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劳动者终身职培系统推进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劳动者终身职培系统推进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束缚的减弱,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能力,适应了职业或岗位的转变,有效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由此可见,职业培训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才能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劳动者终身职培系统推进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束缚的减弱,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劳动者经历了职业、岗位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生活方式均发生了重大转变。劳动者融入城镇化进程,实现安居乐业,必须掌握适应城镇二、三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城市劳动者,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程度依然有限,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明显偏低,与城市劳动者依然表现出一定的差距(郑爱翔,2015)[69]。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能力,适应了职业或岗位的转变,有效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显示,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猛增到7.5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77%,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从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3年的53.7%;仅2000—2011年,农村人口就减少了1.33亿人[70]。可见,职业培训对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传统城镇化强调通过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张,吸引和容纳农村人口和劳动者向城镇转移[71]。尽管广大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获得了技术技能,且这些技术技能为城镇产业发展所需,但由于缺乏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其他知识的培训,劳动者很难由农民转型为市民,真正融入城镇。尽管农村劳动者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主力军”,城镇运行与发展也逐步进入“依赖于”农村劳动者的状态,但这些劳动者依然被区别为“农民工”,与城市劳动者仍然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均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状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72],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职业培训不仅要面向劳动者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传统农业岗位向非农工作岗位转变,也需要加强包括城市生活方式及生活能力的培训,促使进城农民完成向市民的转换,最终实现“人的城镇化”的目标。在培训时间持续性方面,由于劳动者年龄不一,且多超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学龄期,必须采取学校教育之外的职业培训方式。由此可见,职业培训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才能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