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理论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成果

认知理论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3.1模式与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5],《辞海》给出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

认知理论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研究成果

2.1.3.1 模式与学生事务管理模式

模式(Pattern)的基本含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5],《辞海》给出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有“model”和“pattern”。虽然二者都有模式的意思,但有所区别,我国学者更倾向于用“model”来表示“模式”或“模型”的意思。模式本是一个现代科学科技术语,指介于理论与经验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在《教育大辞典》中,其对“模式”的解释是“系统结构形态或运动状态的一种易于考察的形式”,它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征[26]

(1)是原系统的抽象描述;

(2)由一些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主要因素构成,如目标、组织、内容、方式、评价等;

(3)能表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学理论中,使用比拟、借鉴、复制、演示等方法对资料中观察到的或实际存在的某种关系、现象做出比较直观的解释,是被观察到的行为上升为概念的那些框架或结构。

除了以上词源学上的定义之外,我国学者也对“模式”这一概念做了一些解析。如潘懋元教授和邬大光教授(2001)认为,作为通常意义上的模式,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存在的基础在于特点,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这一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标志;第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规范,而规范化的特点又逐渐产生一种惰性,它总是竭力保留其与众不同的方面。[27]査有良(1998)则认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模式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28]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模式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某系统比较典型的、稳定的结构及程序”[29]。因此,模式既体现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同时又反映了实践的一种可操作的程序。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把一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又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因此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的特点”。[30]

结合以上解释和观点,本研究对“模式”的理解为是指从有关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参照的或学习的“标准”,也是指导某一类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论。在某一模式的指导下,有助于探究事物的活动规律,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从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基于“模式”这一原始概念的解析,本研究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定义为某一教育主体或教育机构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思想教育、成长辅导、学习指导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与服务等活动的程式。这种程式是以一种基于某种理念的“学生观”、“发展观”为指导,以涉及学生的一种或几种相关活动为工作内容,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指导、管理与服务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一模式在空间上,各种活动依托特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呈现一种并列平行的关系,独立设置又相互协作;在时间上,每一种活动有一种内在的发展逻辑,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于不同需求的学生;在构成因素上,表现为目标与理念、组织结构、工作要素、运行规则与方式、评价反馈等因素的统一。(www.xing528.com)

2.1.3.2 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形成路径

模式来源于事物的原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抽象认知。模式的形成有三种路径(如图2-2所示):一种是基于原型,对原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住本质特征和关键的基础上抽象为认知上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模式;第二种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问题解决的方式,不断改进形成模式;第三种是基于某种理论构建模式,并指导于实践,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对模式进行验证。

图2-2 模式形成的三种方法[31]

在本研究中,新时期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则是基于认知理论和实证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化的学生事务工作模式,如图2-3所示:

图2-3 基于认知理论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流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