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汀江流域农产品亩产量及特点

汀江流域农产品亩产量及特点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1949年时的亩产量分别是113公斤、112公斤、93公斤、81公斤、80公斤。汀江流域各县都种植烟草,但种植最多的是永定县及其邻近的大埔县、上杭县的部分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一带的土质条件特别适宜种植烟草。上述农产品的情况,也暗示着在耕地大规模开垦完成之后,构建起汀江流域地方经济基础的并不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

汀江流域农产品亩产量及特点

以下所论,姑且仅限于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一)粮食作物

汀江流域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稻和红薯

据地方志记载,汀江流域在宋代引进水稻栽培,[2]明清时期的主要品种为“占城稻”。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明代引进了“二季稻”和“间作”,但由于很多山地无法栽培二季稻,所以当地二季稻的比例较低。另外,亩产量也很低。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1949年时的亩产量分别是113公斤、112公斤、93公斤、81公斤、80公斤。〔17〕

红薯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引进福建,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的长乐、福清一带开始栽培〔18〕,从那里再传到汀江流域。而汀江流域自红薯栽培普及之后,当地居民一年中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以红薯为主食〔19〕当地红薯品种质量上乘,连城“红心薯”的薯干曾被作为贡品上贡朝廷。〔20〕

而关于麦子种植引进包括汀江流域在内的闽粤赣边区客家大本营地区的背景,在客家研究领域有一种通常的说法:在中原以面类为主食的客家人非常怀念家乡的食品,故在当地开始种植小麦。但是据《宋史》等史料记载,北宋初期,朝廷曾在江南和华南地区以“免租”的优惠政策鼓励种植小麦,〔21〕但汀江流域直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才开始引进小麦种植,并且之后也未得到普及。〔22〕

(二)经济作物(www.xing528.com)

说到汀江流域地区的经济作物,从年代上说,进入明代以后才开始盛行;从品种上说,数蓝和烟草较有代表性,尤以烟草最为出名。

烟草,可以说是从明代中叶至今,支撑汀江流域、尤其是永定一带地方经济的主要经济作物。该地区的烟草种植始于明代中叶,极盛于清代,据说当时耕地的“十之三四”都种植了烟草。〔23〕而从清末民初起,逐渐低迷。从品种上说,大致以20世纪40年代为界,之前,几乎清一色都是晒烟;之后,烤烟种植开始普及。

汀江流域各县都种植烟草,但种植最多的是永定县及其邻近的大埔县、上杭县的部分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一带的土质条件特别适宜种植烟草。永定县的烟草种植大致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末崇祯年间初,至清朝乾隆年间(1735—1795),耕地的50%—60%都种上了烟草,道光年间(1821—1850),烟草种植面积达2—2.5万亩,年产量150—180公斤。〔24〕永定县出产的烟草质量特别好,清代国产烟草中,最上等的烟草是“盖烟”,它的产地就是永定及其邻近的上杭县部分地区。〔25〕清宣统二年(1910)和民国三年(1913),永定县超庄生产的烟草和烟丝先后在美国的万国博览会和南泽劝业会上获奖。〔26〕上杭县是仅逊于永定县的著名烟草产地。明末时,稔田、蓝溪、芦丰等乡,所到之处,满目烟草,原来的稻田也多被改为种植烟草,甚至“薯、茄、瓜、菜旁,也插种上烟草”。〔27〕不过,即便如此,清代和民国时期,上杭烟草的年产量还是不及永定的十分之一。〔28〕“大埔农产,以白堠烟叶最为著名”,〔29〕大埔县的主要烟草产地主要集中在大宁、维新、同仁、百侯一带。〔30〕嘉庆九年(1804)修纂的《大埔县志》专门提到“白堠、同仁一带,竟尚种烟”,“种烟之利,比稻加倍”,〔31〕而至迟在康熙年间,这一带已普遍种烟。〔32〕随着种烟之盛行,当地民间还出现了一种名为“祈烟福”的新民俗,每年清明前后,种烟的村民举办活动,祈求神明保佑所种之烟获得丰收。〔33〕

靛蓝在汀江流域、尤其是上杭一带,历史上曾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对当地居民生活发生过重要影响。南宋人胡太初在《临汀志》中留下关于蓝的记载,把它作为当地特产之一。进入明代以后,靛青染曾风行一时,蓝的种植在汀江流域也更加盛行。但之后,一方面靛青染流行潮渐退。另一方面烟草种植明显获利更大,于是很多原来种蓝的耕地被改种烟草。而原来从事蓝的种植、加工和经营的居民,一部分改行从事烟草的种植、加工和经营;一部分迁居江西南部或浙江南部,继续蓝的种植、加工和经营。据说由上杭外迁种蓝的人“多得不可其数”〔34〕,这也成为赣南和浙南有大量上杭籍移民后裔的原因。

上述农产品的情况,也暗示着在耕地大规模开垦完成之后,构建起汀江流域地方经济基础的并不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