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庭堅对宋代文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黄庭堅对宋代文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祐年間,黄庭堅形成了以“根本”論、古文寫作理論爲主要内容的文章學思想。從吕本中、吕祖謙的例子也可窺知,黄庭堅的文章學理論對宋代文章學的發展影響深遠,他是宋代文章學史上不容忽視的人物。張文則劃分了四個時期,探索期、風格形成期、範式建立期、藝術變化期。中年時期包括熙寧、元豐、元祐時期。總之,元祐時期被看作黄庭堅詩歌創作、詩學發展的重要時期。

黄庭堅对宋代文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元祐年間,黄庭堅形成了以“根本”論、古文寫作理論爲主要内容的文章學思想。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這一理論形成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元祐科場。在元祐之前,重視舉業的科舉家族傳統,自身的應舉經驗,試官、學官的經歷等,都使得黄庭堅對科場弊端與舉業程式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加上元祐中黄庭堅兩次爲試官,文壇地位提高,向其請教的青年學子越來越多。在指導學子的過程中,黄庭堅一方面警惕於熙、豐以來的科場弊端,反對追求“速成”的科舉俗學,强調“根本”論;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應科舉之法”,針對不同的科舉文體提出不同的學習方法,並指導學子通過對古文法度的學習,提高科舉文章的寫作能力。爲了將法度明確地表達出來,他嘗試從古文的立意、行文、結構等方面把握文章的體制與法度,從而推動了宋代文章學的發展。從吕本中、吕祖謙的例子也可窺知,黄庭堅的文章學理論對宋代文章學的發展影響深遠,他是宋代文章學史上不容忽視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元祐中圍繞在黄庭堅周圍的三洪、徐俯、王直方、潘大臨等人,多被列入《江西詩社宗派圖》,而如果回到元祐的現場,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以黄庭堅爲中心的詩文圈子,元祐年間的科舉是這一圈子結成的背景之一,學子們既向黄庭堅請教詩歌,也向有豐富科場經驗的他尋求“應科舉之法”,因此除了詩歌理論外,這個群體的文章理論也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① 關於這一點,可參考錢志熙《黄庭堅詩分期初論》(《温州師範學院學報》1989第4期)、莫礪鋒先生《論黄庭堅詩歌創作的三個階段》(《文學遺産》1995年3期)、張承鳳《黄庭堅詩分期評議》(《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4期)。錢文認爲“黄詩在元豐初就已進入成熟期的創作,而入館閣後則是它成熟而變化的時期。到了紹聖元年底貶往黔州後,又進入了它的晚期創作”。莫文也將黄庭堅詩歌發展的階段分爲這三個時期,不過論述更爲妥帖,即認爲在黄庭堅入官汴京之前,獨具一格的黄庭堅體已經形成了。元祐時期,他在追求新奇的基礎上,進而追求詩藝的細密工穩。紹聖以後主張自然平易,晚期詩歌朝平淡自然的方向發展。張文則劃分了四個時期,探索期(元豐以前)、風格形成期(元豐時期)、範式建立期(元祐時期)、藝術變化期(紹聖以後)。相較之下,筆者更爲認同莫先生的論述。在詩法上,錢志熙《黄庭堅詩學體系研究》第六章《詩法篇下:詩學實踐中法度、氣格的演進》認爲“黄氏初期創作學魏晉,有自然傾向,中年提倡法度,重鍛煉。到了晚年則有努力回歸自然平淡的傾向,與其晚年崇杜、崇陶的宗旨一致,但不是否定法度,也不是法度的更新,而是法度運用得更加自由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頁)。中年時期包括熙寧、元豐、元祐時期。總之,元祐時期被看作黄庭堅詩歌創作、詩學發展的重要時期。

② 徐建平《黄庭堅散文理論與創作分期試探》(《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12年)嘗試將黄庭堅散文創作分爲四個時期,分析其藝術風格和成就:遊學期(嘉祐五年至元豐二年)、下僚期(元豐三年至元豐八年)、館閣期、貶謫期。這樣的劃分是否能夠貼切地反映黄庭堅散文創作發展的特色與過程,還可以討論。另外,該文對黄庭堅文章理論的發展過程也没有考察。

③ 〔宋〕黄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宋黄文節公全集》正集卷一八《答洪駒父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75頁。本文所引黄庭堅詩文據此本者,徑稱作《正集》《外集》《别集》《續集》等。

④ 《正集》卷一八《答洪駒父書》其三,第475頁。

⑤ 元祐時期,黄庭堅可謂“四學士”中的領頭人物,蘇軾對其詩歌成就極爲欣賞,並讓秦觀等人向他學習。其時已有蘇、黄並稱之事,如周行己(1067—1125)在元祐間寫與黄庭堅的詩中説:“當今文伯眉陽蘇,新詞的皪垂明珠。我公江南獨繼步,名譽籍甚傳清都。……悠悠舉目誰與娱,幸有達者黄與蘇。”(《寄魯直學士》,《浮沚集》卷八,《敬鄉樓叢書》本)

⑥ 〔宋〕張耒著、李逸安等點校《張耒集》卷四八《送秦少章赴臨安簿序》,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45頁。

⑦ 《别集》卷一八《答秦少章帖》,第1865頁。

⑧ 據伍曉蔓《江西宗派研究》,巴蜀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頁。

⑨ 《别集》卷一九,第1886頁。晁補之《慶州新修帥府記》作於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全宋文》第127册《晁補之二八》,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頁),此簡作於晁文完成後不久,可知當作於本年。兩簡相繼,前一簡當作於稍前,可知元祐三年潘大臨曾來汴京參加貢舉並落榜。

 《正集》卷一八,第473頁。

 《别集》卷五,第1559頁。

 《外集》卷二一《與王立之》其三,第1370頁。

 《别集》卷九《叔父給事行狀》,第1648頁。

 〔宋〕黄庶《教繩權學書偶成》,《伐檀集》卷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2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765頁。據詹八言《黄庭堅父子史實考辯(三則)》(《九江師專學報》1986年第4期),繩權是黄庭堅的小名。

 〔宋〕佚名《道山清話》,《全宋筆記》第二編第1册,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頁。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四三《黄庠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099頁。

 《外集》卷一《同堯民游靈源廟廖獻臣置酒用馬陵二字賦詩》,第878頁。

 《正集》卷一八《答王補之書》,第466頁。

 如及第還家後作《贈元發弟》:“虧功一簣,未成丘山;鑿井九階,不次水澤。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故曰‘時乎時,不再來’。終終始始,是謂君子。”(《外集》卷七,第1048頁)勉勵弟弟爲學持之以恒。

 《别集》卷一一《戒讀書》,第1683頁。

 《補遺》卷八《與弟覺民帖》,第2270頁。

 《正集》卷一八《答洪駒父書》,第473頁。

 《正集》卷一九《與洪駒父書》,第485頁。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卷三〇,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614頁。

 《外集》卷一三《次韻答常甫世弼二君不利秋官鬱鬱初不平故予詩多及君子處得失事》,第1186頁。

 《外集》卷一八《贈謝敞王博喻》,第1304頁。

 〔宋〕羅大經著、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卷五甲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3頁。

《别集》卷六《書韓愈送孟郊序贈張大同》,第1566頁。此外,其貶謫黔州時所作《答李材書》中亦有:“時苦門生抱經來咨問,尚俗氣未除耳。”(《别集》卷一四,第1740頁)所謂的“俗氣”“舉子氣”指的正是對舉子的熱情指導。

 《外集》卷二一《與王子飛書七首》其一,第1373頁。

 《外集》卷二一《與洪駒父》,第1365頁。

《正集》卷二七《書秦覯詩卷後》,第723頁。

 《别集》卷一八《與徐師川書》,第1868頁。

 《正集》卷二五《書贈韓瓊秀才》,第655頁。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一三九《論文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319頁。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箋注《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卷六《答李翊書》,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700頁。

 〔宋〕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居士外集》卷一八《答祖擇之書》,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頁。

“根本”論作爲黄庭堅重要的文學思想早已爲學界所關注。代表作有錢志熙先生《黄庭坚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是書對黄氏的“根本論”思想有所剖析,然對此思想産生的歷史背景的分析略有不足。

錢志熙先生《黄庭堅與北宋儒學》(《原學》第1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版)一文指出黄庭堅的思想以儒學爲主體,受李常、孫覺的影響,淵源於胡瑗的安定學派,又吸收釋、道。他對王安石新學既有肯定也有批評。與二程之學雖有相同點,但差異更大。張健先生《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第一章討論“黄庭堅關於道德、學問與文學關係的論述”,指出:“黄庭堅在整個重建文學道德基礎的過程中佔有極爲重要的位置。他一方面繼承韓愈、歐陽修以來的思想脈絡,主張道德是文章的基礎,强調道德修養;另一方面,在學術上,他又受王學的影響,關注心性問題。他對治心養性提出一套比較具體的論述。這與韓、歐、蘇有别,而與王安石及理學家的方向實相一致。”(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8頁)

 鞏师本棟教授《環繞“蘇門”起始興盛的幾個問題》(《第二届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指出黄庭堅:“在思想上也融合儒釋道三教,而且於佛道兩家之説體味甚深,但終其一生,他所視以爲安身立命之本的,則仍在於儒家的忠孝節義和心性修養之説。”

 《正集》卷二一,第534頁。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一三《盡心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55頁。

 同上。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公孫丑上》,第238頁。

 《補遺》卷四《與味道明府簡》,第2190頁。

 《别集》卷一九《答黔州陳監押》,第1890頁。

 《續集》卷五《答叔震》,第2028頁。

 《朱子語類》卷六四《中庸三》,第1569頁。

 〔宋〕陳大猷《書集傳或問》卷上,《續金華叢書》本。

 《正集》卷一九《與潘邠老手書》三首其一,第489頁。

 〔宋〕釋普濟輯、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卷第一七金陵保寧寺圓璣禪師語,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126頁。

 《外集》卷三《以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爲韻寄李子先》其三,第920頁。

 《浮沚集》卷七《鄧子同墓誌》,《敬鄉樓叢書》本。

 《外集》卷一《送吴彦歸番陽》,第883頁。

 《别集》卷一八《答秦少章帖》,第1866—1867頁。

 《正集》卷一六《鄂州通城縣學資深堂記》,第424頁。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九《擬進士對御試策一道并引狀》,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01頁。

 《近思録》卷二,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59頁。

 《别集》卷一八《與洪氏四甥書》,第1870頁。

 《别集》卷一九《與元勛不伐書》,第1896頁。(www.xing528.com)

 黄庭堅《跋劉敞侍讀帖》中有:“至近世俗子亦多謗東坡師縱横説,而不考其行事果與縱横合耶?”(《别集》卷六,第1603頁)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六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册,臺灣商務印書館,第590頁。

 〔宋〕晁補之《書魯直題高求父揚清亭詩後》,《全宋文》126册,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頁。

 《正集》卷一八《答洪駒父書》,第473頁。

 《别集》卷一八《與洪氏四甥書》,第1870頁。

 《正集》卷一八《答洪駒父書》,第473頁。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五五《選舉一》,第3621頁。

 《浮沚集》卷五《上祭酒書》,《敬鄉樓叢書》本。

 〔宋〕劉摯著,裴汝誠、陳曉平點校《忠肅集》卷四《論取士并乞復賢良科疏》,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93頁。

 《正集》卷一九《答曹荀龍》其二,第495頁。

 《别集》卷一五《與王立之承奉帖》其三,第1786頁。

 《别集》卷一九《與斌老書》其一,第1892頁。

 《外集》卷二一《與王立之》其三,第1370頁。

 《續集》卷四《答石長卿》,第2013頁。

 《别集》卷一九《與斌老書》其一,第1892頁。

 《外集》卷二一《與洪駒父》其二,第1366頁。

 《别集》卷七《鍾離跋尾》,第1063頁。

 《别集》卷一一《論作詩文》其一,第1684頁。雖題作《論作詩文》,觀其語意,大多是與他人論詩文的書信,此文與《别集》卷一八《答秦少章帖》其二頗有重合,蓋本是一文。

 《外集》卷二一《與王立之》其四,第1370頁。

 《正集》卷一九《與王立之承奉帖》,第491頁。

 《正集》卷一九《與秦少章覯書》,第483頁。

 〔宋〕黄《山谷年譜》卷二四引黄庭堅《跋自書枯木道士賦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3册,臺北商務印書館,第903頁。

 山谷文體意識較强,如他認爲“遍觀古碑刻,無有用草書者,自於體制不相當,如子瞻以《哨遍》填《歸去來》,終不同律也”(《與李獻父知府書二》)。爲文“當以古人爲準,要使體制詞氣不病”(韓淲《澗泉日記》卷下,引鄒德久道山谷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頁)。其《書王元之竹樓記後》對王安石“評文章常先體制而後文之工拙”(《正集》卷二五,第660頁)的做法也頗認同。

 《正集》卷二五《跋書柳子厚詩》,第656頁。

 《续集》卷一《與潘邠老》其三,第1908頁。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〇引,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64頁。

 同上。

 依嘉靖中吴邦楨、吴邦杰校正三十五卷本《新刊迂齋先生標注崇古文訣》卷八,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本。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公文抄》卷九,崇禎四年刻本。

 〔明〕茅坤《史記鈔》卷三三,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241頁。

 《黄氏日抄》卷五十一“讀雜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册,第358頁。

 〔清〕蔡世遠編《古文雅正》卷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6册,第15頁。

 《别集》卷二《楊子建通神論序》,第1487頁。

 《别集》卷一八《與潘邠老帖》,第1887頁。

 《正集》卷一八《與王觀復書》,第471頁。

 《正集》卷一八《答洪駒父書》其三,第475頁。

 同上。

 《正集》卷一八《答王子飛書》,第467頁。

 《續集》卷四《答石長卿》,第2013頁。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七,第43頁。

 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〇所引《潛溪詩眼》,第64頁。

 《續集》卷五《答王觀復》其三,第3034頁。

 〔宋〕陳善《捫虱新話》卷六,《津逮秘書》本。

 〔宋〕周必大《(周益國)文忠集》卷一八六《太和陳善秀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9册,第81頁。

 〔宋〕王正德《餘師録》卷三,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一册,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88頁。

 〔宋〕陳騤《文則·己》,《歷代文話》第一册,第165頁。

 同上書,第164頁。

 〔元〕李淦《文章精義》,《歷代文話》第二册,第1161頁。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卷九四《艾軒先生集序》,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980頁。

 《餘師録》卷四,第402頁。

 〔宋〕晁説之《嵩山文集》卷一八《題東坡詩》,文末有“靖康丙午仲冬二十二日箕山晁説之題”,《全宋文》130册,第109頁。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頁。

 〔宋〕吕祖謙《官板古文關鍵》卷首,日本文化元年(1804)刊本。

 〔宋〕韓淲撰、孫菊園點校《澗泉日記》卷下引鄒德久道山谷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