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朝政权对西南边疆的经营-《中国边疆经略史》

南朝政权对西南边疆的经营-《中国边疆经略史》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晋元熙二年,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建刘宋,基本承袭了东晋对西南边疆宁州的统治和政策,于永初二年派员外散骑应袭为宁州刺史[1]。这一事件乃是刘宋与宁州地方势力爨氏为争夺对宁州的统治权而爆发的战争之一。然而,爨氏为首的宁州地方势力一直没有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号,称王割据,刘宋政权实际上是利用他们来统治宁州地区的。宋昇明三年萧道成夺取宋政权,建“南齐”,沿袭了宋对宁州的统治和政策。

南朝政权对西南边疆的经营-《中国边疆经略史》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建刘宋,基本承袭了东晋对西南边疆宁州的统治和政策,于永初二年(421年)派员外散骑应袭为宁州刺史[1]。此后,刘宋又陆续派遣宁州刺史,据史籍载,刘宋一共先后派遣宁州刺史13人[2]。刘宋还于宁州置镇蛮校尉(即西晋时的南夷校尉,东晋时改名),以镇抚该地少数民族[3]。刘宋时的宁州统郡15,户10253[4],其郡县基本上是沿东晋旧制而设,仅在景平元年(423年),省江阳、犍为、安上三郡,合为宋昌郡[5]。如果将刘宋宁州置郡及人户数,与西晋初宁州置郡4,户83000[6]的数字相比较,则发现有一令人费解的矛盾,即刘宋宁州领郡数增多,统地更广,而人户为何大为减少?欲解决这一疑问,只要查看一下《南齐书》卷一五《州郡志下》宁州条的记载,即可明了。文曰:“宁州……道远土瘠,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氏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即是说,刘宋时宁州地方势力和少数民族豪帅力量日益增强,刘宋政权虽频繁派遣刺史,欲加强对宁州的统治,然亦无济于事,其所能控制的编户齐民大大少于西晋初;到南齐时,齐民就更少了。

事实亦的确如此。据现存云南陆良刘宋大明二年(458年)刻的《爨龙颜碑》记,龙颜及其祖、父三代并任建宁太守、宁州刺史;龙颜迁“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是在宋元嘉九年(壬申)之后。然而,此事不见史籍记载;史载元嘉十年(433年)周籍之仍为宁州刺史。因此,有的研究者推测,如龙颜任宁州刺史,只能在元嘉十年至十五年间;而且认为:“尽管宋王朝不断派出宁州刺史,稳定了对宁州地区的统治,但宁州仍存在着爨氏大姓一套政权,以与王朝中央所派刺史相对抗。”[7]元嘉十八年(441年)二月,宁州晋宁太守爨松子起兵反宋,为宁州刺史徐循讨平[8]。这一事件乃是刘宋与宁州地方势力爨氏为争夺对宁州的统治权而爆发的战争之一。然而,爨氏为首的宁州地方势力一直没有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号,称王割据,刘宋政权实际上是利用他们来统治宁州地区的。

宋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夺取宋政权,建“南齐”,沿袭了宋对宁州的统治和政策。时宁州以爨氏为首的地方势力更为强大,所谓“诸爨氏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即是宁州形势的写照。但是,南齐仍然不断派遣刺史赴任,前后共4次[9];并在宁州的郡县设置上有所变动,增郡至30[10],始终维持对宁州的统治。

南齐中兴二年(502年),萧衍夺齐政权,建“梁”,又沿袭宋、齐旧制统治宁州地区。梁天监十四年(515年),西魏益州刺史傅竖眼伐梁益州,梁武帝遣宁州刺史任太洪率军北援,为魏军所破[11]。不久,梁又夺回益州。到梁大同末(546年)任宁州刺史的徐文盛,对境内少数民族“推心抚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风俗遂改”。至太清二年(549年),宁州刺史徐文盛因梁国内发生侯景之乱,率军至武昌[12]。从此,梁朝再未遣刺史至宁州,而宁州遂为爨瓒所割据[13]。梁承圣二年(553年),西魏遣尉迟迥取梁益州,任益州刺史后,“西南夷威怀允洽”[14],说明宁州地区已为西魏、北周所控制。但是,这种控制的力量是较为薄弱的,正如隋初益州总管梁睿上疏中所说:“至伪梁南宁州刺史徐文盛,被湘东征赴荆州……土民爨瓒遂窃据一方,国家(指北周)遥授刺史。其子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15]这种情况大约有50年之久,直到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文帝遣史万岁率军入宁州,统一西南边疆为止。

[1] 《宋书》,卷三,《武帝纪下》。

[2] 《宋书》,卷五,《文帝纪》;卷六,《孝武帝纪》;卷八,《明帝纪》;卷九,《后废帝纪》。

[3] 《宋书》,卷四〇,《百官志下》。

[4] 《宋书》,卷三八,《州郡志四》。

[5] 《宋书》,卷四,《少帝纪》。

[6] 《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www.xing528.com)

[7] 尤中:《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34页。

[8] 《宋书》,卷五,《文帝纪》。

[9] 《南齐书》,卷三,《武帝纪》;卷五,《海陵王纪》。

[10] 《南齐书》,卷一五,《州郡志下》。

[11] 《魏书》,卷七〇,《傅竖眼传》。

[12] 《梁书》,卷四六,《徐文盛传》。

[13] 《隋书》,卷三七,《梁睿传》。

[14] 《金石萃编》,卷八二,《彰德尉迟迥庙碑》。

[15] 《隋书》,卷三七,《梁睿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