信的过去,当“我”作为角色走上舞台的时候才能相信我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该这样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