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统一西陲,东北经营-中国边疆经略史

统一西陲,东北经营-中国边疆经略史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末唐初,由于中原战乱,无力西顾,原已是中国疆域一部分的西域成为西突厥、吐谷浑及吐蕃角逐的战场,西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恢复西域主权,重开商路,唐朝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取得了统一西陲的伟大胜利。644年,郭孝恪以西州行军总管身份率兵3000人,突袭焉耆王庭,生俘突骑支,送往东都洛阳。阿史那社尔围城40日,生俘其王,送往长安。唐统一西域后,重建西域行政,强化中央政令,有效地行使主权。

统一西陲,东北经营-中国边疆经略史

隋末唐初,由于中原战乱,无力西顾,原已是中国疆域一部分的西域成为西突厥吐谷浑吐蕃角逐的战场,西域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西域大致有三种不同情形:一是吐谷浑趁中原内乱之机重新崛起,占领今青海全部和新疆南部,屡屡侵扰内地和河西走廊,威胁唐与西域的交通;二是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主要有高昌(今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噶尔)、于阗(今和田)5个王国,其时被西突厥控制;三是位于伊犁河下游、楚河、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有“昭武九姓”[1],按《新唐书》载,即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国、戊地国、史国9国,当时也为西突厥控制。西域的分裂割据,不仅使当地各族人民深受其害,而且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的商旅往来交通。为恢复西域主权,重开商路,唐朝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取得了统一西陲的伟大胜利。

唐朝经营西域,首当其冲的是消灭吐谷浑政权。开始,唐太宗对吐谷浑常扰内地、阻遏交通进行谴责,频频遣使宣谕十多次,但其王伏允恣意妄为,竟然于634年拘留唐鸿胪丞赵德楷。635年,太宗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李靖亲率北路军,首战吐谷浑于头曼山,获胜;再败其于牛心堆;三败其于赤水源。尤以赤水源之战惨烈,但唐军终于反败为胜。侯君集指挥南路军,克服了难以忍受的“人吃冰,马啖雪”的困难,追伏允于乌海(今青海东部),破其主力。唐军大获全胜后,合兵穷追伏允于且末,进入沙碛,突破其牙帐。伏允在逃窜中被部下所杀。其子慕容顺继立,归降于唐。唐封其为西平郡王,并派精兵数千驻防其地,以防吐蕃。后其子诺曷钵立,唐封其为河源郡王。

降服吐谷浑后,继取高昌。高昌国位于天山东端,是唐通往天山南、北路的出口,也是中西交通“丝绸之路”的必经孔道。高昌本汉人所立,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类似。但在西突厥控制下,高昌国王麹文泰任意阻拦、拘留唐与西域其他地区的来往人员,抢夺贡品,并侵扰唐的伊州和属国焉耆。639年12月,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进击。侯君集率兵长趋7000里(其中包括2000里流沙覆盖之地),历时5个月,640年夏出人意料地到达高昌城,麹文泰惊惧而死。继立高昌王麹智盛出降。高昌3州5县22城,正式进入唐朝版图。唐以高昌之地为西州,以高昌附近俘图城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各置属县。并设安西都护府于高昌城,派郭孝恪任安西都护,兼西州道行军总管、西州刺史,以镇守其地。唐进而与西突厥争夺焉耆。焉耆本心向中原,于太宗初立时遣使至唐,并开通大碛商路。唐击高昌时,焉耆也给予援助。但高昌降唐后,焉耆王突骑支为西突厥拉拢,反唐而归附西突厥欲谷设可汗。644年,郭孝恪以西州行军总管身份率兵3000人,突袭焉耆王庭,生俘突骑支,送往东都洛阳。唐不久设焉耆都督府。

焉耆既平,再夺龟兹。唐兵攻焉耆时,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在西突厥压力下发兵助突骑支。647年,唐命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等率兵10万讨伐龟兹。次年,阿史那社尔攻破龟兹都城。龟兹王逃往大拔换城,凭险固守。阿史那社尔围城40日,生俘其王,送往长安。然后,唐军乘胜攻下5城,其他七十余城自动请降。唐相继降服高昌、焉耆、龟兹,声威大震,各族首领纷纷摆脱西突厥统治,诚心向唐。西域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下。

唐统一西域后,重建西域行政,强化中央政令,有效地行使主权。首先,设置龟兹(今库车)、于阗(今和田)、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托马克城附近)、疏勒(今喀什市)4镇34州,以扼西境,保护商路畅通。不久,在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一带,设置北庭都护府,下辖特伽、鸡洛2州,昆陵、蒙池2都护和23都督府;在天山南路,将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统辖天山南路畋沙(治所于阗)、疏勒(治所疏勒)、焉耆(治所焉耆)、康居(治所萨末犍城,今撒马尔汗)、大宛(治所柘折城,今塔什干附近)等都督府。

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并有效行使职权,将天山南北连成一片,成为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部分。唐玄宗时,为保卫西北边疆,在沿边设10节度使,统辖四五十万大军。其中由4节度使率兵二三十万以防吐蕃: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设河西节度使,以割断与羌胡联系;在鄯州(今青海乐都)设陇右节度使,以防吐蕃从黑河方面的进攻;在今乌鲁木齐和库车设北庭节度使和安西节度使,以防吐蕃北袭。

龙朔元年,于阗以西、波斯以东16国附唐,唐在其地分设16都督府,下辖89州、110县、126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以志其事。16都督府是:

月氏都督府,于原吐火罗国治所遏换城(阿缓)置,辖25州;

大汗都督府,于原 达部落治所活路城置,辖15州;

条支都督府,于原诃达罗支国治所伏宝瑟颠城(鹤悉那,今加兹尼)置,辖9州;

天马都督府,于原解苏国治所数瞒城(杜尚别附近)置,辖2州;

高附都督府,于原骨咄国治所妖沙城置,辖2州;

修鲜都督府,于原罽宾国治所遏纥城置,辖10州;

写凤都督府,于原失苑延国(帆延国)治所伏戾城(罗烂城,今巴米安)置,辖4州;

悦般都督府,于原石汗那国治所艳城置,辖1州;

奇沙州都督府,于原护特犍(护时犍)国治所遏密城置,辖2州;

旅獒州都督府,于原乌拉喝国治所摩竭置,辖25州;

姑墨都督府,于原怛没国治所怛城(捷尔梅滋附近)置,辖1州;(www.xing528.com)

昆墟都督府,于原多勒建国治所抵宝那城置;

至拔州都督府,于原俱密国治所措瑟城(褚瑟)置;

鸟飞州都督府,于原护密国治所摸达城(塞伽审城)置,辖1州;

王庭州都督府,于原久越得犍国治所步师城置;

波斯都督府,于原波斯国疾陵城置。

至此,大唐西部疆界推至咸海,势力范围延至里海。

西陲统一,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疆域完整,对于巩固西北边防,保卫西域人民和平的劳动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加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无不具有重大意义。

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当时生活着基本同属东胡契丹、奚、室韦、靺鞨、高句丽等族。其中契丹、高句丽在南,室韦在北,奚在西,靺鞨在东。

契丹居于辽河上游,隋末唐初有较大发展,地域北接室韦、南达营州(今辽宁锦州市西)、东邻高句丽、西近奚境,“地方二千里”。唐朝前期为大贺氏八部:达稽部、纥便部、独活部、芬问部、突便部、芮奚部、坠斤部和伏部。贞观初年,其部落联盟长摩会率众来降。窟哥为部落联盟长时请求内属,唐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分上述八部为峭落、弹汗、无逢、羽陵、日连、徒何、万丹和匹黎、赤山九州。唐赐窟哥李姓,命为都督,以各部酋长为州刺史。另将在大贺氏(李氏)八部之外并与之通婚的孙氏再设一州,始称辽州,后改威州,孙万荣为部落酋长时改称归诚州。实际上,契丹地分十州。武则天时,松漠都督李尽忠因受营州都督凌侮,起而反抗,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玄宗时,契丹乙室活部出兵助唐,获胜,其地重归于唐,唐以契丹乙室活部自编为乙室、迭剌二部,将流散的大贺氏编为六小部,共为八部,立遥辇氏为可汗。并恢复松漠都督府,由遥辇氏部落联盟长为都督。另有与乙室活部通婚的乙室已部和孙氏后裔拔里部,被称为二审密。因此,唐时契丹实际上仍有十部,分为遥辇氏、审密(孙)两大集团。辽朝建国后这两大集团各以耶律、萧为姓氏。

奚居今滦河流域,贞观时请内属,唐在其地置饶乐都督府,以其酋长可度为都督。

室韦居于外兴安岭南北辽阔地区,其国无君长,有大首领17人,都以莫贺弗为号。贞观初年,遣使来唐,接受唐王朝领导。唐在其地置室韦都督府,进行管理。

靺鞨古称肃慎,北魏时称勿吉,是后来满族的祖先,居住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当时众分数十部,七部力量较强,各依所居地山水名为名:粟末部,居于今松花江流域的粟末水一带;黑水部,居于黑龙江中下游(包括库页岛);白山部,居于长白山一带;汨咄部,位于粟末部稍北地区;安车骨部,位于汨咄部东北;拂涅部,汨咄东;号室部,乌苏里江两岸。其中以粟末、黑水两部最强。唐建之初,即派使者自请内属,唐以其地为燕州,任命其首领突地稽为燕州总管,后调突地稽入朝,官至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722年,唐在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部居住地置勃利(即伯力,在今俄罗斯,改称哈巴洛夫斯克)州,任命黑水部首领为刺史。725年,又在其地置黑水军。726年,在其地建黑水都督府,管辖整个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唐朝派遣长史控制,但都督和所属州刺史仍为其部首领。728年,玄宗赐其首领姓名李献诚,封云麾将军。

原居粟末水流域,后东迁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部大祚荣于698年自立为震国王。713年,唐玄宗以其地设忽汗州都督府,也称渤海都督府,任命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封“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渤海国”地方政权。渤海国辖5京15府62州,管辖今牡丹江、绥芬河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大部分地区。历代渤海王都注意汉文化学习,多次派遣王子和大臣子弟赴长安学习,并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被称之为“渤海文化”的灿烂文化。渤海国始终与唐中央政权保持密切的关系。如,仅在玄宗时,渤海国遣使到中央就有29次之多,代宗时有25次,宪宗时6次,文宗时12次。唐王朝对渤海国赏赐甚多,仅玄宗时就有好几十次。

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因惧唐进攻,筑起一道东北起自扶余、西南至海的五百余公里的长城。辽东本中国之地,理应收回,加上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因高句丽进攻向中国求救,因此太宗于644年亲率10万大军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660年,高宗李治派兵10万再征,先灭位于朝鲜半岛西南的百济,分其地为5都督府。667年,高句丽内讧,莫离支(相当于丞相)向中国求援,唐军对高句丽南北夹击,次年进入平壤。唐分其地置新城、辽城、哥忽、卫东、舍利、居素、越喜、去旦、建安9都督府和南苏、盖牟、代那、包严、磨米、积利、黎心、延津、木底、安市、诸北、识利、佛涅、拜汉14州,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领守平壤。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初将安东都护府迁辽东(今辽宁辽阳),再迁新城(今抚顺附近),并一度改都护府为都督府,中宗时又恢复都督府。

唐王朝对东北的经营,使勒拿河流域以东的辽阔地区成为中国疆域的一部分,特别是大兴安岭南北和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流域已经成为中国疆域稳固的一部分。

[1] 按《唐会要》载,“昭武九姓”本为月氏人,原先居于祁连以北的昭武城(今甘肃张掖市附近)。后为匈奴所破,被迫迁徙至葱岭一带。他们都以“昭武”为姓,示意不忘根本。至于“九姓”之属,《隋书》、《通典》、《新唐书》所载不尽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