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木结构与院落式住宅

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木结构与院落式住宅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发掘研究发现,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的房屋采用的就是木结构框架。当时建造房屋时使用的一些拼接木板、木柱、木梁的方式,至今仍在木工工艺中沿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式住宅就是由单栋的房屋组合而成的。陕西岐山凤雏西周住宅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合院住宅形式的遗址。汉以后,合院住宅的形式继续发展,进一步完善,逐渐成为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

高楼林立与城市空间:木结构与院落式住宅

鲁班盖房,墙倒屋不塌。”小谚语,说出了大道理,即中国建筑采用的土木结构体系及特点。我们会在历史资料记载或纪录片中看到,一场场地震震倒了钢筋混凝土的新式大楼,而老房屋则常能劫后余生,大多是四围的墙倒塌了,而内部的木结构仍然能保持原来的形态,不受损毁。1996年丽江古城在7级大地震后仍能得到联合国专家的认可,按原来的形态修复之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就是木结构的功劳。古代房屋是用木料做成框架,先从地面立柱,在柱子上架设横梁,屋顶铺设在横梁的上面,房屋的重量是由柱子来承受的。用砖、石、土砌成的墙壁,只起保暖或阻隔的作用,不承受房屋重量。尤其是木框架部件之间用榫卯连接,结构十分稳固,因此,才会有“墙倒屋不塌”的现象。

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是中国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从原始社会的巢居开始,人们就是用木材作为建造住房的材料,木材料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角,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展现了五六千年前不同地域的生活情境和文化。两处遗址分别处于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经发掘研究发现,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的房屋采用的就是木结构框架。

图74 古代房屋木结构图

半坡人建造的住房分圆形和方形两种,有些建于地面上,也有一些是半地穴式的。半坡人的住房和原始人的穴居方式有很大关系。半地穴式房屋建造时,先在地上挖一个二三十平方米的坑,一般在土坑的南面挖出窄而长的通向地面的门道,沿土坑壁立一些木柱作为房屋的框架,木框架的外面用草和泥筑成。这种“木骨泥墙”的建筑方式,是原始社会房屋建筑中普遍采用的,简单说来,就是先用木头捆扎成房屋的骨架,然后再用泥巴包起来,建成的房屋相对牢固,又能防火。半坡晚期的一些地面上的方形屋子,不再借助于地坑作为墙壁的一部分,而是完全用椽子、木板黏土建成。整个房子有十二根木柱,分三行排列,每行四根,形成很规整的布局,每行木柱之间形成后来住宅建造中“间”的概念雏形。这种房屋被认为是我国以“间”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形式。

图75 半坡遗址圆形房屋复原图及剖面

图76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房屋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中的房屋都建在地面上,采用木结构,被看作是我国南方木结构建筑的起源。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构件有:木桩、圆木、长方形木材和地板。河姆渡房屋属于干栏式建筑,造房时,先用打桩的形式固定一排排的桩木,桩木上架设横梁,铺上木板,作为底部的支架,然后在支架上立柱、架梁、盖顶。总体上,这种房屋由两部分构成,下面是底座,是架空的,支架上面才是居住的屋子。干栏式房屋是人类从巢居过渡到地面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干栏式的房屋在潮湿、多水的南方可以通风、防潮,还能够防止虫兽的侵扰。如今,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到这种古老的房屋形式。河姆渡遗址时期的木构技术已经有较高水平了,在单体木构件相交的点上,已经有了榫卯结构的连接法,可以使房屋的木框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更加牢固。榫是木柱两端凿劈出的凸出的小方块,卯是另一块木材上面凿出的孔,可将相应大小的榫插进去。当时建造房屋时使用的一些拼接木板、木柱、木梁的方式,至今仍在木工工艺中沿用。可以说,河姆渡遗址中的房屋建造技术,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www.xing528.com)

由于采用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中的“高个子”不多,即使宏伟高大的故宫太和殿,加上基座,也就30多米,相当于十层左右的楼那么高,这里还不能忽略三层基座的撑高功能。木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古代建筑形式以单幢房屋为单元平面拓展的模式,即一个个的单幢房屋组合成建筑群体。中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式住宅就是由单栋的房屋组合而成的。

若干单栋房子组成的建筑群由院墙、大门围合起来,就成为院落。“合院住宅”是中国传统院落民居的基本形式,同时,“合院”还是宫殿、园林等许多大型建筑的基本组合单元。我国夏、商时期“茅茨土阶”的宫殿建筑,从已发现的遗址考察,都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大型院落。陕西岐山凤雏西周住宅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合院住宅形式的遗址。遗址分为前后两个院子,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学者据文献推断,这所合院住宅的大门前有影壁,前一个院子的正房是前堂,主要用来举行宴会以及礼仪活动;后一个院子的正房是后室,用作主人的日常起居;东西两侧的房子分别给家中其他成员居住。

图77 汉代画像砖庭院图

汉代的时候,合院住宅已经开始大量修建。有一块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描绘了2000年前合院住宅的结构和基本生活图景。画像砖上的院落住宅,四周全部用廊屋围合,大门偏西,院落主要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庭院为起居的正院,分为两“进”,从大门进院穿过前院的廊屋就可以到后院的主要堂屋。堂屋里两人席地而坐,像在“手谈”。右边庭院的前部是一个“跨院”,有厨房、水井、炉灶等生活设施,后院建有一座高大的楼屋,想必是用来瞭望院外情况的,给人平添了不少安全感。院子里有人在扫地,一条狗静静地趴卧在不远处。总体布局上,前院窄后院宽,符合古代建筑风水思想。整组建筑形式十分丰富,人、犬、鹤、鸡被巧妙地安排在方形宅院里,所刻画的斗鸡场面,表现了汉代民间戏鸡待客的风尚,看来这应该是一所富户的住宅,采用的也是院落形式。汉代的住宅平面是方形或者长方形,屋门开在中间或者旁边。有一些较大规模的住宅,平面呈三合式或者日字形,院中的主要建筑布局是前堂后寝,左右对称,主房建得很高大。贵族的院落则更大,布局形制也更加讲究,主次分明、秩序井然,要能够充分体现古代家庭中的尊卑上下的伦理观念。可以说,我国合院住宅布局的形式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

汉以后,合院住宅的形式继续发展,进一步完善,逐渐成为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由于木结构的原因,明清以前的建筑保留到现在的很少,唐代的建筑留存到现在的只有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从史籍中我们固然可以了解住宅建筑的一些情况,但是只能凭文字想象,形象毕竟不在眼前。不过,从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中,却可以直接看到具体形象。敦煌壁画中的一些画作就表现了唐朝深宅大院中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其中晚唐85窟中画的是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有两道门,院落侧面是一个马厩,是养马的地方。院落中间的堂屋体量高大,院落四周由廊庑围合。敦煌壁画中的合院住宅不仅有单独的一个院落,院落中间的房屋高大,两边的较小,还有院落的组合,由两个或三个院落组合成更大的院落,富户的深宅大院大多如此。可以想象,合院住宅在隋唐五代十分普遍,应该说在隋唐长安城整齐规整的一个个里坊内,有不少合院住宅。宋代的合院住宅形象也可以从绘画中了解到,《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中就绘有一些城市和乡村中的合院住宅,有一些沿街面的住宅,前面靠街是店面,后面是住宅。宋代的住宅一般外面建门屋,里面是四合院,合院中常常将前堂和后室用一道走廊连接起来,形成“工”字形的平面布局,这种布局和宋代宫廷中的主要布局方式是一致的。

图78 敦煌壁画中的深宅大院

元代的大都城规划中,出现了胡同,大量的四合院住宅也在都城建设中出现了。元代的合院住宅对宋代合院建筑的平面布局有一定的继承。到了明清时期,各地修建合院住宅更加普遍,合院住宅的形制也更为成熟,不同的地区还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合院形式,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陕西、宁夏、东北等地的四合院。广大的南方地区,以“天井院”为基本形制的合院住宅形式更加丰富,不少住宅建造精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江南的“四水归堂”、云南的“一颗印”、浙江的“十三间头”等都是南方合院住宅丰富形式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