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至民国时期汀江流域木材产量下降的原因及影响

清末至民国时期汀江流域木材产量下降的原因及影响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末年,长汀和上杭两县每年的杉木输出额各约十几万元,连城和武平两县每年的木材输出额各约100万元以上,整个汀江流域闽西地区的木材年输出总额超过400万元;但进入民国时期之后,当地的林木业逐渐衰退,木材年输出总额减至300万元左右,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每年销往汕头的杉木总额约260万元。“种山”者,是向地主租借山地、或受雇于地主,常年在山上种植林木、竹、蓝的劳工。

清末至民国时期汀江流域木材产量下降的原因及影响

汀江流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木材产地。明代以后,木材是汀江流域地区的又一主要外输产品。早在明代,当地产的杉木就已销往宁波等地;至清代,当地汇集了不少来自外地的木商,以潮州和安徽的居多。清朝末年,长汀和上杭两县每年的杉木输出额各约十几万元,连城武平两县每年的木材输出额各约100万元以上,整个汀江流域闽西地区的木材年输出总额超过400万元;但进入民国时期之后,当地的林木业逐渐衰退,木材年输出总额减至300万元左右,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每年销往汕头的杉木总额约260万元。〔90〕

另外,到外地经营木材买卖的商人也不少。在上海,1796年以木商为首的建宁和汀州两地的商人共同建立了建汀会馆;清末民初,沿黄浦江从城东到城南,沿岸一路上有很多家木行和木厂,其中规模较大的约有30家,几乎都是建汀会馆的成员。〔91〕

自古以来,汀江流域地区的很多居民靠林业为生。除了拥有林山的地主和经营木材买卖的商人,还有大量靠“种山”或“伐木”、“扛木”等劳作谋生的劳工。

“种山”者,是向地主租借山地、或受雇于地主,常年在山上种植林木、竹、蓝的劳工。汀江流域一带的官府较早就开始提倡和鼓励植树造林[13]明末清初,很多居民已意识到“一杉一木,治生之方”,把种植杉、松等有经济价值的林木作为一种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尤其在大埔,“艺木营生,历代无异”,“已成合邑皆然”。〔92〕(www.xing528.com)

“伐木”者,是砍伐树木的劳工,一般五、六人结成一组。

“扛木”者,是用独轮车把伐木工人砍伐下来的树木从山上运到村里或木材收购所的劳工。多数场合,伐木工同时也是扛木工。不过,扛木这活,对劳工体力的要求比伐木更高,只有健康的年轻男子才能胜任,而且因为要经过很多坡地,所以,同组人员之间的互相配合、相互帮助十分重要。

“种山”、“伐木”、“扛木”都是远离村庄去深山干活,所以劳工们往往几十个人成群结队,在山里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这种劳作方式,也与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不同,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和集团性。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汀江流域闽西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把“扛木劳动者”与农民相区别,把他们作为构成该地区无产阶级的主要部分。〔93〕中国共产党对“扛木劳动者”的这一认识和政策,不仅反映了汀江流域地区这类劳工人数之众,而且反映了他们与一般农民之间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